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一则噩耗让毛主席沉重落泪,指示:与我亲爱的夫人葬在一起_【快资讯】

 nangongcunfu 2022-06-30 发布于北京

1962年一则噩耗让毛主席沉重落泪,指示:与我亲爱的夫人葬在一起

史源历史专栏
关注
2022-06-29 15:22

原创

寡情未必真豪杰,眷爱更为大丈夫。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也有常人细腻的情感。

1962年11月,听闻湖南传来的一则噩耗后,毛主席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他想起这位故人对自己的照顾,落泪做出指示:“寄去500元,用于悼念仪式。可以将她和我亲爱的夫人葬在一处墓穴。”

能让毛主席如此震动的故人是谁?

向杨联姻,相濡以沫

1870年,向振熙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向家乡,在18岁那年与当地远近闻名的教育家杨昌济结为夫妻。

自结婚后,他们相濡以沫32年,还培育出毛主席和蔡和森等许多国家栋梁之材。

自两人结婚后,感情甚笃,向振熙在生活上也给予杨昌济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夏日炎炎的高温下,浑身湿透的杨昌济刚坐下,向振熙便会递上一盆清凉的井水为他洗脸;

在寒冬腊月里,她会准备一条干毛巾帮杨昌济打掉身上的残雪,再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豆子芝麻茶供他驱寒。

在夜深的时候,也会帮他多点几根蜡烛,担心他看书伤眼睛。

除了在生活上照顾他外,向振熙还给予杨昌济事业上的鼎力相助,让他才能有所成就。

两人刚结婚时,杨昌济因为在学业上屡试不第而苦恼万分,曾经一度消沉。

向振熙看到丈夫这个样子后除了好言相劝,为他排忧解难外,还包揽家中大小事宜,让丈夫将所有精力都用在读书上。

向振熙不仅自己宽慰丈夫,还发动亲朋好友都来劝说杨昌济。

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不再对科举考试抱有太多希望和幻想,而是在乡里当私塾老师。

上帝为他关闭了科考之路的门,却为他打开了教育之路的窗。

将精力逐渐转移到教育事业上的他大放异彩,成为一代知名的大教育家。

1901年杨开慧出生后,他们这个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振熙嫁人后一直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只能凭借杨昌济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

有了孩子后,除了增添欢声笑语外,他们两人的经济压力也与之俱来。

为了帮助丈夫减轻压力,向振熙开始学习纺纱织布,在操持家务的同时赚取钱财,贴补家用。

作为一个母亲,她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常常以身作则,安排好几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

自强不息

杨开慧烈士能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且在敌人的酷刑下坚守初心,与恶势力反抗到底,和母亲向振熙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在她5岁那年,湖南爆发自然灾害,到处洪水泛滥,受灾百姓数不胜数。

被大水冲毁家园的百姓,只能沿街乞讨,板仓附近一下子涌来不少灾民。

尽管杨昌济家里也受到影响,他们家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可当看到家门口无家可归的同胞,她还是心如刀割。

向振熙拿出家里不多的粮食给那些逃荒要饭的百姓,希望能尽绵薄之力。

有一天晚上,向振熙正在照顾丈夫和孩子吃饭,突然听到有人敲响了家门。

这么晚还会是谁?向振熙疑惑不已。

随即,门外面传来微弱的乞讨声。杨开慧听到声音后,紧紧抱着母亲:“妈妈,我害怕。”

向振熙轻轻拍她的后背:“别怕,他们不是坏人,跟妈妈去开门看看情况。”

原来门外的百姓听其他人说,这家人有一颗慈心,会给附近的灾民一口饭吃,他们这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敲响杨家的大门。

向振熙和杨开慧搀扶衣衫褴褛,饿得面黄肌瘦的母子俩到家中,还给他们盛满了饭菜。

虽然杨开慧只有5岁,但是这件事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仓的院子里曾住着一位叫杨乐初的孤寡老人,他患有哮喘病,生活无法自理。

身边也没有能照顾他生活的人,向振熙很同情他,经常让杨开慧给他送米、送菜、送衣服等。

对他无微不至,远比他的亲人更亲近,老人见人就说:“开慧的妈妈对我们穷人真的不错。”

父母的品质在杨开慧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戊戌变法失败后,向振熙发现丈夫的思想和态度与之前大不一样,他变了。

这次变法让杨昌济意识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无用的,这么下去必定会被列强欺负,永无翻身之地。

也是在这一刻,他对科举入仕彻底死心。

杨昌济和向振熙商议,准备到日本留学,接受先进的教育和制度。

当丈夫提出这一建议后,向振熙是很想要拒绝的。

她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很希望丈夫能帮她分担。

但是她很理解丈夫,也支持丈夫的想法,更不愿意自己和孩子成为丈夫的拖累。

她借着煤油的灯光,含泪为丈夫收拾行李,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塞到丈夫手中。

夫妻俩相互叮嘱,让彼此照顾好自己,一晚上都没有睡觉。

1903年正月,杨昌济东渡日本,在那里留学六年时间,随后又到英国学习3年,在德国学习9个月。

丈夫离开的这十年时间,家里都是向振熙一个人辛苦操持,把孩子含辛茹苦拉扯大。

她日夜盼望丈夫能够学成归来,让她有所依靠。

杨昌济也惦记妻子和孩子,经常写信寄托思念,勉励她们,还鼓励她们到学校读书。

那个年代都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原本就少之又少,更何况向振熙已经40有余。

若是陪同女儿一起到学校读书,仅流言蜚语便能让她无地自容。

可是她不在意,生活是自己的,无须在意他人的看法。她撇开世俗的偏见,克服家庭的困难,和女儿一起到学校读书。

知识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格局,让两人明确了人生的意义。

1913年,杨昌济学成回国,向振熙苦苦坚持十年时间,再也不愿意和丈夫分开。

无论丈夫去哪里,她都始终带孩子跟随,跟丈夫走南闯北,任劳任怨。

丈夫想要通过教育影响中国青年,她便倾其所有支持丈夫培育救国救民的爱国青年。

在整理丈夫书桌的时候,她不止一次看到丈夫点评学生的作业,也多次看到毛主席和蔡和森的名字。

毛主席他们也经常登门请教,每次向振熙都热情款待,准备好酒好饭,听他们之间的谈话。

不屈不挠,同情革命

向振熙不仅对丈夫细心关怀,还对他的学生多加照顾,毛主席生母早逝,向振熙就像母亲一样时时关心。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的邀请,担任北大教授,这也间接促成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恋情。

这年年底,杨昌济病重住院,毛主席正好来湖南宣传革命,一有时间就到医院看望恩师。

担心向振熙一个人忙不过来,毛主席经常协助杨开慧一起照顾杨昌济。

杨昌济去世后,是毛主席、杨开慧和杨开智一起守灵,帮助处理身后事。

在丈夫的灵柩前,向振熙哭哑了声音,哭干了眼泪,还几次差点昏厥。

丈夫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学生倾囊相助,以至于办葬礼时,手中积蓄也没有多少。

还是亲朋好友资助一点丧葬费,才体面送走了他。

毛主席创办书社时,急需一大笔经费,他四处找人借钱都遭到拒绝,走投无路的杨开慧想到了母亲。

父亲葬礼时,亲朋好友送来的费用还未用完,若是母亲答允,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向振熙看着一筹莫展的女儿,将家里仅剩的那点钱交给女儿,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事业。

她虽然不懂什么叫革命,但是丈夫看重的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

杨昌济过世不满一年,向振熙就提出让女儿和毛主席尽快完婚。

按照封建思想,儿女结婚应该门当户对,尤其杨昌济还是一位知名人士,想要给杨开慧找个更好的归宿也是可以的。

但是向振熙依然肯在毛主席一无所有的时候,将女儿嫁给他,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女子。

两人结婚后,向振熙与他们一起住在清水塘,掩护他们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先后出世,杨开慧为了革命无暇照顾几个孩子,都是向振熙陪着他们成长。

孩子越长越壮,她却越来越苍老,越来越力不从心。

毛主席告别亲人到井冈山革命后,向振熙便一直为他们担惊受怕,担心他们有个不测。

可该来的,注定躲不过去。在毛岸英过生日这天,反动军阀何键逮捕了杨开慧和毛岸英。

在狱中,杨开慧受尽严刑而不屈服,展现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风亮节和英勇不屈。

1930年11月14日,她英勇就义,女儿的牺牲对60岁的向振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承受不住这一打击的向振熙,当场昏迷不醒。

醒来后的她也想过一死了之,追随丈夫和女儿,可是当看到瘦弱的外孙们,她放弃这一想法。

自己若是去了,这几个孩子就真的无所依靠,成为一根浮萍了!看着几个幼小的孩子,向振熙与他们三个抱头痛哭。

毛主席在外忙革命,女儿走了,养育三兄弟的重担只能交由向振熙。

担心反对分子会斩草除根,对这四人下毒手,弟弟向定前和毛泽民取得联系。

毛泽民经过组织同意后,让向定前把三个孩子送到上海生活。

向振熙回到湖南后,她便失去了和三个孩子的联系,先后失去亲人的她忍受悲伤,在忧愁中度日。

满头白发的她已经年迈,没办法走出韶山冲,只能艰难挪动颤抖的双脚,站在屋子前面张望着,期盼有朝一日孙儿们能回来看望。

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绵绵,她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徘徊,嘴里还念着三兄弟的名字。

苦尽甘来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当其他人将这一喜讯告诉向振熙时,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

在场的人都知道,老人家这是喜极而泣。

“没想到我还能等来这一天,我还能等到这一天!润之在哪里?岸英他们可还好?”

杨开智知道母亲惦记,在解放军同志的帮助下,给北平的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告知家人情况。

当毛主席听说岳母身体健康后,立刻发来电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庆贺:“得知老人家还健在,我甚是开心,岸英和岸青都在北平,岸青还在学习,岸英或许会回到湖南工作,我们都很想念老人家。

兄长从事农场生产事业是个不错的决定,家中情况如何?若有需要,尽管告知。”

9月初,毛主席委托王稼祥的夫人给岳母带来礼物和亲笔信,嘱咐她要好好照顾自己。

毛主席送给她一套皮衣料子,给杨开智夫妇(杨开慧的哥嫂)两套衣料。

当看到熟悉的字迹后,向振熙几十年来的等待和艰辛齐齐涌上心头,再一次热泪盈眶。

王稼祥夫人还转达毛主席的意愿,想要将她接到北京生活,亲自为她养老送终。

古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老人家还是更习惯住在家里,不想到北京麻烦毛主席。

对于岳母,毛主席心存愧疚:“我把开慧送回板仓那年,正碰上蒋介石叛变革命,大举屠杀共产党人和先进爱国分子。

我在外面忙着组织秋收起义,家里全靠她老人家照顾,我没有尽过孝道啊!”

1950年5月25日,是向振熙80大寿,毛主席国务繁忙回不来,派毛岸英回来给她贺寿。

毛岸英带着毛主席准备的人参、鹿茸、衣料等物品回来给外婆祝寿。根据资料记载,人参和鹿茸是毛主席个人送出最有价值,也是最为贵重的礼物。

毛岸英站在向振熙面前,说道:“外婆,你还好吗?”

向振熙看着面前的孩子,当即认出这就是自己惦记多年的外孙毛岸英。

她缓缓伸出双手,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毛岸英的脸颊,抚摸许久才说道:“岸英,是你,你回来了!样子也变了不少。你爸爸身体怎么样?弟弟呢?”

“他们都挺好的,祖母不用担心。”

“别看你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一颗平常人的心,他是记挂我的。”对于自己女婿,她无可挑剔。

毛岸英知道外婆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很不容易,所以问她有没有什么要求。

向振熙说:“我想要十万元,偿还欠下的债务。”

这么多年,她一个人要维持生活着实不易,若不是街坊四邻帮衬着,她恐怕等不到这天。

1960年向振熙过九十高寿时,毛主席给杨开慧堂妹杨开英写信,给岳母祝寿,和信一起寄回来的还有二百块钱。

毛主席信中告诉杨开英,是把二百块钱直接送给老人家,还是买成礼品送给老人家,全看她的心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封信毛主席没有寄给杨开慧兄长杨开智,而是选择杨开慧堂妹杨开英。

毛主席为何会舍近求远呢?

原来这里面还另有隐情,之前毛主席和杨开智的关系一直不错,如亲兄弟般,这才会在向振熙80大寿时,给他们夫妻也寄去衣料。

解放后没多久,杨开智给毛主席写信,希望毛主席能够在北京给他安排个工作。

毛主席虽然极重感情,但是将国家大事和个人感情分得很清楚,从不以权谋私。

纵然遇到需要帮助的亲朋好友,毛主席最多拿一部分稿费给他们度过难关。

更多时候还是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或者是给他们推荐工作的方向,从来不会替他们安排工作。

在接到这封信后,毛主席给杨开智回了一封信,婉拒他的要求,另外毛主席还给湖南省委写封信,让他根据杨开智的特长安排一份工作。

湖南省委将他先后安排在农业厅的研究室担任主任、茶叶经营处担任副处长。

但是他并不知足,还给毛主席写信谋求厅长的位置。

毛主席对此很不满意,贪得无厌和不劳而获这两种人,都是他厌恶的,因此有意疏远杨开智。

湖南的讣告

1962年,老人家带着微笑告别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她出殡这天,听到消息的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她走完最后一程。

由于向振熙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经常帮助贫苦百姓,所以来送行的人不计其数。

毛主席听后,给杨开智写信:“听说杨老夫人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伤,希望你能和你的夫人保重身体,她老人家可以和开慧葬在一起。”

受尽生活摧残的向振熙带着对女儿的眷恋和对孙子、外孙的憧憬,静静躺在女儿旁边。

墓碑上是毛主席手书的一首词,用于纪念爱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