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剂何止治“伤寒”---心悸气短自汗案

 负鹏载舟 2017-03-04
  • 心悸气短自汗案

邓某,男,64岁。初诊日期:2011年7月10日。

患者近1年反复出现心悸不适、气短、上下楼梯出现气促,间有头晕,胸闷,汗出较多,冷汗为主,肢端发凉。2011年6月,外院行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55次/min,未排除病窦综合征,建议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畏惧手术,故来诊。刻诊:面色?白、气短、声低、肢冷,脉(微)细迟缓。肢冷、汗出为桂枝加附子汤证也,脉微细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当两方合用。

处方: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桂枝30g,炙甘草30g,大枣15g,附子(先煎)30g,细辛12g,麻黄(先煎)15g。

患者服药近两个月,心悸及胸闷症状明显减轻,无明显汗出、肢冷及头晕,心率维持在55-60次/min。继续服药,至截稿前(编者按:约指2013年),心率维持在60-70次/min。

按:此例患者有明显汗出、肢冷,正合桂枝加附子汤的方证。《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但第22条载:“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编者按:应为若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笔者遵仲圣之训,每去芍药,实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矣。但为何汗出明显的患者,仍用峻汗的麻黄,却可止汗?师言:患者心悸、肢冷、脉迟缓,正为阳微不振,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姜佐景于《经方实验录》中指出汗出有“病汗”“药汗”之不同,非麻黄证服麻黄亦不得汗出。此患者并非《伤寒论》第35条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而为“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故用麻黄而不忌汗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