分享

1970年代解放军一类灶连队伙食怎么样?

 stamp 2022-06-29 发布于海南
军队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否则作战时难免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这吃饭问题其实就是军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和平时期,军中也有“吃饱饭不想家”的说法,可见解决好吃饭问题,也是稳定军心的重要因素。我是70年代入伍,在军中17年,其中8年是在连队吃“大锅饭”。今儿,就和大家聊聊当年军中连队吃饭的那些事。
图片
01
我军绝大部分人伙食费
长期是每人每天0.45元
建国后随着解放军各军种各兵种的建立完善,军中伙食费出现三六九等,开始是分为七类灶,后合并为四类灶,吃的标准最高的是飞行员和潜艇兵(四类灶),装甲兵、伞兵、空军(海航)机务地勤、水面舰艇兵、飞行学员等是二类灶或三类灶。1975年解放军总兵力达到最高的661万人,但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绝大部分人是以步炮工兵为主的陆军,伙食费是一类灶标准每人每天0.45元(指工资六类地区,不同地区伙食费稍有不同),俗称“四毛五”。
“四毛五”在军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回顾军史,我军在吃饭问题上简单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前的战争年代(也包括建国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主要是解决能吃上饭的问题,吃什么不重要,因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挨饿是常有的事,能吃上饭就能生存,就能打仗,就能坚持;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80年代前期,也就是吃“四毛五”的吃饱阶段,也有条件小小改善一把,介于“温饱”与“小康”之间;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今,以“斤半加四两”(每天每人1斤半蔬菜、1两肉、1两油、1两鱼禽蛋、1两豆制品)为开端的吃好阶段,即营养型伙食。如果从1955年3月实行第二版人民币算起(第一版人民币面额过大,1万元才等于第二版的1元),到1979年5月一类灶增加至0.52元,这“四毛五”在军中持续了约25年。千万别小看“吃饱”,当年对国家而言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对个人而言是最大的生存问题,要不那时熟人见面打招呼都习惯性地问:“吃了么?”能吃上“四毛五”,对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城市兵来说不算啥,但对一些从粮不够、瓜菜代的贫困农村走出来的新战士来说,已相当有满足感和幸福感了,加上还有每月六元津贴费,一年下来能攒出几十元钱寄回老家,在村子里是蛮有自豪感的。
可这“四毛五”要与外界军队相比基本垫底了,美军、英军、苏军等欧美国家军队是根本没法比,就是台湾、印度、韩国等军队的伙食费都比解放军要高,而且他们是官兵有别、官兵分餐。长期以来官兵一致的解放军,就是吃着“四毛五”,保卫“九百六”,掀翻老美、炮轰湾湾、横扫a三、痛揍毛子,强撸越猴,打遍天下无敌手,那霸气也是杠杠的。可见物质力量是重要,但精神力量更重要。因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的解放军,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图片
02
在北方一类灶连队
伙食吃什么?
说起这“四毛五”在70年代都吃什么呢?我当兵最初是在军区直属通信团电缆连,地处北方黄河流域,连队常年在外施工铺设地下通信电缆,连队家底子属于比较薄的。我们连队每天较为固定的食谱是这样的:早餐,小米面发糕、咸菜、稀饭;午餐,大米饭、一个菜;晚餐,馒头(每人定量两个,不够吃发糕)、一个菜(菜里有少许肉片)、稀饭。除了馒头定量外粗粮管饱,鸡蛋基本是吃不到的,炊事班有鸡蛋,但是专为做病号饭用的。
我们团的营房是50年代按苏军样式修建的,外观挺整齐,可连队只有伙房没有餐厅,开饭后各班到伙房将饭菜打回宿舍吃。每个班都配有两个铝盆,一个盛饭,一个盛菜,每天安排俩值日的,饭打回后一个班的人把碗都集中放地上,由值日的把盆里的菜分到碗里,然后大家就坐在小板凳上开吃。要是在外施工,一般是在野外或老乡的院子里蹲着吃饭。虽然每天的饭菜如此简单,但由于训练或施工大家体力消耗都比较大,还是吃得津津有味、狼吞虎咽。经历过生活困难的人都有体会,肚里没有水,饭就吃得多,还不顶时间,反之亦然。
连队中总有些调皮捣蛋的主,会千方百计溜到炊事班伙房“偷”肉吃。我们连炊事班做菜用的肉不是现炒的,一般是一次将几十斤肉切片炸熟后放一大盆里,每当炒菜时再往锅里放一些,这就让那些馋兵有机可乘了。
现在人们吃饭都很担心什么农药残留、转基因、非法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怀念早年间的纯天然食品。我们那时倒都是纯天然食品,但吃着却不咋地。先说小米,部队吃的是不知道存放了多少年的陈粮,完全没有新粮食的自然香味。在中国小米历来是当军粮的,因为小米比麦子、大米等更易储存。在随时准备打仗的年代,国家粮库都储存有大量的小米,每年都是进新米出陈米(麦子、大米基本也是这样推陈进新),部队基本是吃不到新粮食的。再说大米,吃的是南方产的双季稻,颜色略发红,北方人都不太爱吃。
那时北方冬季蔬菜十分单调,冬天连队基本只有大白菜和大萝卜两种菜可吃,几乎天天是炖萝卜或炒大白菜。一到秋末,连队的一项重要后勤工作就是挖地沟埋白菜、萝卜,那埋土里的大白菜到开春时能烂掉一半,只剩下白菜心了。当然,在那个“吃饱”的年代,这些都不能讲究了。
所以在连队的时光,总是盼着过年过节改善伙食,无非是吃大肉包子,包水饺,再来几个鱼肉硬菜(喝酒是没影的事)。大年三十晚上虽然没有电视看(到70年代中期连队开始有电视机),也没有“春晚”,但吃着自己炒的花生,看着连队战士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也是其乐融融。
图片
03
横向看同是当兵
吃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因我们连队搞电缆施工,常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到各部队的通信基站进行电缆接割、测试等工作,人少无法带伙房,就和兄弟部队搭伙吃饭,由此也见识了不一样的“四毛五”。有次在军区通信总站的一个滨海山沟的基站施工,跟着他们吃食堂,也是“四毛五”的标准,却明显感觉比我们连队吃的好得多。在他们食堂里我平生第一次吃到八爪鱼,那个鲜味真是终身难忘,后来吃遍各大饭店也吃不出来那个感觉了。同样的伙食标准吃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细究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自己养猪种菜,自给自足,家底厚实,吃到嘴的远不止“四五毛”了。而我们连队常年在外,只能干吃“四毛五”,每人每天粮食定量是一斤半,菜、肉、煤、油、盐、酱、醋哪样也得花钱。二是人家连队食堂管理得好,自制小菜、粗粮细作、讲究厨艺、严控跑冒滴漏……
搭伙中也有“吃大户”的经历,由于我们是军区直属队,又是为各部队提供服务,兄弟部队安排吃饭时就有“招待”的意思在里面了。有次施工是到海军航空兵的一个机场,本来他们的警卫分队也是吃“四毛五”的,但机场领导让我们与维护轰炸机的地勤一起吃二类灶。在低物价时期这伙食费每天多两毛钱就大不一样,我们跟着海军地勤吃香的喝辣的真是乐不思蜀,这一样当兵敢情不一样的肚子啊,能当上吃小灶的兵真是福气。每当我们向海军兄弟说他们吃得真好有福气时,人家却不屑地说:这还算好?空勤灶那才叫好呢,海参、大对虾可劲造,苹果、巧克力随便吃……也是,人家飞行员每天是3.5元,是我们伙食费的近8倍!可始终没机会见识飞行员们到底吃什么。还有一次因为电缆要通过海湾,需要某警备区船运大队的登陆艇配合,在他们食堂吃了几顿饭,这是三类灶更是吃得满嘴流油。我们心里那个羡慕啊,同样都是陆军小兵,人家吃得好不说,还穿呢料子军服、黑皮鞋,我们是穿布衣布裤绿胶鞋。可人家也说了,你们只看到眼巴前,知道我们在海上遇到台风是怎么玩命么?
04
发扬“南泥湾精神”
军中曾长期存在一批生产兵
那时部队还是非常重视解决干吃伙食费的问题,各个连队只要有条件,一般至少都会养上几头猪,开上一片菜园子。连队养猪的饲养员等于是专业生产兵,是个辛苦活,一般也是入党最快的岗位。各班的战士经常会被抽“公差”,不是去附近酒厂拉酒糟当猪饲料,就是到连队菜园子里干活。这样平时买菜的钱能省下不少,逢过春节连队再杀上一头猪,好好犒劳一下战士们。其实一个连队就是一个家,这日子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看当家人会不会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同样是“四毛五”,吃饱都没问题,但吃的油水多少就看这持家的水平了,这方面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期,军队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团以上部队只要有条件大多建有自己的农场,长期存在一批生产兵,以自产粮食补贴部队官兵的伙食。
我们团的农场建在数百里之外的渤海湾畔,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地,本来是不长粮食的,后来地方在上游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百里引水压碱,这一片就可以种植水稻了。我们团农场有200多亩田,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全团九个连队轮流去农场各干一年,我当兵的第二年,正赶上轮到我们连队去农场。全连人从开春蹚冰水整地、播种育秧,到插秧、施肥、拔草、补水,大半年的辛苦总算换来大丰收,一直干到十月份收割打场将稻谷装车运回团部,许多干过农活的北方兵都说这种水稻比种小麦、玉米都要累。农场的生活条件比在营房要苦,好处是可以吃上农场上年产的大米,北方的新大米自然是好吃。我们团农场周边还有数个其他部队的农场,再远一些有一个大型炮兵靶场,还是师级单位,1972年上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们连队徒步走了小二十里路去靶场看这个电影,而且是第一次看宽银幕,也算是苦中有乐。
军中“四毛五”之所有长期存在,主要是还是国家不够富裕,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解放军的伙食费标准从“四毛五”连续增加了20多次,每天的伙食已然今非昔比,再不会有我们那个年代“偷”肉吃的段子了,再也不用自己种菜养猪办农场了,部队官兵可以一门心思用在练兵强军、准备打仗上。
作者:大漠单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