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会馆 太原会馆 三晋会馆 说说上斜街里的山西往事

 新用户8926AVU2 2022-06-3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上、下斜街

宣武门外以西的这片地界,严格来说比如今这座北京城的历史还要再老一些,可称得上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是宣南文化的主要源泉。

尤其是很多人认为三庙街是北京最老的胡同,长椿街是辽金时期的繁华街市,附近还有长椿寺、报国寺、杨椒山祠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值得注意的是,三庙街中只有一座三庙,而头庙和二庙可是在上斜街里的。

到清代,随着会馆文化的盛行,上斜街又恰好距离宣武门一步之遥,占据地利,逐渐成为了“会馆一条街”,600多米的胡同里,便有不下10处会馆。而这些会馆,又因为住过各地文人学子,很多成为了名人故居。

文章图片2

不过,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百年以来,这些院落大多年久失修,且一度被民居挤占,沦为大杂院。

近年来,随着文保意识的提升,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这些曾经蒙尘的老宅院也逐渐迎来转机。

这不,宣武门外上斜街的改造方案已经通过,其中便重点强调了会馆文化的复兴。

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要改造了,胡同有何厉害之处?

上一篇中,我们从胡同东口进入,沿着胡同往西,讲到了胡同北侧的河南会馆、吴兴会馆(沈家本故居)、浙江会馆、绍兴会馆以及其附产,然而这才不过1/3。

上斜街会馆寻踪:河南会馆经历戊戌风云 沈家本故居见证法治变革

文章图片3

沈家本故居 图源网络

今天,我们接着往西逛,再来看看山西会馆和太原会馆,看看晋籍官员举子们都在这里留下了哪些故事?

山右三忠祠 山西会馆里的忠义之魂

绍兴会馆往前,胡同北侧17号(今37号)曾有座山右三忠祠,后来也曾是山西会馆。

文章图片4

从东口进入上斜街,一眼便能看到北侧的康乐里小学,这里便是曾经的山右三忠祠所在地。

所谓山右,是以太行山为界,山西的代称,与山左(即山东)相对。

而三忠祠则是指其中供奉着的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三位抗清英雄。这三位都来自山西省,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且最后都在明末辽阳广宁之战中壮烈殉国,可谓忠义之士。

文章图片5

明末辽东形势图

其中张铨当时任辽东巡按御史,经略袁应泰下纳降令,企图以投降而来的蒙古和女真人来充实自己的战力,张铨极力反对,却没能成功。而后果然如张铨所料,明军败北,辽阳被围,他与袁应泰一同守城。

此时袁应泰已有退意,劝他“退保河西,以图再举”,张铨却没有同意。守城三日后,城破,被俘,张铨拒绝跪降,皇太极“欲杀之,引颈待刃,乃送归署。”而回到衙署的张铨则是“衣冠向阙拜,又遥拜父母”,自杀而死。

文章图片6

张铨像

高邦佐当时作为参政分守广宁,但两位上司熊廷弼、王化贞意见不统一,他见战事胜利无望,又想到家中81岁的老母,本已上书乞归,但刚刚拿到同意的诏书,上司王化贞就弃城而逃。

他本也可以同上司一样,弃城入关,但他最后却觉得“松山吾守地,当死此。”于是,自刎而死。

何廷櫆在战事危急之时,同样没有弃城逃亡。他自觉“不敢为民望”,于是清兵渡河时,他请命在渡河途中偷袭;清兵开始围城,他建议在尚未形成合围之势时,“尽锐出御”。

可惜,袁应泰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辽阳城破,他携其妾室及仆从共6人投井而死。

《明史》之中,将这三位列为“忠义”,并在宣武门外建祠纪念,名曰三忠。这便是山右三忠祠的由来。

文章图片7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局部),笔者认为三忠祠或许就在图中所标注的位置。

清初,大批晋人进京赶考,三忠祠成为山西会馆。后随其他山西籍会馆建立,此处山西会馆逐渐萧条。

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十九年(1814)会馆曾重修。

《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山右三忠祠在上斜街,堂三楹,中楹像祀三忠,左右楹木主祀从祀者,左为旧祀明二十人,右为新祀本朝六十四人,凡所新祀,先后以时不以爵。”

由此可见,清代馆内祭祀之时是按牺牲时间来排序,而非爵位高低。这在注重身份地位的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

宣统元年(1909),正如其他王府会馆一样,晋籍京官将馆内祠堂改为了学堂,名为“公立山西中学堂”。

1942年,学校曾改为“三忠小学”,这不仅是对三位忠义之士的追往,或许也彰显了晋人对忠义的追求。

1949年,学校改为北平宣外上斜街小学,被区教育局接管后改为上斜街第二小学,1979年上斜街第一小学并入,改称上斜街小学。

2015年,学校并入北京康乐里小学,这里成为该小学的低年级区。您从东口进入上斜街,一眼便能望到这座小学。

文章图片8

如今的康乐里小学

太原会馆 藏着清初两位文学大儒

山西会馆往西不远,上斜街南侧还有座太原会馆。

文章图片9

上斜街42号是太原会馆北门 图源网络

太原最初在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汉文帝将其改为国。北魏复为郡,隋改并州,唐开元年间升并州改为太原府。元初改为路,明复为府,1912年废,1927年设太原市,如今已是山西省的省会。

太原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有四进院落,部分是两层小楼,门口开在南边的储库营胡同里,门牌为储库营胡同4号(今15号)。

据清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康基田自传《茂園自撰年谱》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康基田56岁时,升任河北道,“都门向无太原会馆,公车多苦逆旅,余先后捐资数千,托王柏崖给谏、孟蘭洲太仆,卜地于宣武门西之皮库营,分筑馆舍,以资栖息。”

文章图片10

《茂園自撰年谱》书影

而这里的宣武门西之皮库营,指的便是如今上斜街以南的储库营胡同。

自此,凡北上公车应试的山西乡友,便有了憩息之地,没钱的读书人,也有机会得以安身应考。于是,太原会馆里同乡学子济济一堂,“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

太原会馆规模宏大,共有3600多平方米,原来还有戏台,是京城会馆中规模较大的一个。会馆整体东、西两部分,东路四进院落格局较为紧凑,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供旅居京师的乡友居住。

文章图片11

储库营15号是太原会馆正门 图源网络

西路则为祠堂部分,又分为南北两院,其中南院庭院广阔,原为乡贤祠,现为一些五檩小房,已不是原状。

而北院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原为阎若璩(qú音同渠)的住所,后改为祠堂,这部分建筑拆改较多,但基本格局仍在。

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痛恨理学空谈亡国,极力反对宋学,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学问,不外乎经学和史学,阎若璩和捐资建此会馆的康基田两人同为太原人,虽没有生在同一时代,却都走了经史分离的学术道路,阎若璩专攻经,康基田专治史,分别在各自领域成为了清初代表人物。

阎若璩遍览群书,尤以考据闻名于世。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震烁古今的《古文尚书疏证》,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视。由此,阎若璩也因此成为清初考据学的先驱。

文章图片12

阎若璩 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朱子古文书疑一卷

纪晓岚便曾说过:“念国朝(清代)儒学,亭林(顾炎武)之大,潜丘(阎若璩)之精,皆无与伦比,而潜丘尤北方学者之大师。”

阎若璩虽名动天下,但“绩学穷年,未获一遇”,名成而功未立。后在皇四子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邀请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京,并被奉为座上宾,“呼先生而不名”。

同年六月八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于京师去世,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并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文章图片13

阎若璩先生著作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儒,年幼时却因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

但因其勤勉不怠,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康基田却是年少成名,7岁入学,14岁便成为秀才,19岁乡试中举,年仅22岁便以第十九名中了进士。

他主要的政绩在于水利方面,“谙习河事”。而在文学方面,他则是以其耗毕生心血所著百万言的《晋乘蒐略》而闻名。

文章图片14

康基田著作《晋乘蒐略》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这是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详细记载了山西自唐尧至明亡5000年山西历史的发展情况,这种编年体的地方志,在同一时代400多种山西地方志中算是“独苗”一个,在全国的地方志中也并不多见。

太原会馆 高君宇石评梅在此相遇

值得一提的是,到民国年间,太原会馆里还曾有过一段流传甚广的凄美爱情故事。

您如果去过陶然亭公园,一定知道这故事的主人公——高君宇和石评梅。

文章图片15

这对才子佳人都来自山西,于1921年在太原会馆举办的山西老乡会上相识。

高君宇早年间以以“十八学士登瀛州”而享誉省城,五四活动时曾不顾军阀镇压,担任北京大学驻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领导爱国学生斗争到底。

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他是最早的成员之一,并受委托筹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第一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曾在1922年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文章图片16

高君宇

而石评梅出身书香门第,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曾创作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文章图片17

石评梅

两人结识之后,便书信不断,往来频繁,感情日深。不过,高君宇告白之后,石评梅却拒绝了他。

原来,石评梅此前有过一段初恋,但对方却是满口花言巧语的有妇之夫。而高君宇在老家也有包办婚姻娶来的妻子。

虽然她知道高君宇并不想结婚,有过“宁肯死,也绝不拜天地,绝不入洞房”这样的抗争,但“有妇之夫”的名头,还是让心有藩篱的她裹足不前。

所幸高君宇并没有放弃,他表态:“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此外,还回到家乡与妻子解除了长达十年的包办婚姻。

可惜的是,最终这对才子佳人还是没有终成眷属,甚至还天人永隔。1925年,高君宇因病去世,年仅29岁。

文章图片18

高君宇塑像

石评梅按他的遗愿在陶然亭湖畔立了一块墓碑,她将高君宇的诗句刻在墓碑上:“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文章图片19

同时,她也将自己刻在了墓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

文章图片20

石评梅在高君宇墓前

三年后,石评梅在思念和悲痛中去世,年仅26岁。按照她的遗愿“与君宇并葬荒丘”,她的朋友将她墓碑立在了高君宇墓碑的旁边。

文章图片21

云山别墅 不能居住的三晋会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斜街西口的斜对面,下斜街1号,有座三晋宾馆,百年前,这里曾名三晋会馆(山西大体可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因此“三晋”也是山西的别称),也称云山别墅,高君宇等山西籍早期革命者便常来此开展革命活动。

文章图片22

下斜街北口的三晋宾馆,图源百度地图。

这座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是由山西商人集资所建,占地4.5亩,有60余间房屋。前为规整的四合院,后有一栋高楼,整体呈舫形,据传凭楼内的四孔虚窗可见望见西北群山,这或许便是会馆别名之中“云山”的来历吧。

光绪十八年(1892),会馆经修建后改为“吾乡祀神议会公所”。值得一提的是,此处虽说也是会馆,但在“云山别墅规条”之中第一条便有规定:“其京外文武各官,引见当差及文武乡、会试公车概不准住居。”

解放后,这里改为山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总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1983年起,经过翻建,这里成为接待楼、综合服务楼、宿舍楼以及家属楼,总面积1.3万平方米。1992年更名为三晋宾馆,仍属山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宾馆南邻广内街道公共服务大厅(2015年建成),2016年东二楼进驻了一家名为“甲骨文·悦读空间”的书店。

文章图片23

甲骨文·悦读空间一景,图源中国文明网,邵紫晖 摄。

该书店整体面积有600平米,图书容量将近3万册,以“立足中老年阅读和社区亲子阅读,侧重生活服务和家教育儿”为运营理念,被称作“北京最美社区书店”。


限于篇幅,上斜街里的故事咱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关于上斜街,您还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