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牵正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牵正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 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1.面瘫 2.三叉神经痛 3.中风偏瘫 4.百日咳 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白。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卷1) [异名] 祛风散(《鲁府禁方》卷1)、三神散(《仙拈集》卷1)。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 各等分并生用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 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病机分析] 中风之候,当先辨其外风、内风,以及邪在经络、脏腑。本方所治之 证,为外风与痰浊相合,阻于经络,以致经隧不利,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 气血尚能运动,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发为口眼喁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 证并治第五》所谓“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喁僻不遂”即是此意。盖足阳明 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患者平素阳明内蓄痰浊,一旦太阳外中风邪, 风痰相合,阻于阳明、太阳之经,遂成口眼喁斜,而无明显全身症状。 [配伍意义] 针对风痰阻络,.经隧不利之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 子辛甘而热,功能祛风化痰,并擅长治头面之风,《本草经疏》卷u谓其:“性燥而升, 风药中之阳草也。风性升腾,辛温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药势也”,用作君药。全 蝎、僵蚕均属虫类药,有祛风搜风、通络止痉之功,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优于化 痰,共为臣药。更用热酒调服,宣通血脉,并能引药人络,直达病所。三药合用,药少 力专,使风除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风痰药与祛风通络止痉的虫类药合用,既可祛除风痰,又能通 络止痉。用药虽少,但配伍严谨,切合病因、病机,故为治疗风中经络,口眼喁斜的常用方。、 、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2.加减法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 品,以增强疗效。 3.本方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 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燥,故对于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口眼喁 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使用。另外,方中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且方中药物均生 用,药性更为骠悍,故使用时药量不宜过大。 [源流发展] 运用祛风痰药白附子与祛风止痉的虫类药配伍,以治疗风中经络,口 眼喁斜,乃《杨氏家藏方》制订本方之首创。这一配伍方法经临床应用是有效的,故自 南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而较少变更。吴昆曰:“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此方主 之。”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证治宝鉴》卷1之牵正汤,主治与本方相同,系本方去僵 蚕,加羌、防、芥、麻黄、薄、星、芩、翘、连、桔、草、乌、芍、术、归、芎,并改 散剂为汤剂而成,加强了祛风作用,兼能活血清热。清宫中运用此方,变散剂为丸剂, 名牵正丸(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用于治疗西太后的面风(面肌痉挛)。现代的止 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药用全蝎、蜈蚣,治疗痉厥,四肢抽搐;其制方 思想正源自牵正散之全蝎、僵蚕的虫类药配伍方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所载牵正 散(吉林方),系将本方之生白附子改成制白附子,生僵蚕改用麸炒者,再加天麻而成, 在功用上祛风除痰作用有所减弱,但使用较为安全,兼能平肝熄风;主治范围也有所扩 大,治疗中风初起,口眼喁斜,半身麻木,惊痫抽掣。 [方论选录] 1.吴昆:“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 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 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人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 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 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医方考》卷1) 2.费伯雄:“但口眼喁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 之风痰蕴热所致。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医方论》卷2) 3.张秉成:“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喁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左喁 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 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 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症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 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人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 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 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成方便读》卷2) [评议] 吴氏的方论,首先明确了本方乃治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可谓要言不 繁;然云方中药物是“疗内生之风”,似欠妥。费氏的方论,认为本方所治“乃太阳、 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也很精当。张氏的方论,对病因、病机和配伍意义的分析,均 十分详明,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临床报道] 1.面瘫 采用牵正散加味并改散剂为汤剂,药用白附子、全蝎各lOg,白僵蚕 12g,牛蒡子20g,蜈蚣、川芎、天麻各lOg,当归、芍药各12g为基本方,水煎,日1 剂,日服3次,治疗面瘫24例。结合随证加减,其风寒重者加防风、白芷;血虚明显 者加鸡血藤;痰阻加陈皮。结果:经14—40天治疗,痊愈(面部两侧对称,眼睑完全 闭合,嘴无歪斜)23例,显效(眼睑闭合差lmm,1:21角斜向健侧2mm)1例,随访10 年,无1例复发。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60例面神经麻痹也取得较为满意的 疗效。60例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岁,病程2天一1年。治疗方药: 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天麻、防风各等分。用法:上药共研细面,1日2 次,每次lOg,黄酒冲服,不能饮酒者,用水酒各半送服,小儿酌减。服药后盖被取汗。 药后将出汗时,微觉烦躁,嗣后自觉患处肌肉跳动,为将愈之兆,并配合电针治疗。结 果:治愈(口角歪斜消失,眼睑闭合,面肌活动、表情等均恢复正常)50例,显效2 例。最少服药半料,最多服2料L2j。近有报道,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工例, 亦获佳效,31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0—50岁,病程2—10天。药用:白 附子lOg、白僵蚕12g、全蝎6g,并作如下随证加味:风痰痹阻经络者加蜈蚣、白芷、 川芎、羌活、防风、当归;肝郁化火者加柴胡、丹皮、赤芍、栀子、当归、郁金;气血 虚弱者加黄芪、当归、赤芍、生地、川芎;经治2周后未能治愈者,属痰浊瘀血阻滞经 络,宜加水蛭、穿山甲、制南星、白芥子。结果:临床痊愈(诸症消失,鼓气不漏,谈 话吐字清楚,随访1年未复发)18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加重)10 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出现反复)3例。 2.三叉神经痛 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药用: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lOg。热重苔黄者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 痛剧烈者加蜈蚣。以上诸药共研末,分工O包,每日1次,每次l包。重症每日早晚各 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7例,均获痊愈。其中1疗程即愈者 19例,2—3疗程治愈者8例。追访27例中,仅1例1年后复发,再服药1疗程而 愈L4j。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32例,亦获佳效。本组32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24例,年龄52~69岁,病程3—8年,患者均主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 剧痛,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可诱发,重者进食亦发。全部患者均有专科确诊,曾长期 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西药无效或西药副作用较大而停药。基本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 全蝎3g(研粉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心烦易怒,H苦苔黄者加蒲公英;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舌暗有瘀斑加赤芍。结果:经治疗工5—30天后,临床治愈(面 部疼痛完全消失,日常活动无诱发)17例,好转(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程度轻 微,不影响日常生活)14例,无效(治后疼痛不减或加重)1例,总有效率为96.9%[5)。 3.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一证是由于肝风内扰,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血液不能濡 养肌肉筋脉,以致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用,应用牵正散加川蜈蚣为基本方,再随证加 减进行治疗。经治3例,均获愈L6j 4.百日咳 采用牵正散治疗百日咳也有较好的疗效。报道60例,其中,男患儿38 例,女患儿22例,年龄2个月一u岁,病程u一35天。治疗方法:白附子、僵蚕各 6g,全蝎3g。随症加味:发热加黄芩、川贝;痰多加半夏、陈皮;咳甚加远志;呕吐 频作加代赭石;咳血、衄血加白茅根;痰壅气逆加瓜蒌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结果:痊愈58例,好转2例。一般症状轻者服药5—7剂即愈L7,。 [附方] 止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 全蝎 蜈蚣各等分 每服1— 1.5g,温开水送服,每日2—4次。功用: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 搐;亦可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搜风 止痉定痛之功甚强,与全蝎配伍相须而用,则祛风止痉之效更显,乃治疗温热病热甚动风,发为痉厥之效方。 . [异名] 玉真丹(《证治汇补》卷3)、玉正散(《录验良方汇编》卷2)、玉贞散(《梅 氏验方新编》卷6)、白附散(《经验奇方》卷上)。 [组成]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 .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若牙关紧急,腰背 反张者,每服三钱(9g),用热童便调,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 服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 [功用] 祛风止痉。 [主治]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病机分析] 破伤风的成因,陈实功指出:“因皮肉破,复被外风袭人经络,渐传人 里”(《外科正宗》卷4)。说明破伤风是由外风引起。因为外伤造成皮肉破损,机体失其 屏障,风邪得以通过创口,入侵经脉;盖“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性 “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气通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邪入侵,经 脉拘急,发为牙关紧急,口撮唇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至于脉弦紧,亦是风动之象。 [配伍意义] 针对破伤风之外风入侵,筋脉痉挛之证,治宜祛风止痉为主。方中白 附子辛甘大温,其性燥悍开泄,惯能祛风,兼可燥湿化痰;天南星亦为辛燥温热之品, 有祛风定痉之功,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白附子配天南星,力在祛风止痉,兼以祛 痰,共为君药。羌活、白芷、防风辛散疏风,协助君药以祛散经络中的风邪,逐邪外 出,共为臣药。天麻熄风定痉为佐药,方中用之,既能加强白附与南星的止痉作用,又 能兼顾到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诸药研末为散,采用热酒或童便调服的方法, 乃取热酒或童便善通经络,行气血,为引经使药。诸药合用,有祛风定痉之功,兼可燥湿化痰。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祛风止痉为主,祛风是为了使外袭之风邪仍从外出;止痉则 是急则治标之法。少佐熄风止痉药,可兼治内外之风。于此可见全方立法配伍用药之周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临床上,凡有创伤病史,出现牙关紧 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即可诊为破伤风而投本方。 2。加减法 本方祛风除痰之功较强,而止痉之力稍逊,使用时可酌加全蝎、蜈蚣、僵蚕之类以加强解痉作用。 3.本方除治疗破伤风外,《外科正宗》卷4记载尚能治疗疯犬咬伤。疯犬咬伤须预 防狂犬病,应及时清创并注射抗毒血清。若暂无条件作上述处理时,可先用本方防治。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温燥,易于耗气伤津,对于破伤风后期气津两伤者,不宜使 用。白附子和天南星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有报道内服玉真散过量中毒致死l例。患者右脚跌伤,自服黄酒调玉真散约三钱 (9g),所服玉真散为药店所制。10分钟后出现乌头碱中毒样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报道者认为,本方各药用量诸书所载不一,本例患者所用者,生白附用量较其他诸药用 量大3倍。民间治跌打损伤每服0.9—1.5g,本例一次服用9g,内含生白附3g多,且系空腹黄酒冲服,因而中毒川。 I源流发展] 本方由《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至真散发展而来。至真散原方仅天南 附方;止痉散 全蝎10克 蜈蚣10克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亦可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