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喇叭匣子里就经常播放一首新的民歌《马儿啊,你慢些走》,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洪亮清脆的嗓音让人百听不厌。听着就像她自己是一匹气势昂扬的骏马。 ![]() 但马和马不同。很早有个故事: 一个生意人远行,带了两匹马拉货。在途中,其中一匹马很卖力,紧紧跟着主人,另外一匹马则慢悠悠地老是掉队。 ![]() 于是主人就把后面那匹掉队马拉的货物,卸下一些加到前面那匹快马的车上。这匹快马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卖力地拉车前行。而那匹慢马却得了便宜沾沾自喜起来,脚步越发放慢了。 主人不得已,只好把慢马拉的货物全都加在了快马的货车上。主人又一想,一匹马就能拉完全部的货,干嘛要花两倍的饲料多养一匹马呢。于是,主人果断地将那匹慢马卖掉了。 ![]() 也有人叙述这故事时,把“马车”说成是“马背”的,无所谓。 ![]() 经济学家陈世清在他的《对称经济学》一书中,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了“慢马定律”这个词。他更狠,把故事结尾改成: 转眼来到年底,主人家准备过年招待客人,发现没有肉,正好看到那匹闲逛的马,就把它杀了,犒劳客人。 ![]() 比喻一个人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那么他就离被抛弃的日子就不远了。有人还给了个英文直译Slow horse law。 任何正常的地方都是工作不养闲人,团队不养懒人。如果一个人体现不出自身价值,只是一昧地贪图眼前的安逸,那么确实有可能面临被被淘汰的危机。 ![]() 混日子是要有混日子的资本的。快马的底气来自几十年加过的班、开过的夜车、做过的项目,以及在这些奋斗的岁月里学到的本事。 ![]() 与此类似的是,中国还有个老话“鞭打快牛”。快牛就是肯吃亏,肯付出的工作者。我们经常看到,工作越起劲的人,总会有更多的工作压给他。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却一直工作量比较少。 ![]() 其实,不管是马是牛,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制度,是“多劳不能不得、少劳又没少得”制度的后果。如果制度公平合理,这种现象就会减少或杜绝。 ![]() 现在大家认识都很清楚了,快马、快牛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和奖励,否则快马、快牛也要走。 ![]() 本人属于比较折中类型,不是慢马,也不是快牛。既没有被抛弃,但也没少挨鞭子。因而经常是“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俺这样没眼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