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中)

 学中医书馆 2022-06-30 发布于山东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上)

上篇结尾讲到少阴病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质而言,就是人体处于省电模式——总体能量不够(到了阴证的程度),能量往表输出太少。

当然,以上结论同样是以“脉证相应”作为支持的,断案处方的前提需要收集到如下脉证:

首先,脉能体现能量明显不够。

比桂枝汤证津液虚的脉要更细弱,几乎低到太阴病的能量级别。

其次,“证”也能体现能量往表输出太少:

  • “欲寐”,白天没精神昏昏欲睡,但可能睡不着或睡得很浅。

    为何想睡却睡不着?这一点很值得琢磨。

    生活中我们知道,一些老旧的机器,若长期不用则将面临彻底无法启动的风险,所以需要定期拿出来,哪怕只是点亮启动一会儿也好。而虚衰运转缓慢的人体,其实就像老旧的机器——身体为了自保,需要时不时去“点亮”,所以,虽然虚衰困倦,又不会被允许真正陷入沉睡(沉睡的身体运转更为缓慢),防止这个人就那么永远睡过去了。

    “欲寐”的似睡非睡,与温病的“多眠睡”(真正睡得着)差异很大。

    “欲寐”也不同于水饮证的乏力、困倦、昏沉。

  • 其他表证:

    身体拘挛、僵紧、转侧困难,或手足逆冷,甚至肌无力这些表证,提示体表严重缺津液。而怕冷、怕风、穿得多、盖得厚这些太阳病表虚的证当然也包含其中。

  • 除此之外,还可能因体表能量不足,导致津液流失不受控,如:汗收不住、小便过多

[]

针对如上脉证,组方用药也要从能量级别和病位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建能量,振奋人体、温全身,让人体具备“生产力”的药物:附子。

此为阴证必用药。

二是走表药物的选择:

麻黄、桂枝、细辛、葱白,到底用哪个?

纯阴证不可汗,所以麻黄桂枝不可合并使用,这是前提。

少阴病的正治方: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以虚实之别而设立的方剂。

若是单纯的少阴病,单纯的“虚”,则适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 炙甘草(二两) 炮附子(一枚)

若少阴病同时内有寒痰的“实”,则适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炮附子(一枚)

若能量级别没低到纯阴证的程度,而是介于桂枝汤的津液虚与阴脉之间,则可以使用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各三两)大枣(12枚) 炮附子(一枚)

若能量级别更低,如《伤寒论》第314条所述:“少阴病,下利”——实则是阴证的表里合病——在总体能量短缺、体表缺能量的前提下,同时还经历着“下利”的能量损耗……这时,麻黄走表的力量可能都偏大了,所以针对表证连麻黄都不用,而用食品级药材葱白;“下利”是里证,于是再加干姜温里,这就有了白通汤: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 (一枚)

由此可见,方剂的变化,其实都是分寸拿捏。

走表药物的选择,炮附子与生附子的选择,都在体现变化拿捏。

而阴证的关键药物,地位最高的,其实是附子——以上的方剂,全都用了附子。

所以,阴证的身体用了附子就是解了身体的燃眉之急,其他药物是锦上添花的选择。包括建中四味(人参、姜、大枣、甘草),也可随证添加。

[]

《伤寒论》一直反复不停地教我们如何去“恰到好处”帮助人体。

这种“恰到好处”,其实就是去适应病情的变化。

《伤寒论》的阳证篇章内,有阴证方剂——因为阳证经历汗、吐、下后,可能变化为阴证。

同时,《伤寒论》的阴证篇章内,也有阳证方剂(不含附子干姜的方剂)。

其原因之一:阴阳只是能量级别的一个指路牌,是断案的思考重点和方向,但人体并不是非阴即阳这种一刀切的简单划分。有时候,病人身体的能量级别确实跨了两头,在阳脉津液虚到阴证的过度地带,于是这种情况也被纳入了阴证篇章。

第二个原因:少数时候,阳证的表象和阴证的表象产生了混淆——也就是用常规方式取了脉证之后,似乎很像阴证,但实际却是阳证。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确实需要极强的取证、辩证功夫来定案。正是这种原因,所以少阴病篇章里才出现了使用承气汤白虎汤的条文。

以上两个原因的具体内容,留待下篇详细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