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道,作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德”

 渐华 2022-06-30 发布于山东

写在前面的话:《道德经》之晦涩难懂,古往今来万千读者应有体会。关于《道德经》的译注很多,每个读者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自身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也是各有偏好、各有侧重。关于《道德经》系列的读书心得,乃是作者在研读了多个出版社的译本,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提炼出自己觉得最有用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感悟,整理而成。此系列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如有“权威解读、名家译注”方面的要求,请绕行。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读这一章,我对道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道的身影有了初步的显现。

道,作用在天地,叫作“道”;作用在人身上,就叫作“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告诉我们,拥有大德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跟随着“道”而变化。

《道德经》开篇指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第四章和第十四章都提出了“道”形体虚无但实际存在的观点,第二十一章又对前面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道”无形无状,但并不是不可知,“道”是由极其微小的物质组成,虽无形无体,但的确存在,万物都由它生成。道,反映在社会人生就是“德”。

看到这里,我对《道德经》这本书的名字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这本书要叫《道德经》呢?字面意思,此书主要讲“道”与“德”。在第二十一章,老子给我们指出了“道”与“德”的关系,有道必有德,道是本体,德是发扬,“道”和“德”二者不可分。老子的目的,是要让人们依道而行

我们把“道”研究清楚了,并依道而行,那我们就有“德”了。

什么是道德?

道,是行走的路;德,是行走道路所获得的较好的效果。

道德,就是行于正道而有所得。

通俗地说,行道才有德,离开道便不可能有德。

什么是德人?

谆芒东游大海时巧遇苑风。

苑风对谆芒说:“希望听一听有关德人的高见。”

谆芒说:“安居不多思,行动不多虑,不评论是非善恶。四海之内人人都得到好处就喜悦,人人都富足就安宁。惆怅的样子像婴儿失去了母亲,茫然的样子像走路时迷失了方向。财用有余却不知道从哪里来,饮食充足也不知道从何处出。这就是德人的风采。”

什么是大德之人?

大德之人,抱朴而行,以周旋于俗务为耻,立身于大道而心智通达于不测之境,所以他的德性广大。

他的心志显露,是因为与外物感应。

所以说,形体没有道就不能产生生命,生命没有德性就不会明达。

保全形体,穷尽生命,树立天德,彰明大道,这难道不是大德之人的行为吗?

浩大啊!他忽然而出,勃然而动,无心无意而万物都紧紧地跟随他。

这就是大德之人。

什么是全德之人?

子贡对其弟子说:“不合自己的心志就不会去追求,不合自己的思想就不会去做。即使天下人都赞誉他,把话说到他的心上,他也仍然是孤高独行而不顾。

即使天下人都非议他,与他的意愿不一致,他也无动于衷,不理不睬。

天下人对他的非议和赞誉,对他来说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是德行完备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