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复静小珠若悟,子归母轩源点睛

 太极璞谷斋360 2022-06-30 发布于广西

             告别不乌山,时轮又过半月,小珠再录下拳架,对比之前,因对身外空间有了一次难忘的亲历感受,拳意拓宽了,气势开阔了,一些长期的毛病有所改善,一些动作的运行轨迹也清晰了。

             但还是有许多说不出的扎眼,似乎像又不是的感觉,心中意与肢体所表达出来的还不能一致。

             好在近来已从之前的信息密集渐找到路径,以升降为切入点观察自己,可见自己因过于关注升降虚实,而刻意为之的紧张。且因紧张,外球空间便时有时无,往往是定式时有球,一变弓戓变坐时就有与球分离的状况,一旦分离,这拳又有妄动之象。

             不用身去做,是用心。身内身外皆是心,身外不离空虚十方,这是指引。不时检查一下,将拳从实向虚转进。诸如动静、松紧、升降、开合等等,以虚静为底色,虚了静了才动。

             继莫是湖边坡地上步而感受到的实脚之虚意浮意拓展,当正身侧靠,身体拉开到一个紧致的状态时,斜轴拉紧延伸入地,实脚有浮意,浮起斜轴,虚空如一个大手板,托着自己融入四十五度天地轴,这时身体是无为的,只是顺应心意作了角度的变化……太极球的前后左右上下,有些感受。

             带着新的感觉,这日小珠来到轩源平时练拳的地方。

             轩源见到小珠,二话不说:“先打拳吧。”

             小珠将最近对虚脚、对虚空的理解放在拳中。轩源在旁静静看着,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写。

             小珠打完整套拳,回到轩源身边,轩源让她坐下,说道:“你的拳有进步!可以看到你从肢体动作里走出一些来了,对身外空间有理解了,顶天立地、梢抹球壁等这些有所体现。从太极球这个层面来说,你在开始进入了,我提几点意见你听听。”

            “一是前意不断,后意不生。这里先明白一点,虽说无极是无念无相的,但我们心中先要对无极有所理解,这无极还不是真无极,是我们的心念来的,只是借假悟真。太极拳,更是有念的!但此一念清晰,每次打拳,取那十一字诀任何之一,便从始至终都是此念贯彻始终。现在你念多,有时想虚实,有时想升降,意念点不清晰,有断,不连贯。”

            “再则运动时,身心未梢的运行是融入轨迹去达成的。如前弓步时,是我的身轴贴入融入那本来就有的天地斜轴,现在往往身心未能都融入去,就进入下一个动作,简单说就是没到位。”

            “还有,比如手挥琵琶最后一动的正西方向,梢意还未到达球壁就游走了,显得手空拳滑,外境不清。记着,身上所有的点、细胞,什么劳宫、膝眼、眼神等等,总归就是你的丹,都要看出去,融到球壁上!要感应出在太极球中的方向。”

            “但要注意,融入球中,当达最后定式时,却是无方向的,是十方空虚的!十方看出去无限远便是了,不要想什么球壁了,球空间了。前面说了,太极球是心念来的,帮助我们运拳而已。无极无念无相,最后定式,从太极态归于无极态,无极态是十方空虚的。待定式一动又是太极,就有球、有方向了,然后继续融入轨迹专注达成,一到定式,又归于无球、无方向、无空间了。”

             小珠说:“啊!这一点我没想过!近来我一直都是以太极球的旋转运动来打的,我没想过它的有和无!这是不是您前不久提醒我的,定式最后,要虚一虚,或松一松?”

             轩源:“拳论有话: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与静,就是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分什么?合什么?我认为分阴阳是为了合阴阳!或说分则知天地,合与天地合,一定有外境的。”

             小珠说:“嗯,太极为动、为1,无极为静、为0,您早前已说要明白所有的动,是从零里生发出来的,打拳的前提是先感受到零状态,由零而生动,动而归静,动静交替,也就是0101的规律。我执着在太极球,只有动没有静,打得再好也就只是1111了。”

              轩源点头道:“一开始学拳,我就强调,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即是说,打太极拳,先要搞清楚太极无极的关系。知太极,更要知无极。打拳时,动则球动,静则返归空虚,如果从始至终都在球中,就没有变化了。”

             小珠若有所思:“我一直以为,虚空的境界太高,还是先练好基础的东西:天地轴对身轴的主导;弓坐步的虚实体感;四肢百骸与中轴或丹的联系;身体根节、中节、梢节的联系感;在球壁上的抹动感;找到打拳时身在球中的感觉,再以球带身体行拳、球空间真正成立了,阳包阴了,将球舍去,回归无极态。这是我的思路。”

           “但将它们拼凑在拳架上却总是不自在,不自然,应该是我缺乏对无极、对静、或对零状态没有真正理解或体悟!太极者无极而生,简简单单七个字,这么多年我愣是没有听明白!兴隆为何始终纠结,也是没有找到这路口呀!”

             轩源:“我一直在强调,练出轴来不要轴,练出丹来不要丹,有球的运动不要球,其实总不离太极与无极之间的动静、虚实、有无的关系。往往千辛万苦求来了丹呀轴呀球呀,就不舍得丢了,或不敢丢了。五大法之一,就是舍法呀!”

             小珠:“嗯!是的,您多番强调了,我们还是在如何练出轴来丹来这些'术’上用功,都是从'有’那里讨,十方空虚只是头脑中的概念。有与无分离,太极与无极分离,想寻找真相,却离真相越远……”

             轩源:“你认识到这点,善莫大焉!形相都是你的心所呈现,但没有心法的基本功,基本上是舍近求远。”

            “讲回拳。在动作形态上,逢转必升转,是哪里转?对的,是中轴上的丹点转,你往往集中不了点转,坐步转四十五度时,你便有胯动胯转,有肩抢的情况,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另外,梢抺的意思不够,就会用肘用肩,动作则僵硬不灵。看风吹大树,动的是枝梢,树干是不能随便动的,小珠你没有充分体现出梢抺这个特点来。虽说丹带梢,但梢也带丹,这二者不分的。你执于中轴,失了球壁,就是有分別心了。”

              小珠问:“外带内,梢带根,这是内与外已建立联系的应用吧。我以为,先由内生外,建立中轴或丹田与四肢(曲池、委中、劳宫、涌泉)、头颅(大椎、百会)的联系,再进入外带内(或摸壁、梢带)的感觉,这样对否?”

             轩源:“太极拳本来就是一个辩证的,矛盾又统一的体系,所有抛开动说静,离开内说外都不究竟的。小珠你强调先有形再有意,我是两者要互相成就,道术不分家呀!”

            “太极拳究竟是内带外,还是外带内,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所属的层次。在对立统一的太极状态的层面上,它的前提是:内外是对立,又是联系和统一的,缺一不是。内带外,外带内,其实无分别。”

            “但从形相来说,我比较赞同意到末梢,五梢模壁划弧,树梢带树动。比如尖兵在前冲锋,司令部在后指挥,就较形象地说明外因通过内因变化的过程。”

            “然而,在作战前,由司令部(丹心)根椐敌情,确定好方案,然后(布达全身)逐级下达军、师、团、营、连、排、班、各个士兵(即尖兵)冲锋向前。”

            “所以,执着于内带外或外带内都是有偏颇的。但作为拳,以外带内(其实是以内指挥外),显得潇洒柔顺。”

            “三是拳的生发不够,有点沉重。还是那句,宇宙中最强大的生命力是种子破土而出,万物生机蓬勃,你的拳的生发意味不足,精神气势便不够宽广。”

             小珠边听边回想,点头说:“师父,最近我多在感受虚脚之实意、中轴的升降,忽略了其他。”

             轩源:“是的,一下子都能做到是不现实的,从升降突破,是一个方向,但要学会从大局看待局部问题。打拳需专注一方,而专注一方的基础是十方空虚。没有这个十方空虚的大前提,那只是在太极大门上摸那一个个门钉啊!”

             听着轩源这番话,小珠近来拥有的拳之感受随之消解:听到和做到,之间有如鸿沟般断裂,对于有与无、虚与实等等的转化,无论在思想上,拳架上,推手上,都是一道道清晰的分水岭,为什么总难突破?是不是自己欠缺跨过去的动力呢?

             转念想到: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别人说“大道至简”那是别人的境界,作为一个学练人,该筑基就筑基,该练习就练习,别人的功夫是别人的功夫,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在可控可感的范围内一步步体验,一点点打磨,就算走得慢,走得笨,拳的真实体行,身心互印,才是最终的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