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学:体外无法 生机无限 ——从孙禄堂武学建构到未来中国武术发展

 山居子衿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作者

数年前,有人给我一篇某武术专业博导写的关于中国武术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论文,并问我对该文的看法,于是我写了一篇“中国武术发展问题撮要”作为回应,在该文的最后提出了五个有关中国武术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武术(目前还没有把这个似乎早已划上句号的问题从文化与历史逻辑的层面说清楚)?

2、如何客观、有效的建立中国武术的研究范式和审美价值体系(武术科学化不是把已有的科学技术与理论在未经对研究对象深入甄别的前提下套用在武术研究中,而是通过引入科学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寻求建立合乎中国武术本体的研究范式,并通过融合中西哲思构建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体系)?

3、武术在其历史进程中演化的一般规律或逻辑是什么?

4、中国武术的发展为什么是今天这种状态?

5、可能对中国武术期许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中国武术的发展目标不是可以依据主观意愿来确定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客观制约)?

在以上五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更基本的问题,换言之,是回答后面三个问题的基础。

该文在我的公众号和博客上发表后,有人认为这些问题所涉范围太大,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更具体的涉及当下所关注问题的建议,如武术如何进奥运等。然而我对这类问题一向不感兴趣,我认为武术进奥运是进一步加速中国武术异化的一个方向,但这一方向既非武术异化的必然趋势,亦非武术本体的价值所需,更不是武术未来发展的动力与生机。

那么,如何为当下中国武学的发展注入生机?

我想到了孙存周对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继承以及他所建构的武学研修的“三三结构”。我以为这对于当下如何为中国武学注入生机当有启发。对此我曾作过如下介绍:

1、继承了孙禄堂提出的武学与道同符思想,进而提炼出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和五个特征,其精神内涵是“复本来之性体”,即认识真正的自我——真我。其外延特征:凛然无畏,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中和。倡导通过武技的锻炼旨在提升生命的品质,培养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形成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的气概和能力。

2、继承并梳理出孙禄堂武学中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以简明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结构、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标准这一架构。

3、以广泛的技击实践和教学实践印证了孙禄堂武学体系的正确与完备。孙存周19时黄袱独杖,游历各地,访各地名手较量武艺,未遇敌手,所过之处,声誉鹊起。35岁时已功臻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之境,能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应敌制胜。由此印证道艺武艺技击功效的卓绝。在教学方法上亦多有发明,在他的指导下成就了多位著名武术家如郑怀贤、郑佐平、叶大密、华春荣等以及几位不世出的技击实战家如董岳山、牟八爷、驼五爷等。

4、丰富了不断融合、不断创新、和而不同、开放性的道艺武学的体系。以体外无法为原则、以反其道而行之为战术特点进行散手实战的训练,在孙氏拳特有的固定靶、移动靶训练的基础上,又整理出了技术——训练——效果的三三结构。这是由技术、训练、效果三个层次上的三大环节组成的三个闭合环,构成了技术融合、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体系。这就是:

1)由研究、教学、实战三个环节构成的技术闭合环。要求研究、教学、实战三个环节的内容要相互呼应,形成一体。

2)由质量、强度、恢复三个环节构成的训练闭合环。要求大强度、高质量、全恢复的关系是强度要大,但要以高质量为前提,以全恢复为保障。

3)由感应、劲力、打法三个环节构成的效果闭合环。要求感应、劲力、打法三个环节要相互统一,要求三者要在一个瞬间通过一个技术动作来完成。

5、倡导文武合艺,认为文武合艺才能相得益彰、完德复性。

以上五点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框架以及核心内容。给我们的启发就是:

武学能够为人们在当代与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提供什么?

尤其是武学对满足这些需求有哪些独到贡献。

这里所讲的武学是一门通过研修武艺来“武装”自己的身体与大脑、精神与气质的学问,即通过体用武艺来强大我们的身心气质的学问。由此可知,武学是一种必需。

当然对于那些甘心成为权势的奴才者不在此列。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禁止习武的,因为他们最怕民众精神独立、思想强健并具有独立人格。

回到主题——孙存周继承的孙禄堂武学思想以及他所建构的“三三结构”对武学发展的启发,涉及到意识形态与文化建构、理论建构、技术创新等这三个基本层面的研究与研修。由此呈现出武学首先是建构独立人格的一种必需。其次,武学对于大众而言,对于满足他们的诸多需求如无限制格斗、体育竞技、健身、交友、娱情等,亦有独到贡献。

武学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建构。孙禄堂指出,作为精神需要的核心是“复本来之性体”,呈现出来的是“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即认识真我、实现真我。孙存周将这一核心外延为五个基本表征:凛然无畏,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中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参见《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各章。孙禄堂武学之所以成为武学发展生生不已的动力并展现出无限生机,其根本就在于此。

无为与无不为及无我与知我,这一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慧能的禅宗境界散射出的有无关系始终是中华大哲关注的一条认知主线,而有无关系的人本核心就是对于真我的认知与实践。孙禄堂通过其武学为此提供了一条体用兼备的方便法门。对于未来武学的发展,满足这一人文需求——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仍将是武学研修的核心。

武学技理体系与当代学术的关系。

孙禄堂揭示出武学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升人的身心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最终使人达到“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乃至步入“全知全能”的境地。

相对于如何开启这一身心适应能力所涉及的不同层面的技理方法与理论体系是极为深广庞杂的,从中国古代的易理到现代诸多的科学与哲学成果。因此,武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维度。这种研究不仅直接关涉到人的身心适应能力的开启与升级,也将启发着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认知场域的形成。换言之,武学是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对人类诸多的哲学与科学成果进行新的探索与新的综合。核心问题是探究人的自主性(自由)与必然性(自然规律)的统一。

孙禄堂为此搭建了研修与研究框架,即以孙氏三拳为框架的极还虚之道。孙存周梳理为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以简明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结构、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标准这一架构。这五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在当代相关学术领域都有独到的意义。在此就不展开了。

以上所谈,旨在说明武学的发展不仅要借助当代各类学术的成果才能不断深入,同时武学对于当代各类学术的发展亦有启发。即以武学为核心形成一个与之相关的、发散性的学术场域。这里所谓以武学为核心,实际上是以武学研究为引子,逐渐构成一个多元学科的动态场域。

如在形而上层面,首先涉及到武学与人格造就的问题,武学造就什么样的人?这涉及到三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武学内容造就不同的人。

其次,同样内容的武学也可以造就不同的人。

最后,武与性合,决定了什么样的武学造就什么样的人。

也即是说武学研修的具体内容与每个人的性体之间所产生的耦合效应是不同的,即对于人格建构的作用是不同的。当然影响人格建构的因素并非只有武学研修,但武学研修是影响人格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上述内容的具体例证,我在《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第三篇各章中有所展示。

作为武学研修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个话题的另一个延伸,就是孙禄堂武学造就的人对于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讲:“然所以富强之道,在乎黎庶之振作。振作之主义,在精神,若无精神则弱矣。人民弱,国何强?欲图国强,须使人民勿论何界,以体操为不可缺之一科。如此则精神振矣,国奚不强!”在这里孙禄堂的逻辑是——国强之道,须使民强,民强,国才富强。而所谓民强在于黎庶之精神振作。换言之,只有每个人的精神强大,国家才强大。即个人精神强大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那么何谓精神强大呢?

孙禄堂指出——通过“复本来之性体(孙禄堂《拳意述真》自序),达到“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孙禄堂《八卦拳学》陈微明序)

显然孙禄堂武学对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与商鞅提倡的君主专制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商鞅的思想是国强之道首先是要弱民、愚民。而孙禄堂武学则强调要造就每个人精神的强大,即要成为一个觉悟的人,成为一个“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的觉悟者。一个精神强大的人所遵循的是自我性体,形成自我意志,产生对真理的认知,而非君主的意志。因此,虽然二者都是培养个人的武力,但二者的道不同。

所以,武学研修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建构是不同的。因此武学研修会直接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形成。

孙禄堂武学的独到之处就是把技击格斗的技能建构与人格建构、认知结构紧密的融合为一体。就这一个现象,由此关涉的学科,从哲学到生物学、生理学、系统学以及其他学科,相互交织一体。

因此,武学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绝非是仅知舞拳弄腿者能够独立承担的。当然,对于不同的论题,涉及的学科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结构与层次关系的。这正是需要研究者去探求与建构的。

所以,武学发展需要给予研究者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论题的条件,需要有一个由不同方面专家组成的关于武学发展的专项基金机构给予研究方面的资金支持。当然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

同时要让民众了解什么是武学?以及武学能够满足民众什么需求?换言之,人到底需要什么?而武学可以为之提供何种帮助?当然民众对武学的需求也需要专家引领。这就需要建立研究机构、专家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即建立相关组织。如类似武协这类民众组织,但如今各级武协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

武学进步应该成为我们生存的一种必需,所谓武学进步的落脚点就是人的精神、身体与认知能力的进步,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这是最为缺失的。换言之,无论是飞船上天,还是大桥跨海,都不能确保人们的身心康强、社会繁荣与个人安全。武学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再造身心机能,从根本上提升身心的自主与适应能力。这是一百多年前孙禄堂武学的主旨。遗憾的是,自孙禄堂去世后,武学在这个方向上就失去了领军人物。武术在学术上、学理上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一直沉沦,如今武术已经沉沦到今天这种窘境,成为一个笑话。

所以,武学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以孙禄堂武学为基点和航标,综合现代诸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使之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