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师讲语文》每周二、四连载 古今声调的演变和古代标音的方法 一 古今声调的演变 (一)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 古代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仄声。现代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其演变规律见“古今声调演变表”。 古今声调演变表 ![]() (二)古代入声字的推求 1.借助方言读音推求古代入声字 入声,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它既是指相对于阴声韵、阳声韵的一类韵母,又是指相对于平声、上声、去声的一种声调:二者是一致的。前一讲讲到,今粤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完整地保存着[p、t、k]三个不同的塞音韵尾;吴方言、闽东方言、江淮方言、晋方言只有一个喉塞音韵尾[ʔ]。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方言的读音来推求古代入声字。 巴、八 股、骨 铺、瀑 枯、哭 卖、麦 华、滑 负、复 俄、额 低、滴 鸦、鸭 拖、脱 雾、物 ——每组两个汉字,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但在保留入声的方言中读音不同,每组中后一个字较前一个字读音短促;它们在各方言中,读音不尽相同,但都是古代入声字。 2.从现代汉语读音推求古代入声字 (1)以b、d、g、j、zh、z为声母的阳平字,古代全为入声字。如: 拔、白;答、独;阁、隔;及、洁;折、竹;择、族 (2)以üe为韵母的字,古代为入声字(“靴”“瘸”二字除外)。如: 虐、疟;略、掠;绝、倔;缺、确;穴、雪;约、悦 (3)b、p、m、d、t、n、l跟ie相拼,古代为入声字(“爹”字除外)。如: 憋、别;瞥、撇;灭、蔑;叠、谍;贴、铁;捏、聂;列、劣 (4)k、zh、ch、sh、r与uo相拼,古代全为入声字。如: 括、阔;捉、卓、酌;戳、绰、辍;说、硕;若、弱 (5)d、t、n、l、z、c、s与e相拼,古代全为入声字。如: 得、德;忒、特;讷、呐;勒、乐;泽、责;侧、策;塞、涩 (6)以n、ng为韵尾的鼻音韵母字,古代无入声字。 二 古代标注字音的方法 (一)譬况、读若、直音 1.譬况,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某一个字的发音状况。如,《春秋公羊传》何休注: 言“乃”者,内而深; 言“而”者,外而浅。 2.读若,用一个读音近似而较常见的字来标音。如《说文解字》(古代最早的字典): ![]() 玽,读若苟。 璁,读若葱。 芨,读若急。 珣,读若宣。 3.直音,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尔雅》(古代最早的词典): 填,音田。 诞,音但。 项,音向。 虞,音鱼。 直音法虽然简便,但有些字无法找到同音字,有些字虽有同音字,但很冷僻。而读若、譬况,取其近似,得不到真切的读音。为了解决标音的困难,东汉开始有了反切。 (二)反切 1.反切,是用两个字拼注一个字音,即用前面一个字的声母与后面一个字的韵母相拼。为了更好地使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等,需要学习一点反切。 举,居许切。j(ǖ) (x)ǚ→jǚ(写为jǔ) ——在这个切语中,“举”称切字,“居”称反切上字,“许”称反切下字。又如: 鼐,奴代切。n(ú) (d)ài → nài 囿,于救切。(ǘ) (j)iòu → iòu (写为yòu) 2.有时,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拼不出切字的读音,这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如: ①贵,居胃切。j(ǖ) uèi → g uèi (写为g uì) ——j 与uèi拼不出“贵”,声母读音变了。“居”的声母本来不是j,而是g,与ü相拼,近代被颚化为j,所以“居、胃”切为“贵”。 ②初,楚居切。ch(ǔ) (j)ǖ → chū ——ch与ǖ拼不出“初”,韵母读音变了。“居”的韵母本来是u,古代u、ü同属鱼部,ü是从u中分化出来的,所以“楚、居”切为“初”。 ③户,侯古切。h(óu) (g)ǔ → hù ——h与ǔ拼不出“户”,声调变了。“户”本来是上声,浊上归去,全浊音上声归现代普通话去声,所以“侯、古”切为“户”。 课 后 练 习 一、指出下列汉字中的入声字。 那、纳 叶、夜 筑、助 耻、尺 署、属 辱、汝 街、揭 戚、妻 序、续 作、坐 二、把下列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拼音。 1.葩,普巴切。 2.倘,他朗切。 三、说明下列反切折合成汉语拼音发生的音变及其原因。 1.飘,符霄切。f(ú) (x)iāo→piāo 2.见,古电切。g(ǔ) (d)iàn→jiàn 3.缕,力主切。l(ì) (zh)ǔ→lǚ 4.撼,胡感切。h(ú) (g)ǎn→hàn 附:课后练习答案 答案 一、纳 叶 筑 尺 属 辱 揭 戚 续 作 二、1.p(ǔ) (b)ā→pā 2.t(ā) (l)ǎng→tǎng 三、1.声母音变;古无轻唇音f,“符”的声母本为重唇音p,所以“符、霄”切为“飘”。2.声母音变;“见”的声母本是舌根音g,与iàn相拼,近代被颚化为j,所以“古、电”切为“见”。3.韵母音变;“缕”的韵母本是u,古代u、ü同属鱼部,ü是从u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力、主”切为“缕”。4.声调音变;“撼”本为上声,浊上归去,全浊音上声归现代普通话去声,所以“胡、感”切为“撼”。 ![]() 下期预告:姚老师讲语文·古代汉语 ㊻ | 音韵与审押韵、察平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