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书店购得当代出版家陈昕(原上海出版集团董事长、总裁、编审)先生《出版忆往》一册,清晨展卷,粗略读完。兹录二三事于下。
具体到这套丛书,他的具体做法是:针对与我们相悖或不同的观点,决不随意删除其原文,而是在“评价”上下功夫,每一本译著,他都要求译者撰写客观详尽的“译者的话”,阐释自己的立场。今天,回过头来重读这些“译者的话”,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特别是其中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芒。”
1966年,“文革”爆发,不久,夏即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长职务,成为上海第一个在“文革”中被罢免的高干。1978年,夏征农以75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未发表,《辞海》编纂涉及到对很多党史国史重要人物如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等的评价问题,编辑部起初拿不定主意,最后经夏老反复斟酌,定下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此后,巢峰(时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等人在夏征农及罗竹风等前辈支持下草拟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8款39条,“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于这份意见,当时在领导层意见颇不一致,最后,还是夏征农拍板定夺:“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这就是后来为出版界所称道的“辞海精神。”
1980年,时值李约瑟博士八十华诞,胡道静为之编《中国科技史探索》一书,为了能将这本书编好,胡道静经常宵衣旰食,焚膏继晷。一次,由于伏案工作太久,过度劳累而昏厥在地,不省人事,抢救苏醒后还咯血不止。李约瑟在英国剑桥闻讯后,要求立即暂停此书编辑工作。但胡先生毫不动摇,他复电给李说:“我是一名战士,我能坚持下去。”陈昕评价胡道静,说他骨子里弥漫着理想主义的气息,血管里流淌着精英主义的气质,是一位“学者型的编辑大家”。 他又总结说:“深度介入书稿的'纠错、提升、评价’能力被视为编辑的看家本领,编辑的职业意义与价值在很多出版人的心里被定义为学术和文化上的贡献,编辑不仅决定着社会精神生活的走向与品质,还直接参与社会学术进程的建构,读书(问学)、编辑、写作三位一体就是当时编辑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毫无疑问,胡道静就是这样一位编辑家。 ![]() ![]() ![]() ![]() ![]() ![]() ![]() ![]() ![]() |
|
来自: shineboy1 > 《封面插图海报书影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