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更新|城市精神回归,人和街区一起自由生长

 陈正兴 2022-06-30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社区更新,不仅是实体空间的设计改造,
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重建,
是“人”的回归,亦是安全感与亲密感的连结。
每一个街角都预示着新的未知,
人们流转其中,汇聚与分离,
日复一日参与、创作属于街区的生活故事。
文章图片3

关于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作为当代社会城市规划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以伦敦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倡导以居住地理范围为单位,以集体行动来面对生活议题、创造生活福祉,并由此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在亚洲,除日本东京、大阪及兵库县等地区之外,中国的北京、上海也涌现出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社区营造”案例。

上半年的疫情,让快递、外卖等线上物流停摆,却也迫使大家的目光落回以家为核心、辐射周边的有限物理范围内,让平日对社区、邻里概念模糊的年轻人重新发现了人类学家项飙口中的“消失的附近”。这一部分介于自我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社会生活回归线下,展示出联结的力量,也留下了许多温暖的故事。

社区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重新返场,不局限于居住場域,延伸至餐厅、咖啡馆、商场、公园......商业与非商业的多重空间都具备社区化的可能。

本期专题,DECO邀请到余留地、未来以北、大鱼营造、一岸建筑等四组多次参与社区营造项目的设计团队,与我们聊聊他们各自对社区更新的实践案例,也记录了后疫情时代的邻里故事。

微型社区的城市盘活

余留地

O1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余留地

+

余留地是一家建筑创作机构,由宋方舟和岳峰在北京成立,并在美国加州“硅谷”设有工作室,致力于高品质城市生活与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余留地作为一家建筑创作机构,是国内为数不多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开展城市社区规划的创作群体之一。他们戏称自己“心怀鬼胎”,在拿到商业项目后,总是要说服业主划分出部分区域作为公益空间。

以私域的共享,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链接,从而完成小型社区版图的拓展。目的是打破阶级圈层限制,汇集志趣相投的伙伴,实现文化、娱乐、消费等多层次领域的交流共享。

铃木食堂(北京杨梅竹)

文章图片7

回忆起第一个社区改造项目,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2010年杨梅竹斜街的保护修缮项目正式启动,时值北京首次提出城市有机更新、软性生长模式,在不大拆大建的框架下,通过市政改造、功能补齐和现代设计的引入,让胡同生活面貌发生改变。大栅栏的杨梅竹斜街作为试点之一,顺利完成了胡同的风格转型。许多院落在设计师手中重获生命,铃木食堂便是这里绕不开的地标店铺。

文章图片8

诞生于北京历史核心区的生活品牌“铃木食堂”,已经成为胡同复兴运动中最具持久性的标志之一,超越最初的餐厅功能发展成为包含精品咖啡,零售,以及画廊在内的文艺集合体。

为了还原胡同中的古朴风味,余留地用特殊定制的钢板作为围墙的外立面,起初闪亮耀眼的材质随着时间的关照而斑驳丛生,和胡同逐渐融为一体。虽不十分显眼,但却很有日式的含蓄。

文章图片9

推门而入,并不直接与食堂碰面。纵深的路径里,平铺的石板路、影影绰绰的树木、微小而精致的庭院,宛若京都一角。给每一位来访者带来观景体验,亦为杨梅竹斜街注入向上生长的能量,引发建筑之外的审美互动。

文章图片10

铃木食堂(北京北新桥扩建),2018

photos©Boris Shiu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在此之后,社区改造甚至成为余留地的自发使命。他们推掉纯粹的商业空间,对自身的坚持有很强的认同感。北锣鼓巷的大小咖啡便在此理念下诞生。

大小咖啡(北锣鼓巷店)

文章图片13
photo©金伟琦

大小咖啡北锣鼓巷店的原生场地是一间不大的咖啡屋加室外停车场。考虑到胡同室外共域稀缺,余留地将停车场改造为一个小小的公园,并在总面积180平方米的空间里实现了四种使用功能:白天模式的咖啡店,夜间模式的酒吧,微型画廊和面向周边街道开放的花园。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乒乓球桌、树木、长廊、蓝色健身器材、黄色网格线描绘的地面,自然地与周边公寓结合,仿佛原本就存在的社区休闲公共空间。

以黄、白、蓝三色为主的基调,将简单轻松的氛围延伸进室内,打破了“咖啡文化”引发的边界感。室内外空间融合为一块不仅属于商家,也属于所有周边居民的开放社区。人们流连在这里喝酒、饮咖啡、运动、举办画展,也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憩之地,多元的生态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盘活。

naive理想国空间

文章图片17

阿那亚理想国Aranya Imaginist Hotel书店入口

naive理想国空间是一个复合功能的实体空间,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边缘,郎园Vintage园区内,北面是首都商务核心区的摩天楼群,南面是连接通惠河畔的广场。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photos©金伟琦、林画儿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余留地在书店的设计中利用轻薄钢材包裹房间的结构,营造出密度相当的书架。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引发人与书籍的偶遇,使真空的旅行变成阅读的触地。

同时,首次在理想国旗下开创阅读主题的青年旅馆和四间风格独特的“作家客房”。结合书店里的咖酒区域,真正实现了小型社区的集成,体味“日咖夜酒与书海同宿”的另一种可能。

营造,社区精神的回归

未来以北工作室

O2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未来以北工作室

+

未来以北工作室由三位合伙人金波安、李泓臻和罗霜华成立于2016年,涵盖空间、产品和视觉设计领域。他们坚信开放实验和理性分析所碰撞出的有趣能量,力求每个作品都带着应有的温度和质感,并持续对城市、土地和日常生活的精神场域投入观察和研究。

新的商业元素有序、有度地介入既有街区,未来的生活图景与老房子和旧邻里产生奇妙的碰撞。对“未来以北”工作室来说,社区营造项目从来不仅仅只是一个空间的设计与呈现,更多的亲密关系建立在过去与未来的城市生活关联之间,社区精神也将在此回归于“人”的本身。

三好三好酒店

文章图片24

好的社区空间多与共同生活记忆建立有关,并会在良好的街区环境下滋养而生。而在北京老城区,胡同院落正是一种“最为东方”的邻里关系。“未来以北”工作室携手旅宿品牌“三好三好”,在青砖灰瓦与檐垛相接的院落中,转译传统建筑肌理,在瓦片下构建出一幅旅人们的胡同生活场景。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在这里产生联结,形成一种临时又永恒的邻里关系。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大屋顶之下,内外界限被刻意模糊。老院子的既有结构与形态最大程度得以保留,设计师通过丰富的立体动线置入,为住客提供在院落间不经意偶遇、交流的多重公共场域。

灰色的空间主色调配以原木与暗红色,胡同爱好者们的惊喜体验由户外延续至室内。厚重的质感以纤细的方式解构组合,居住者沉浸在老建筑的气息环绕中,从胡同到庭院,从庭院到客房,循着建筑的生长痕迹,深度感受在地文化风貌。

文章图片28

开放与明朗的设计语言,可以消融空间与街区的界限,让其更具公共性。清爽利落的空间通过透明的落地玻璃与户外保持视线通透,暖色调的木质纹理充盈着温暖与和善的气质,入口处双向倾斜的设计打破规整的立面,将人们引入室内。

叁叁得酒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坐落于三里屯商业区的酒吧。但如果细酌过调酒师递来的主打酒饮后,在爽口之余,就会发现“叁叁得酒”空间内的一切设置都与品牌调性贴合得恰到好处。通透的空间营造,也让品饮这一社交方式更具潮流街区的独特风格。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吧台为环形结构,方便工作人员兼顾更多客人的需求,座椅以不同形态呈现,客人可以依据喜好自由选择,再加上没有阻隔的开敞空间,更为微醺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可能。

文章图片34

一处透明的景观盒子成为环境内外的过渡,小小的“park”将室内的酒意蔓延出来,流转的人群路过此处,也沾染了几分空间内的温度。

兩杯兩杯

文章图片35

社区新业态的入驻,在规划未来生活的同时,也要兼顾原住民的居住体验。譬如开在胡同里的咖啡店铺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对于生活在那多年的老一辈人来说,还是会觉得新奇。

嵌入式咖啡店铺“两杯两杯”的设计初期,团队就接待了一波这样的“客人”。胡同的原住民对于这间仅有10平米的狭小空间充满了好奇,更对这个新业态的入驻充满了期待,而这也刚好符合了咖啡店希望构建具有社区感、能为人们创造联结的美好愿景。

于是,两杯两杯的咖啡香气,成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纽带。

文章图片36

作为原本连接酒店与胡同的通道空间,店铺设计充分运用重叠元素,建立通道中的通道,拱顶下的拱洞。并以拱洞的下沿翻折出高度适中的座面,为顾客争取了在“通道”内停留约两杯咖啡的时间,也是与人交流的时间。

空间之中放置“重叠”的体块,弱化交通特性,强调停留之趣。一杯咖啡的时间,两处空间场景的交互,均在此达成。

文章图片37

疫情影响的当下,不确定性极大地困扰着每个人。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人们都在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连接,建立温暖亲密的社交联系,去对抗生活中的未知。

在看到参与设计的店铺纷纷在积极地参与疫情保供,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提供了安然无恙的日常时,“未来以北”感觉自己也仿佛参与了一个个社区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再次坚定了自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社区营造的理解: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设计概念,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重建,是“人”的回归,是安全感与亲密感的营造。

社区升级的温暖转译者

大鱼营造

O3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大鱼营造

+

“大鱼营造”是一个专注于践行社区营造的机构,由建筑设计师、社区营造研究实践者和斜杠青年组成,以上海为根据地进行了大量社区营造项目,既有建设公共空间这样的“硬件营造”,也有促进居民的联结、自治、自理的“软件营造”。

回忆起童年,何嘉的脑海中总是闪现出各种鲜活而细碎的片段:在大连的旧城区,远近散落分布着带院子的单层平房,邻里间熟稔到不锁院门;小伙伴想找他出来玩时,就到楼下敲敲他的窗户,三五成群的孩童们将家门口的街道当成了游乐场;大人们在后院种植了柿子、草莓等果蔬,环境优渥得总有小昆虫和松鼠在那里安家......

“整条街每一户的小朋友我都认识,就好像生活在机器猫的神奇居所一样,长大后多年我始终很怀念。”何嘉笑着说。

文章图片40

黄金城道街区营造项目

这些温暖而氤氲着烟火气的邻里间琐事构成了何嘉对“社区”的最初印象,模糊的记忆也在冥冥中引导着他进入了与城市、街区和人相关的专业之旅。2018年,何嘉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创立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下文简称“大鱼营造”),他们以上海新华路为起点开展了一系列有趣而有人情味的实践,短短几年,他们已将社区关怀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其作品往往就是路边小亭、街坊咖啡厅、弄堂书屋,就在我们身边。

文章图片41

“闲下来合作社”既是街区客厅,也是文化生活的触发器。

文章图片42

位于虹桥机场新村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文章图片43

大鱼营造从不认为自己是做单一的设计或规划,而是带着善意和好奇,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角色首先是街道的居民,然后才是在地设计师,利用专业为自己和邻里们居住的环境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这种改变并非一己之力,而是鼓励公众的全员参与,再微小的个体都有主人翁意识,而老旧社区生活的痛点扭转就是源于这些个体的声音,当这些声音真正被听见,人们会知道每个社区都自有其被更新、被营造的潜力。

街区更新,以“人”为出发点

文章图片44

2018年城事设计节微更新项目“睦邻微空间”

新华路669弄是大鱼营造的第一个试验场,在对这个社区做微更新时,他们首先以“人”作为切入点,多次探访了社区中的16位居民,涵蓋老年人、青年人、自外地而來此安家的新上海人。

大鱼营造在深访中意识到人们的面孔不应该由年龄、性别、职业、拥有财富的程度来界定,透过层层标签,他们在社区生活中是一个个鲜活的、等待被连结的个体。

文章图片45

2021年城市空间艺术季“做一天新华人”活动

大鱼营造团队的成员有一个共同认知,“社区营造是个动词,如果有时态那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这种为大众“make a community”的初心延续到他们的每一个项目中:对虹仙小区的 全面社区规划与更新、大学路街区共创计划、“发生便利店”街区共享第三空间、新乐路乐活新生微更新、《新华录》刊物共创计划......

文章图片46

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并非坦途,因为这种对社区的关怀涉及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各种复杂的议题,对此,成员们早已做好付诸持久努力的准备。

疫情下的邻里互助

文章图片47

新华志愿车队招募海报及行动流程图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时,大鱼营造敏锐觉察到特殊时期的邻里需求,在第一时间发起了“让'社区孤岛’相连”的在线调研,而后组织了“社区防疫互助网络”的公益行动。

他们关注的点细微而全面,有在家带孩子的妈妈、居家办公的白领,也有从外地归来的居民,很快他们发现人们对心理慰藉的渴求与对物质的需求一样迫切。

文章图片48

2022年3月新华街坊自发发起的为防疫志愿者送鲜花接力活动

在2022年上海疫情严峻的两个月时间里,大鱼营造带着积攒下的应对经验和对社区力量的认同感,快速迭代了他们线上及线下的行动。在特殊情境下,他们感受到居民们对“社区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因此他们急邻里之所急,展开了一系列公益救助活动,例如组建车队、团长群、志愿者群等,在这段时间里,大鱼营造和他们的合作伙伴们帮助了约250人就医取药,也见证了4个小生命的诞生,这便是社区团结的韧性所在。

在采访的背景音中不时传来孩童玩闹欢快的声音,说起4岁的孩子,何嘉的声音充满温情,“我希望他身处于一个丰富多元的环境中,社区在变好,孩子也慢慢成长,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和热忱为自己居住的空间、身边的邻居做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为了社区的提升,我们努力着、思考着,我们想出了无数的解决方案。”

“咖啡市”的咖啡社区

一岸建筑

O4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一岸建筑

+

一岸建筑是2015年在上海成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任合伙人以及建筑师为吴贞艳(中国),松下晃士(日本)。涵盖家具、室内、建筑到城市设计,他们在不同尺度的项目中寻找可发挥项目本身特质的设计。

社区营造的概念已在国内升温多时,日本作为此方面的先驱和范本,被作为学习对象来研究学习。一岸建筑的合伙人之一——日本建筑师松下晃士認為,社区营造的概念能否被大众认知,需要契机。

在他看来,即使在日本,社区营造的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都被大家认可,“以2011年的关东大地震为契机,大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性,'社区营造’活动得以被重新审视,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识”。

文章图片51

上海崇明新河镇新民社区文化中心

photo©Alessandro Wang

2018年的时候,一岸曾获得设计上海崇明岛的市民活动中心的机会,项目过程也让他切身感受到,让市民参与社区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松下晃士并没有想到,未来几年,自己将借由另一种契机参与到上海的社区文化中去。

2021年,上海已正式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而在今年疫情爆发后,上海被网友戏称“咖啡市”,市民们普遍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这也许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上海咖啡文化之深入人心。

文章图片52

五原路附近的街区,咖啡馆比肩而立,一间接着一间,诸如“555”这样的自发社区正从民间蓬勃生长。

一岸建筑的事务所位于上海安高路,与五原路的“聚福”和延庆路的“Manual Espresso Bar”都是步行可达的距离。设计师不仅平时爱喝咖啡,这两个客户也是经由喝咖啡认识而来的。

文章图片53

五原路上的聚福咖啡馆,由一条巷道加盖屋顶改建而成。整体空间十分狭长,进深30米。为了把街道氛围引进室内,入口处的移门可以最大幅度开合,设计师把店内规划成“一半道路,一半店铺”的布局。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店内设置了18米长的长椅,长椅背后的墙壁被处理成和周围的建筑外墙同一种质感,模糊室内外边界。在松下晃士看来,咖啡馆虽小,却非常讲究,既要尊重周边环境,也要满足业主的需求,要花很多心思才能找到平衡点。

“老街区里保留着历史建筑和老街道,而烟火气浓厚的里弄就紧挨着年轻人聚集的店铺。不同时代的印记层层累积,让这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文章图片56

Manual Espresso Bar位于延庆路一座水蓝色公寓的沿街铺面,基于业主的喜好和周围环境“自然生长”。

“在做Manual Espresso Bar的时候,”松下晃士回忆道,“业主几乎每天都在工地,很快与周边居民混了个脸熟。为了方便管理,就干脆把现场钥匙交给了相邻的水果店店主。”

文章图片57

只要把施工过程向街区开放,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与街区的交流,业主的朋友,周围的邻居,路过的时候都会来打招呼,看一眼,交流之间也产生了很多灵感。咖啡馆开业之后有人对松下说,这家店和周边完全相融合,看起来不像是新开的。店门口时常停放着数辆自行车,店里的人们手拿咖啡,借自行车为题开启对话,这些都让店主感到非常开心。

咖啡馆虽小,却已化作城市肌体的一部分。

文章图片58

自2022年3月以来,上海居民们与社区的联系空前紧密。松下也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并结识了不少小区里的邻居,这让他意识到,尽管平时对小区的建筑和环境不忘观察,却一直对住在其中的“人”视而不见,其原因值得自己去反思。

社区是一种“连结”,也是由市民亲自制造出的一张社会安全网。“我希望诞生于这种混合社区的想象力,能让社会变得像织物一般相互交织、富有弹性和包容性。”松下晃士说,“这场疫情给我的感受是,上海是以小区为单位构成的'小村落的集合体’。而这也许将成为上海社区更新的另一个契机。”

看完“社区更新”专题,你最喜欢哪一个社区营造项目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份时髦商店好礼哦!

文 | 张盼盼、赵晨、Jacqueline、Mello
编辑 | 李烨
插画 | 王禹惟 Xframe 设计 | UN
新媒体编辑 | 徐懿 助理 | 谢思函
图片来源 | 余留地、 未来以北、大鱼营造、一岸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