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朝组建外籍雇佣军失败,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逍遥_书斋 2022-06-30 发布于河南

大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破长城,进逼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明朝军民经过艰苦作战,最终取得胜利。但也被后金肆虐洗劫,京城周边几成废墟。

随后督师袁崇焕被下狱处死,明朝在辽东的经略局势进一步恶化。

就在朝廷上下焦头烂额,一无所措的时候。葡萄牙人来了,给大明递上一根“救命稻草”。

文章图片1

1、葡萄牙人递上来的救命稻草

自从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就长期盘踞在澳门,还把澳门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方贸易港口。而明朝与葡萄牙的交流,也是相当的密切。

在己巳之变时,就有一位受聘于明朝的葡萄牙火炮技师,名叫贡萨渥·德谢拉。他曾在涿州遭遇后金军,并参与了对后金军的作战,立下功劳。贡萨渥此行从澳门进京,还奉命携礼,拜见明朝皇帝。

在北京滞留期间,贡萨渥深刻的感受到,“鞑靼(后金)人蛮横,中国(明朝)人畏惧”的情形。

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其实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他完全可以当一天技师,打一天炮,置身事外,领了赏赐开溜就行。

但这位贡萨渥不是一般人,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商业头脑。他马上意识到,对于葡萄牙人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

葡萄牙人能不能稳固在澳门的地位,甚至能不能割据澳门,都在这一场战争里了。

文章图片2

他马上找到明朝官员,以澳门城葡萄牙人的名义,表示自己愿意帮助大明抗击后金。并且一再强调,只要明朝准许,他马上返回澳门,组建一支葡萄牙雇佣军。奔赴到辽东战场,收复失地,为大明一雪前耻。

当然,无利不起早,贡萨渥可不是情操高尚的“国际纵队”,只是一个投机者。他组建雇佣军的目的,是“得到中国(明朝)皇帝对他们的赏赐”。

虽然他没有明说想要什么赏赐,但他绝不会开价太低。

老话怎么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专业卖命的雇佣军呢?看破不说破,他的意思,大明官员都懂,也表示欣然接受。

文章图片3

2、为什么大明愿意让贡萨渥组建雇佣军呢?

很简单,死马当作活马医呗。连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猛人,都扛不住后金的攻势,何不让老外去试试?成功了,皆大欢喜;不成功,对大明也没啥损失,无非是多给点安葬费而已

反正他们愿意卖命,又不是大明逼他们上前线的。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随着明朝与葡萄牙的接触,明朝对于西方火器的威力,是有着清晰的认知的。早在贡萨渥提出组建雇佣军前,明朝的“洋务派”大臣徐光启,就多次提出去澳门购买西洋火器,并且强调“今时务独有火器为第一义”。

要想跟后金骑兵对阵,离开火器,大明恐怕玩不转。

希望改变辽东战局,又看到了葡萄牙人的战斗力,明朝君臣对于贡萨渥的提议,全票通过。崇祯一方面指示中书姜云龙,跟随耶稣会士陆若汉去澳门组织;一方面指示广东官员尽力促成此事,要给与葡萄牙人一切“所需的人马,种种恩赐、供应和方便”。

文章图片4

葡萄牙人的效率也是高,回到澳门后,很快就组建了一支400人的雇佣军。其中包括驻守澳门正规军200多人,还包括一些受过军事训练,生活在澳门的明朝人,甚至还有少部分黑人。

这支雇佣军,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火枪、火炮,而且训练有素,战术技能满点。士兵们个个精神饱满,穿着华丽,让明朝官员极其震惊。

这400名雇佣军,由军官科德略和罗德里格率领,离开澳门后开赴广州,接受广东官员的检阅。随后不做停留,疾驰北上,准备开赴辽东作战。如果不出意外,欧洲火枪兵大战八旗铁骑,就会成为一出好戏。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明朝第一次组建雇佣军的计划,还是半道流产了。

文章图片5

3、是谁在对雇佣军“下黑手”?

话说雇佣军离开广州后,马不停蹄的赶到江西南昌。结果就被滞留在南昌城里,等待朝廷指示。、

左等右等,雇佣军都要闲出病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明朝“劝退”的圣旨。

这让雇佣军们无比疑惑,一头雾水,这是干啥?难不成大明在逗我们?一瞬间,南昌城的气氛尴尬至极,甚至有点要兵变的意味。但是好在朝廷安抚工作干得漂亮,雇佣军的一切吃喝拉撒,都由明朝负责,而且还给予了不少赏赐。

虽然雇佣军们没有捞到大功劳,但是拿点小恩小惠也不错,权当公费旅游了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脑子是不是抽筋了呢?你钱都花出去了,让他们去辽东当炮灰也好,再不济也能浪费一下后金的弓箭啊。你让他们回去算啥事呢?

那是不是明朝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顾虑呢?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不是担心这些雇佣军不受控制,来明朝搞事呢?或者害怕他们建功立业,尾大不掉,功高震主呢?又或者是不是明朝的文臣们开始嘴炮,骂皇帝崇洋媚外呢?

还真不是。

雇佣军计划流产,还真怪不到朝廷身上。反而是一个谁都不会注意到的阶层,在背后捅了雇佣军的刀子。

这个阶层,叫做买办。

文章图片6

这不是一笔政治账,而是一笔经济账。

4、挖了大明墙角的买办商人

所谓买办,就是近代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俗称中间人,或者经理人。

当然在明朝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办阶层。他们充其量,就是明朝与西方的中间商,专门赚差价的那种。

自从葡萄牙人盘踞澳门后,逐步把澳门打造成一个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明朝商品经葡萄牙之手,转销世界各地;外来货物,也要经过澳门,才能进入明朝销售。

葡萄牙人在澳门一进一出,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早在天启年间,荷兰人就眼红葡萄牙在澳门闷声发大财,想要来争夺。还与葡萄牙在澳门进行激战,结果损失惨重。凭借澳门的港口作用和商业地位,不但葡萄牙发财了,连带着明朝中间商也发财了。

明朝商人把内陆低价收购的货物,带到澳门,高价转卖给葡萄牙人;然后低价收购葡萄牙人拉来的西洋货物,再拉回内陆,高价售卖。这些明朝商人,是葡萄牙人最为依赖的贸易伙伴。本来大家都在澳门,挣得都是差价,共同富裕了,心理都很平衡。

可他们知道葡萄牙人要组建雇佣军后,心理就不平衡了,而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常年和葡萄牙人打交道的明朝商人,对雇佣军的战斗力,有着很直观的认识。他们深信,只要“葡萄牙人进入中国(明朝)作战,肯定会取得成就”。

文章图片7

如果他们真把后金给摆平了或者打残了,那对于明朝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对于买办们来说,却是降维打击。

立功受赏,天经地义,他们对于葡萄牙人,热心为大明效力的算盘,看的是一清二楚,无非就是要改善贸易条件嘛。

如果成功,葡萄牙人肯定向崇祯要贸易特权,这也是雇佣军始作俑者贡萨渥所期待的。“他们将轻易得到进入中国(明朝)内陆的特许,并进行贸易,兜售自己的货物”

这就等于厂家直销,明朝中间商就失去存在的意义,那还挣个屁钱啊?

所以,他们一得到消息,就坚决反对,“极力阻止葡萄人成行,呈递许多状子反对这件事”。但事与愿违,明朝官员表示,朝廷的钱都已经花出去了,那必须让他们当炮灰。

而且一再强调,朝廷花给雇佣军的钱,“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很昂贵的费用!

亲,你懂了吗?

这样疯狂的暗示,中间商们当然懂啊!就是伸手要钱,想吃回扣嘛。

双方经过磋商,达成一个协议:明朝花费在雇佣军身上的钱,由中间商们出钱全额报销;另外孝敬大臣的回扣,那肯定是少不了滴!而官员们则答应,代替他们向朝廷申诉,想办法解散雇佣军。

果然,拿了回扣的大臣,说动那些原本支持雇佣军的臣僚,让他们上书表示大明无须葡萄牙人助战,大明可以自己解决。

甚至叫嚣:“堂堂天朝,必待澳夷而后强耶?

文章图片8

有点晚清时候,清流派那味了。就这样上下一番骚操作,雇佣军参战就无疾而终了。

明朝中间商的目的也达到了。

5、动了奶酪了不得

回过头来看整件事,完全就像一出闹剧。

但诡异的是,大家都能接受这个局面:毕竟明朝没有赔本;官员捞了一笔;中间商的保住了奶酪;葡萄牙人白拿一笔遣散费。

好像谁都没有损失,谁都有所收获。每个团体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可事实上,损失最大的,就是大明了。大明确实没有赔本,但大明错过了一个机遇。

如果明朝看到雇佣兵的作战能力,潜移默化,改制换装,说不定在军事方面,能有质的飞跃。毕竟那时候的大明,还没有彻底糜烂。

或者更大胆一点,如果雇佣军作战有成效,明朝招收更多的雇佣军,万一真的摆平后金呢?改写历史呢?毕竟兵不贵多,而贵精嘛。

文章图片9

当然这次组建雇佣军的失败,也把明朝的群生象很好的展示了出来。明末两线作战,直到灭亡,除了皇帝背锅,东林党扯后腿;万万想不到,明朝浓眉大眼的商人们,也在玩釜底抽薪

这大概就是封建社会的通病,一家一姓之天下,有什么向心力可言呢?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主要参考:葡萄牙人曾德昭于1638年所著的《大中国志》;徐光启《闻风愤激直献刍荛疏》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