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顷波中得自由——文人笔下的“渔父”形象

 枫叶小秋天 2022-06-30 发布于河北

​“渔父”就是打鱼之人的尊称。为生计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生计每天穿行在汹涌的波涛之中。但在文人笔下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文人笔下最早的渔夫形象,来自于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笔下。屈大夫被怀王放逐,郁郁不得志,独自一人游于江滩,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偶然邂逅渔夫。二人投机又投缘,倾情交谈甚欢。屈原抒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之情。而渔父却笑呵呵的开导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自此之后,渔父的形象便深入人心,多被后世文人所吟咏。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对渔父形象的塑造,更是忽略其浪里穿行的凶险,避谈其生活困窘的尴尬,而是极度渲染其江上垂钓的雅趣。有《江雪》诗为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代词宗李煜,从南唐后主到违命侯。命运就像悬崖上的瀑布一落千丈。在提心吊胆,每天以泪洗面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自由身。

赋《渔父》词两首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词中直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样是一叶扁舟、一片汪洋、一名渔夫,渔父之意已不在鱼。渔夫不再有谋生之苦,在李煜笔下,渔人更是悠闲自在。

而元代胡绍开的散曲《沉醉东风》对此则描绘的的更为生动:


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渔者生活的惬意令人向往,让人恨不得放下一切俗事,将自己放逐水波之上。从此后,春风秋月、凡尘闹市,都付笑谈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