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也叫恶性肿瘤,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 良性肿瘤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恶性肿瘤还可以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致癌物是指能诱发人患癌的“坏物质”,它的范畴包括任何能增加人类患癌风险的化学、物理物质及生活、工作方式等。 196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致癌物分为了4个等级,其中不少与食物相关。 01 “一级致癌物”公布——黄曲霉素 玉米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粗粮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适量吃对身体大有好处,具有降血压、保护血管、润肠通便的作用。 但就是因为玉米,让一对正处于甜蜜期的新婚夫妇阴阳两隔。 小美(化名)今年26岁,年初刚刚和相恋6年的男友结束了爱情长跑,领证结婚,小两口新婚后日子过得如胶似漆,非常幸福,但在不久前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打破了这份宁静。 前一段时间,小美突然出现呕吐不止的现象,并且伴随右腹部疼痛难忍。丈夫赶紧把妻子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小美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随后便被送进了ICU抢救,经过了医生长达5个小时的抢救,小美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人世。 对此小美的丈夫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诊断出肝衰竭呢? 医生表示十分惋惜,并且随后与小美的丈夫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小丽近段时间的饮食情况,小美想要吃玉米,丈夫便让在老家务农的父母将新摘的新鲜玉米快递来,然后放入冰箱中储存,小美几乎每天都要吃一个水煮玉米。 小美的丈夫还说到,当时玉米顶部有一些发霉长毛,将发霉的地方去掉后才放入冰箱中进行保存的,这不会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医生听到丈夫的回答后感到十分震惊,玉米发霉后会滋生黄曲霉毒素,而且在冰箱中冷冻这么长时间,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只会越来越多,是不可以继续吃的。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会给肝脏带来极大的毒性。早在1993年,黄曲霉毒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机评定为“一级致癌物”,仅仅摄入20ug就会要人性命。 不仅在发霉的玉米中会滋生黄曲霉毒素,日常所用的夹板、筷子发霉后也会滋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轻者导致肝脏癌变或肝衰竭,严重时威胁生命。 02 黄曲霉素的危害有多大 黄曲霉素含量在30-50g/kg为低毒,50-100g/kg为中毒,100-1000g/kg为高毒,1000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黄曲霉素含量在1mg/kg就可诱发癌症,而1mg/kg黄曲霉素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的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黄曲霉素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可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 03 世卫组织呼吁停止食用,看完务请转告给父母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变质的食品当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到如今,很多人依旧有吃发霉食物的习惯,以下几种食物看到请尽快丢掉: 1、变质大豆 黄曲霉广泛存在于粮油及其制品中,比如变质的大豆、青豆、黑豆、蚕豆等也可能含有大量黄曲霉,导致黄曲霉素含量提高。 进食黄曲霉素含量过高的变质食品,不仅有可能导致急性食物中毒,还有可能存在致癌的风险。 2、久泡的木耳 久泡的木耳也可能受到黄曲霉的感染,继而产生大量的黄曲霉素。如果木耳在泡发后出现形状糟烂、存在异味或已经霉变的现象,就不宜进行烹调和食用,以免导致摄入黄曲霉素,引起食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3、发霉的馒头 新鲜馒头买回家不放入冰箱,在暖和又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此外,馒头放入冰箱冷藏时间过长(一般超过7天),也会发霉,面上会长出一个个霉点,然后慢慢长成一大片,里面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 不要以为把馒头放锅里热热就能把毒素消除。你们知道吗?黄曲霉毒素耐热,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是杀不死它们的,只有超过280度才可以。 04 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1、预防黄曲霉毒素最好、最现实的办法是尽量不要在自家里储存过多的干果和谷类等食物。 2、如确实需要储存干果和谷类等食物,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霉变。 3、淘米时用手搓洗三四遍,可有助于去除大部分的黄曲霉毒素。 4、购买坚果、花生等尽量选择小包装,打开时嗅一下味道,一旦有变味情况立即整袋扔掉,以免抖开后霉菌孢子飞散出来。 5、黄曲霉毒素耐热性非常强,在280~300℃之间才能分解,一般烹调甚至油炸都难以完全破坏它,所以建议将有霉味的食物坚决丢弃。若不小心吃到了霉变食物,要全部吐掉并漱口。 6、多吃各式青菜、水果等能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