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形意、八卦真不是一回事:从练法、打法和内功心法看三大内家拳为何不能合一

 明日大雪飘 2022-06-30 发布于上海

如果每日将形意、八卦和太极混搭在一起练,天长日久确实容易练成一种拳,更何况孙禄堂先生从一开始就想着要将三拳合一。但这三门武学的出处不同,所以注定了三拳的行功方式和内功心法等多方面的差异。



图片


相信有一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很多修炼太极形意八卦的人:心意形意都是以对挣拔长的刚劲入手,以练成轻灵劲为大成,八卦掌则是以走圈炼气,以拧劲抻筋拔骨,而正宗的太极拳却是积柔成刚,一上手就要练习化劲。三种拳法的练法打法和内功心法都截然不同,这不是与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内家三拳学合一说形成悖论吗?内家三拳合一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孙禄堂先生在1919年10月写的《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 拳学架构上的差异
形意、太极、八卦这三种拳法,最早面世的是心意六合拳,而最晚成形的则是八卦掌。心意六合拳源于少林心意把,以达摩的《俱舍论》创拳,属于佛门武学。经历一百多年的演变,传到戴隆邦的手里,戴祖师将道门养生和术数之学融入形意拳中,把佛门心意拳改造成了道家形意拳。八卦掌源于汉唐时代的九式转天尊,董海川祖师自幼习武,青年时四处游侠,后来“遇黄冠授以武备,遂精拳勇。”黄冠者肯定是道士,但道门有传道不言师的规矩,所以董祖师一直也没提这位世外高人的尊姓大名。
董海川祖师只学了天尊九式中的六式和左右换式,因为基本功夫就像拉磨似的转圈,所以董祖师最初将自己的创立的武学称之为磨门,后来受到杨露禅把绵拳转换成太极拳的启发,于是请高人帮忙,将磨门改称八卦掌。我的推论中似乎有猜测的成分,但从心意拳到形意拳的发展演变过程基本都有史可查,而李亦畲在1867年写的《太极拳小序》也已经将太极拳的脉络梗概说清楚了。可是八卦掌的起源却一直是一笔糊涂账,我说八卦掌是董海川所创,是因为在董海川祖师之前并未发现有关记载八卦掌的文字资料,《郭氏锦囊》中说:“八卦掌的起源,其说不一,虽不是人言人殊,但各有互异。”我曾经在几位八卦掌师傅那儿看见过诸如《云盘老祖秘笈》《周天数》《董海川八卦掌谱》之类的文字资料,但显然不是董海川那个时代的东西。有一本《龙门秘技转天尊》应该是历史悠久,也提到了御敌之术,可惜不是八卦掌。董祖师虽然没有留下拳谱资料,但在第三代曾省三和郭古民的手里却传出了《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和《郭氏锦囊》。可以说八卦掌的拳学理论远不如形意拳和太极拳完整系统。
最早将形意八卦合成一门应该是在1900年以前。当年程廷华、李存义和张占魁义结金兰后,先创编了一套《三义刀》,此后三位前辈的门下弟子开始形意八卦一起练,同时程有龙,孙禄堂,姜容樵等又开始习练太极拳。逐渐,在那个年代,太极八卦和形意成了所谓的上三门功夫,三拳一起练也似乎成了武林界的一种时尚。 

图片


二 行功走架上的差异
太极拳在绵拳时代就有一套长拳,绵绵不绝的练,炼气炼意炼神都在这套拳中。心意六合拳只有一套心意四把,融合了技击和内功的精华。而八卦掌,压根就没有套路,所有套路都是姜容樵和黄柏年,程有信,还有我师傅刘敬儒等编创的。八卦掌一上手就是转圈炼内气,然后要以脊领身,练的是揉筋搓骨的功夫,也就是王芗斋形容的——如蟒蛇在蠕动!八卦掌先要盘根后要盘身,练的是拧劲,但这种拧劲跟形意拳的拧裹钻翻还不是一回事,八卦掌是用拧劲练向心力和离心力。1989年我在长春红旗街长影招待所跟程有功的传人学拳时,老师让我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八卦掌的行功心法,我顺口就说:拧裹钻翻,老师说不对,那是形意拳的行功要诀。第二天,老师给我拿来一本据说是郭元济的手抄本,里面写了“卷放缠绕”四个字。我的八卦掌老师有九位之多,得到的传授还算比较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刘敬儒师傅看到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转掌如拧绳,就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我又专程到北京跟师傅做了一番探讨。关于八卦掌的有关问题,今后看机缘再谈吧。
八卦门的功夫看似简单,其实繁衍到第二代以后就变得复杂了,尹派和史派还有丹东宋长荣一脉,都讲究先练指路拳作为开蒙。阴阳八盘掌一派日常行功时走截腿,尹派走鹤形步,暗含用脚尖踢穴之法,马维琪一脉讲究托泥球和戴泥手套。宋唯一的八卦掌练的是剑指,脚上也有踢穴的功夫。2016年10月30日的晚上,我跟培业吃完火锅后,在上公交车的瞬间,冥冥之中右腿的足三里受了内伤,第二天酸痛难耐,幸好我还算内功深厚,那也折腾了二十天才痊愈,等过了四十天后足三里处却出现了一个脚尖形状的墨青色的痕迹!
三 内功心法上的差异
练太极拳要先走太极步站太极桩,八卦掌一入手也是练行桩走蠕步,而心意形意却是先要蹲毛猴或站三体式,修炼束展功时才教步法,过去形意门有所谓:“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的说法。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的起手功夫都是恰恰相反,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第一步功夫练的是明劲,要练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而正宗的太极拳却是一上手却是要松到极致,绝不可“刚健”,而要柔若无骨。松到皮毛要攻的状态后,拳能自发神力,试问,太极和形意又如何汇合?怎么可能是一个劲?即使是形意拳练到化劲阶段也与太极拳的积柔成刚功夫不是一回事。
八卦掌和太极拳的内功都是先以修炼肾间动气入手,而后“气以直养而无害”,八卦掌在气通任督二脉后还要走卯酉周天。而心意、形意则至始至终修炼混元气,讲究气口和发声,三体式和四把都有闭息的练法。

图片


结语
如果每日将形意、八卦和太极混搭在一起练,天长日久确实容易练成一种拳,更何况孙禄堂先生从一开始就想着要将三拳合一。但这三门武学的出处不同,所以注定了三拳的行功方式和内功心法等多方面的差异。太极拳的前身是绵拳,于志钧先生考证:绵拳就是通背拳。于是很多人就说太极拳是通背拳演化过来的,而通背拳就是张三峰传下来的“佑神通臂”。其实由于年代久远,名称混杂,多是以讹传讹。浙江余姚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写到:“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又记载六路拳谱有云“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通臂,长拳也。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显然,佑神通臂是一式拳架,而并非一种拳法,至于“斗门”也是一个拳式,与戴家心意拳里的“肘底穿捶”差不多。单从拳法的演变上看,太极拳似乎与张三丰祖师有一定的渊源。但形意拳源于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又是传自少林心意把,压根就跟武当和张三丰没有任何关系。八卦掌源自道门转天尊,原本是丹鼎派的动功,少阳剑仙门用于修炼卯酉周天,所以把形意、八卦、太极硬说成都是张三丰传下来的内家拳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中国传统武学分练法和用法,杨家太极和吴式太极拳都有一套慢拳练功,还有一套快拳用于技击,门内另有一套太极散手十三式。八卦掌的行桩用于练内气和步眼,单双顺是根本掌法,既是练法也是用法。而心意形意除了蹲毛猴,猩猩出洞和三体式这三大内功体系之外,所有拳式套路都既是练法也是用法。形意、八卦、太极的练法和用法都有很大差异,形意的打法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其实源于少林心意把,跟太极拳的以静制动和后发先至截然相反,而八卦掌玩的是游走侧击,上乘的功夫要用卷放缠绕困住对方。形意、八卦和太极真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内功心法,还是练法用法都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只有没得到真传的人才会把这三种武学混为一谈。
武学之道在于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不管他是大宗师,还是武圣,对的我们要学习借鉴,错的也绝对不能附和,曾国藩说的好:“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