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丨知天命之年,回忆自己的读书之路

 真友书屋 2022-06-30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

孔网书友夜雨淅沥(店铺:湖畔雅社)在孔网开店已有15年。店主此前在书店日记中写道:15年来,因为“湖畔”,有追求,也有彷徨,有热情,也有冷静,但最终没有放弃。

在知天命之年,书友回忆了自己的阅读轨迹,从连环画到小说,从历史到哲学,读书这件事,总是与人的生命体验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书友坚信书店行业未来可期,因为永远有一代又一代的爱书人。

总在看朋友们的动态,从诸多美文中得到享受。反观自己,一因懒惰,二因文笔拙劣唯恐白白浪费书友们的宝贵时间和眼睛,因而很少动笔。可是光享受别的劳动成果,这有点儿不公平,于是也鼓了鼓勇气,想法儿充数一篇。知天命之年,回忆一下自己这些年都读过哪些书,想到的肯定也是留下印象较深的书。略记于下。

01. 连环画《机警的孩子》

Image

大约在1974-1975年吧,我上小学二、三年级,家里大人给我零钱,我得以从村供销社里买了这本连环画,我们那儿叫“小人书”。我的小学阶段是在1973-1978年,又是在农村,很难找到什么课外读物,我到邻居家或亲戚家玩儿时,第一件事就是翻比我年级高的学生们的书包,找文科课本看。也就是说,我在少年时期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

这本连环画中线条的清晰、场景的真实感、任少正的虎头虎脑、地主婆的丑陋等,至今仍能回忆起来,尤其当少正发现地主婆偷了麦子在自家院子里剥粒时,喊来当生产队长的爸爸却扑了个空儿之后,三个人的表情刻画得很好:少正的纳闷、地主婆的窃喜、队长的不甘与坚信(因为地主婆肯定要做坏事的,不做坏事就不是地主婆了)。

02. 外国小说《茶花女》

Image

大约是初一或初二时吧,约1978-1979年,不记得是哪位同学把一本《茶花女》拿来了学校,我借来看,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国小说。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我简直是一口气看完的。

那时我十二三岁,还不理解“爱情”的全部含义,但感觉到男女主人公玛格丽特、阿尔芒之间纯真的感情,强烈希望他俩能在一起,反对阻拦、分离他们的人。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被迫隐忍真情,故意疏远他,更让人感到这感情的凄婉可叹。这小说是小仲马的代表作,情节曲折动人,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打动了无数人。

03. 《围城》

1981年始,直至1995年,这十多年里,我先后经历中师三年、文教系统一年、政府方志办五年,又金融系统五年,说起来是个爱读点书的人,但这十多年印象深的真正读进去的,竟然一本也没有。这十多年,说起来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可惜被我荒废。

约在1995年,我从同事那里偶然知道有个贝塔斯曼书友会。该会每月(或是每半月)向会员寄送书目,会员选好书后,电话告知书名及本人信用卡卡号,书友会刷卡并将所订图书通过邮局包裹方式寄来。这本绿色封面的《围城》即购自该书友会。

Image

点击购买

这本《围城》,我至少读了两遍,也真正读进去了。它描写了多种“情”:恋情、亲情、友情……,又涉及到多少场景:家庭、学校、聚会、旅途……,这旅途也是有几种:坐邮轮回国途中、去三闾大学赴任途中、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回上海途中等等。通过把人物放在各种场景中,让他们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性格。

有一个情景描写印象很深:方鸿渐与唐晓芙分手那一段,由于双方误会等原因,方找到唐家而不得入,这时外面下着大雨,方见努力无效,往回走,又不死心,站在雨中。唐从窗内看到这一情景,心里想如果他再站一分钟,她就会冲出去把方让到家中来。可惜的是,时间到了,正好方也迈步走开了。只是这么几秒钟,改写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生活中,我们不是也常常遇到极其相似的节点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富含哲理。“围城”的道理,真是广泛适用。例如:没有正式工作的,盼着能考上个正式工作;可一旦上了班,又厌倦工作。什么都有保质期,如果非要延长它的新鲜度,那只好不要得到或尽量拖迟得到。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围城》,因为每个人都会在书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共鸣的场景、哲理、情感。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如果认真地深入地多读几遍,你会感到主人公(或作者)就像是自己的老朋友。本书是这样,下面提到的《胡雪岩》、《拿破仑》、张中行、周国平等亦然。

04. 《罗兰小语》等

Image

前边提到,我有一段时间没怎么读书。现在回忆分析,与身处小县城,除了新华书店,没有获取新书的途径有一定关系。偶尔到省城或京城才可能接触到新书。这本《罗兰小语》(上下册),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陪妻子去省城进行高自考论文答辨时,我在河北师院附近的报刊亭购得。当时还没接触过盗版,回来后发现有一些错别字,才有了“盗版”的概念。就是这样一本印刷质量较差的盗版书,我读起来却是津津有味,并且那段时间里反复读了好几遍。在此后的几年里,又想法搜罗到她的其他几本在大陆仅见的书《罗兰散文》等。罗兰,女,台湾播音主持、作家。祖籍河北宁河县(现属天津)。她的文字洁净简练,富含哲理。她像老师,又像是大姐,娓娓道来,给苦闷的人以光明,给徘徊的人以指导。

05. 高阳作品

Image

那次去省城,我购得《罗兰小语》之后,在另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套台湾作家高阳著《胡雪岩全传》(7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因为在九十年代初曾听过王刚的长篇小说连播《红顶商人胡雪岩》,而这套书比连播的内容更多,因此就很想买来。定价好像是90多元,店主只能给到九折,算下来也得80多元。可当时的工资也只有500元左右吧,只好放弃。回到家后不久,在县城一家小书店里又看到了这套书,就像老朋友相见,这次终于决心拿下,可惜店主没有注意到这是一套书,已经散着卖掉一二本了,不全了。店主答应再进货时进一套。又过了大约一个月我终于拿到了一套完整的《胡雪岩全传》,价约80元。

这套书,我看了至少三遍。高阳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人情世故的描写、对宏大时代背景的勾画,实在令人叫绝。胡雪岩、王有龄、嵇鹤龄……众多人物性格显明,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们虽然是高官巨商,身上也常见美好的东西,如善良、气节。因为喜欢这套书、喜欢这里的人物尤其是胡雪岩,可以这么说,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完全中断过阅读或收听,最初的几年不用说,读了好几遍,后来这些年,曾经用车载MP3反复听王刚的长篇小说连播《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下5遍,另一版本的《胡雪岩》常常放在床头柜或餐桌旁的格子上,时常随意翻看一段。通过这套书,我知道了高阳,之后几年内陆续收罗到他的《清朝的皇帝》《慈禧全传》,可惜这两种书我没有真正读进去,只片断性地浏览一二。还找到一本团结出版社林青著《屠纸酒仙——高阳传》,这本书明显是作者罗列了一些搜集到的资料,并且主要是围绕高阳的创作,其他方面涉及较少。有些支离拼凑,算不上系统的传记但是我也感觉很珍贵,因为喜欢高阳,就想多了解一些。目前关于高阳的传记也许只此一书。今年是高阳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向他致敬。

06. 周国平作品

Image

大约在世纪交接时期,我第一次读到了周国平的书。购于贝塔斯曼书友会的这本《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他是上海人,是一位谦逊的哲学家,大异于当时红得发紫的另一位上海散文作者。周国平先生的平易与谦卑,体现在他的文章中,让人读起来平和而受益。《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之后,我又借去市里办事时,陆续购得《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碎句与短章》,都认真地读完了,也有收获。他是北大哲学系毕业,是国内尼采研究权威。他的书,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07. 张中行作品 

Image

约在新世纪最初那几年,我的一位同学在县城里开了一家旧书店。那几年是县城开二手旧书店最火的时代,小小县城竟有十家左右之多。可惜昙花一现,到2006年左右,几乎就全关门了。据说它的进货渠道是当时的保定徐水一带的二手书专业村。那几年,我几乎每天傍晚泡在同学的书店里,淘书之余时常会在旁边的烧烤店小聚,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

在同学的书店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张中行老先生的书,即《说梦楼谈屑》。这是一本随笔集,口语化的文字、自嘲般的口吻很对我的口味,内容上有史料性、哲理性。之后,2007年从孔网购得《负暄》三册,从市里单位附近小书店购入《流年碎影》。因张中行老先生平和长寿、阅历丰富,又通览中西方哲学,所以能明显感觉他的达观、辩证,偶有隐忍不发、欲言又止,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些年来,我已习惯于床头放一册《负暄XX》或是《留梦集》,入睡前读一段,沉浸在一段情景或一个画面里,又恰如与老朋友散淡聊天之后,浑身舒泰,轻松入眠。

08. 历史类著作

Image

大致自2015年起,我的阅读兴趣转移到以历史书为主。陆续通读了陈致平《中华通史》(全十册)、柏杨《中国人史纲》,对中国历史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陈致平,琼瑶之父,授权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中华通史》,实在令人无法恭维,书脊易断胶,我只好找到开印刷厂的朋友,二次装订(手工线装)。这套花城版,我记得是在2007年在孔网一山东店家购入,价100元上下。放了好几年,才开始读。

之后又读了《中国人史纲》,这书相比前者要简练了许多,算是对中华历史的再复习。在读到元史部分时,对成吉思汗发生兴趣,当时只找到一册小薄本的成吉思汗传。之后由“成”又联想到欧洲的拿破仑、希特勒等,因此又粗略浏览了《欧州史》《法国史》,认真地读了《拿破仑传》,目前仍在断断续续看一些有关二战的书。

Image

这期间,最爱读的,要数这本商务版、前苏联塔尔列著《拿破仑传》,通读在三遍以上,至今仍摆放在工位案头,时不时翻开读一段,也如与老朋友一晤。去年的5月5日,是拿破仑逝世二百周年纪念日,我特意写文纪念,发在了孔网动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这篇小文其实大部分篇幅是摘录了《拿破仑传》令我激动、感动的片段,加上少许我的感觉和评论。我曾想,万一退休以后有机会出国一游,我希望首选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到塞纳河畔走走,感受这位改变世界的历史巨人曾在的地方。

09.哲学类图书

Image

大致从2020年始,我的阅读兴趣从历史类为主转移到哲学类为主。粗粗浏览了诸如罗素、尼采等的书以及关于他们的著作,以及《哲学史》(欧洲哲学史部分)、人大教授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十五讲》等,都是一些科普性质的有关西方哲学史的书。真正的哲学原著我基本还没有读过,想想也感觉读不进去。只是这段时间想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可能年过半百,想弄清一些道理吧。我也发现,我喜欢的一些作者,诸如何兆武、周国平、张中行,都与哲学有某些关联。何兆武翻译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张中行谦称“读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书”,即广泛涉猎了哲学类图书。读点哲学,受益很多,思维会更开阔一些,承认事物及人的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

10. 心理学图书

因哲学与心理学好像是不易分家的,最近偶尔也看一点心理学方面的书,如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同上,也是因为愿意弄明白一些关于人的心理方面的原理。作为人,其实最应该知道关于人的道理。因近期才初涉此类,不宜多谈。

Image

点击购买


回顾以上,好似读的书不算少,其实放在50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跨度里,就显得很单薄了。再加上自己读书时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很多书没有看进去,对于有数的几本还算看进去的书,又因为自己悟性与记性均差,也不是收获太多。所以说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读书人,只能算是一个偶尔愿意读点儿书的人吧。


愿与书友们共勉,尽量读点儿好书,读点儿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