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书之后,有什么改变?

 灵姗 2022-06-30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我是灵姗。

前几天,微信里有个读者问我“出书的感受”。

正好前两天和朋友可可连麦直播的时候,她也问了我,“出书前和出书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让我认真思考了下这个问题,出书这个节点,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想起来小时候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掉下悬崖,结果因缘际会炼成九阳神功,出来就在光明顶单挑六大门派,实现逆袭。

我们潜意识里,也会有期盼,在一件牛逼的事做完之后,能让自己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事实证明,也就高考那次机会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我也好想实现某个大目标之后,即可开始愉快的躺平生活,但现实没给我这个机会,不努力撒娇的小猫咪也吃不到猫条。

要真有一本练成就能吊打整个武林的武功秘籍,大家不用太努力,直接去抢秘籍不就行啦。

我之前经常想,“要是我能有什么什么就好了”。

“要是我换个好工作就不会这么烦了”“要是我买了房就能更加幸福了”。

但生活的毒打跟我说,改变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它是个慢慢的过程。

比如减肥锻炼,一周两周变化不大,三个月后回头一看,哇真不错。

比如《思维导图10堂课》这本书,从筹备到出版,经历了400多天,如果算上我开始用思维导图的时间,那又有7年的积累。

一次次量的积累,最终才有了这个作品。要是出版社找到我,我就能biu地一下变出个作品,那作家们不都得气死。

现在自己回想起这个过程,也感觉很吃惊,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吧,帮我在28岁时能提前完成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正好很多朋友对我出书过程中的经历比较感兴趣,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1.这本书你主要用的是业余时间,如何保障有整块的业余时间去创作?

讲真有整块业余时间很难,因为生活中还有家庭、朋友和各种杂事,而且其实我不太喜欢拼命,自己会有惰性。

还是依靠时间管理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把写书看做一个小项目,每个章节就是项目不同的阶段,每个章节又可以分为三四个小节。

我想起了大学实训课上画的施工进度图,于是我给自己当时在语雀(阿里出的笔记软件)中有列出一个表格。

最开始打算画进度图,后来感觉有点复杂,就优化成了这种形式,可以对各方面进度一目了然。

一方面利用碎片时间去把一些小块的内容给他填写进去,比如说今天想知道思维导图有哪些误区。

然后我利用碎片时间想起来一点写一点,慢慢的拼凑起来,也是一段很长的内容,再去进行打磨和调整,这样超有成就感。

整块的时间就去写那些难度比较高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包括章节框架的调整,内容的分布,还有比较难的理论方面的写作。

2. 思维导图有没有带给你困扰的时候?比如你希望对方用思维导图展示,结果对方用不习惯。

其实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因为我有一个评估标准,什么时候应该做思维导图去深入思考,什么时候不需要做。

所以在一些没必要的场合,用文字笔记,像是石墨、幕布这样的软件就行。但我之前带学员时发现他们是有困扰的。

第一个困扰主要就是觉得思维导图太难上手了。

这个简单,只要在了解了导图的理论概念,然后再配合“四步成图法”就很容易学会。

另一个困扰就是觉得思维导图比较耽误时间。

这个可能是新手最开始常遇到的问题。背后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对思维导图的操作不熟练,或是花了太多时间在美化思维导图上。

解决方案很简单,基本做了十张八张图,对整个软件的操作就非常熟练了,还有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去过度美化思维导图,要记得作图的初心,思维导图是要“为你所用”。

另一个原因是信息提取的能力不足,比如平时做读书笔记,就是划线,摘抄原文,这样的速度当然比较快,但是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很快就遗忘。

做思维导图要对整个信息进行提取,所以要有自己的思考,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就不像直接摘录这样简单了。

如果提炼能力还不够的话,就会花费大量时间。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我觉得结构化能力还有信息提取的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思维导图恰恰可以锻炼这个。

拥有这两个能力是很爽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很有帮助,甚至吵架也有帮助。

我记得之前有学员说学导图的时候裸考了公务员,申论的小题需要提取很长很长的信息再回答,读的时候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扣字,而是发现架构和关键词,写回答就很容易。

申论大作文也是,平时要凑很久,现在用导图找到能写的点,理清逻辑,搭建架构,写起来感觉酣畅淋漓。

3.感觉思维导图有些麻烦,这个你怎么看?

思维导图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使用就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所以我们要用这个工具去最大限度的为我们服务。

当你遇到钉子时,可以用锤子这个工具,但当你遇到螺丝,就需要螺丝刀。

思维导图是工具,就要应用到适合它的场景中,并不是要什么场景都用,每天供着它。

那就不是工具为你服务,而是你伺候工具了,多亏不是。

4. 对一个事物从感兴趣到变得专业,你觉得分为哪几步?

和可可连麦直播确认brief时,她给我的清单里有这个问题,当时看到觉得很有意思。

以我的理解,:感兴趣是“想做”,专业是“做得好”。中间还要经历能做,会做。

还是以思维导图为例,保持兴趣,思维导图的快乐,就是梳理思维中的畅快,还有做成图之后的成就感。

但七年前网络上可学习的内容不多,我从“想做”到“能做”这个阶段,面临着不少困难,不知道怎么做,用什么软件做。

所以我在写书时,就在最前面的理论篇把这些可能面临的问题都讲解清楚,防止走弯路。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想要快速入门,可以去找一本讲解全面的新书去看,就完成从“想做”到“能做”的过程,免得从入门到放弃。

“能做”到“会做”,这个是最容易把兴趣给消磨掉的阶段,我们都说当一个爱好成为工作时,可能就不太会那么喜欢了。

这个阶段一方面要记住自己的初心,保持乐观和爱好,另一方面就是进行大量的模仿和刻意练习,一点一点进步着。

我在刚开始制图会模仿很多我喜欢的图,然后再慢慢在配色、结构、关键词等方面有意识地提升。

最后到“做得好”,就是逐渐变得专业,这个过程需要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不能再去照搬他人。

得拿出点个钻研精神,就像做硕士论文那样,有自己的创造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比如说像我在这本书中配色方式,竖屏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还有考试、写作、PPT中使用的思维导图,也是我逐渐摸索出来的。

这是我觉得从感兴趣到变得专业经历的几步。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帮灵姗同学点个赞呀。

P.S.灵姗的每次更新是周一和周四的下午不想错过记得星标我,下次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