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燕婴 | 向死而生,何以不朽:读俞樾的生日诗

 宝妞 2022-06-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清·俞樾

“向死而生”虽然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概念,但类似的观念也长久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基因里。《吕氏春秋·节丧》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王充说“生,寄也;死,归也”(《论衡·异虚》),都隐然有此意。晓然于生必有死的中国古人,还进一步提出了“死而不朽”的希望,亦即探索“必死”之生命体如何持久存续的问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世官世禄则“不可谓不朽”。
浸润于这种文化的晚清大儒俞樾,在他的一系列生日诗中,不断解索“向死而生”“何以不朽”的生命主题。
道光三十年腊月初二日,俞樾迎来他的三十岁生辰。诗人彼时正在苕溪行旅中,于是写道:“花甲平分三十年,劳人草草亦堪怜。惟将眉寿祈慈母,聊博头衔署散仙。故里归来翻似客,浪游到处莫非缘。舟中不记悬弧日,倦倚蓬窗独自眠。”(《苕溪舟次,适逢三十生辰,漫赋一律》,这首诗不见于《春在堂诗编》,仅收入咸丰八年刊刻的《日损益斋诗钞》中)
“三十而立”,是人生一桩大事,文辞之士每有赋诗,“三十初度”也是常见的诗题。更何况正是在这年春天,俞樾第二次参加会试即中式进士(是以诗称“聊博头衔”云)。三十通籍,在清人中并不算迟[1]。只是在他得中之时,其父俞鸿渐已故去四年。带着父亲未能得见的遗憾,新进士也曾赋诗曰:“三十初通籍,微名敢怨迟。所嗟登第日,不逮过庭时。灯火仍兄共,门闾慰母思。长安春有信,早报故园知。”(《礼闱揭晓,口占四十字》)在诗中,已故去的父亲与倚闾盼儿的母亲构成“死”与“生”的鲜明对照,诗人也难免有了成名要趁早(“怨迟”)的存念[2]
而他的出生日,却也是母亲的受难日,特别是俞母姚太夫人自他出生第三日即“大病几危,二十余日未离床褥”(《曲园自述詩》其三自注)。尽管如此,在他将满月之时,母亲惦记的仍然是“儿将满月矣,不可无帽”,是以在危病中“拥衾而坐”,亲手制作儿冠(同上)。这份舍却自身、护爱新生的慈母情,每每让诗人感念,于是其在三十岁时许下生日愿望:“眉寿祈慈母”,为时已六十五岁的母亲祈祝高寿;也或许只有如此慈亲才能一享儿子带来的荣耀。三十岁的诗人既已尝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恨,更何况此时尚未授官,自己的人生也如孤舟、飘萍般前途无定,如何能不焦虑[3]
咸丰七年秋,出任河南学政未及两载,诗人即遭人弹劾罢官,仕途戛然而止。诗人明白“轩冕山林皆是寄”的道理(《予视学中州,偶因人言而罢,漫赋四章》其二),故并无太多遗憾的情绪,反而在诗中写道:“频年鸡肋恋微名,猿鹤应疑负旧盟。白简忽催人解组,青山早劝我归耕。版舆安稳迎慈母,治谱循良让阿兄。更喜山妻诗句好,朝冠卸后一身轻。”(同上,其三)从此归耕青山,江湖散澹,猿朋鹤友,版舆迎养,唱和妻诗,非不乐也。食禄之望既已断绝,诗人开始勇敢地向往“敢期著述藏山富”(《戊午春,予自大梁旋里,行有日矣,赋四律述怀》其三)的生活。他对“不朽”事业的选择也从此分明。故诗人重操“食字生涯”,再掌“名山一席”;特别是自咸丰八年夏起,“读高邮王氏《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诸书而好之,遂有意治经矣”(《曲园自述詩》其七〇自注),从此坚定地走上学人之路。

图片

俞樾手札(节选)

咸丰十年,客居吴中,四十岁的俞樾,未见有生日诗传世。想来是当年四月,太平军陷苏州,他先后避居德清新市、绍兴、上虞,又尝回籍办团练,辗转行伍,生辰或许草草。不过既已四十,终究不惑,故次年春间,危机稍除,便从“上虞令胡君尧戴处假得《学海堂经解》半部”而研读之(《曲园自述詩》其七七自注),其专心于“文章与学问”的“不朽”事业也如此。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俞樾的传世之作《群经平议》三十五卷已成,《诸子平议》亦成大半(全书也是三十五卷)。而到同治九年俞樾五十岁之时,其所“立言”,已达“著述新成百卷余”(《五十初度偶成》其二)的规模;终其一生,则有近五百卷的《春在堂全书》[4],永为“不朽”之“立言”。
在《五十初度偶成》这一题五首的七言律诗中,俞樾回忆了“仕宦匆匆浑似梦”(其一)也欣悦于“海外流传两平议”(其四);自己虽已是“病余已觉衰羸甚”(其一),“老妻”还能风雨与共、名山同游(其三、其五);家人则“老母尚能看细字,娇孙已解读村书”(其二)、“儿子绍莱署大名同知”(其四自注),门生中多有“高弟叠攀天上桂”(其三)者。尽管这期间诗人过着“书生活毛锥子,山长头衔白版官”(其三)的清苦生活,但本题其四中的“颓唐无分到公卿,聊复安排身后名”一句,更接近于他这十数年人生的真实写照。“名山事业”显然是他主动的追求,却又在无意间获得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皇帝的“垂念”:“樾免官岁余,文庙尚垂问及樾,有'写作俱佳,人颇聪明’之谕”(其四,自注),且为帝王所肯定的正是其孜孜追求的“写作”事业[5]。当诗人在知天命之年取得如此殊荣,他甚至认为已经可以坦然地安排身后事了(其四曰“拟营寿藏傍先茔”)。从这组生日诗里可以看出,此时的俞樾虽然也有遗憾(其一曰“百岁光阴本有涯,蹉跎过半亦堪嗟”),更多的还是自我肯定的情绪(其五曰“不须辛苦较云泥,篱鷃飞翔未是低”)。这是对自己罢官后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肯定,是对其所追求的“不朽”事业已有所得的肯定,是在获得社会肯定后的自我肯定。
五十以后的人生,亲人不断老去,死生之感频来。同治十年,诗人的长嫂卒于闽中;同治十二年,诗人的兄长卒于任所;光绪四年,诗人之母姚太夫人辞世;光绪五年,诗人之妻姚夫人病逝;光绪七年,长子绍莱卒于天津;光绪八年,次女绣孙卒于杭州;光绪十五年,长女婿王豫卿去世;光绪二十年,孙妇彭见贞病亡;光绪二十三年,长孙女庆曾暴卒;光绪二十八年,长女锦孙卒;光绪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更有两曾孙未成年而亡……
光绪五年,俞樾五十九岁,夫人姚氏(卒时不及六十岁)殁后百日,诗人作七言绝句百首矜念之,其末首曰:“平生原不望期颐,况是孤生竹一枝。莫向空帷哀永逝,相逢地下料非迟。(《百哀篇》)已见其对长寿之愿的游移;十月二十五日,俞樾遵姚氏遗愿,将其葬于杭州西湖右台山麓,其地可遥望他讲学的俞楼,又自营生圹于其旁,并写下“已视身如不系舟”的句子(《光绪五年十月乙丑,葬内子姚夫人于钱唐右台山之原,余即自营生圹于其左,率成二律,刻石墓门》),将死亡视若自由解脱[6]
光绪九年,俞樾六十三岁,嘉平初二,又到生辰日,诗人虽例不称觞,本年却因有长曾孙女琎诞生,至是日恰好双满月,乃具壶觞,与儿孙辈同饮。这本是欢畅场景,诗人赋诗却说“已知暮景不常存”“夕阳虽好近黄昏”。得见新生代的喜悦,终难掩暮景残年的情绪;新生儿与老病之人的对比,更是催生了“浮生”“须臾”的感叹(《嘉平二日,余生日也,向不称觞,今岁因所生曾孙女进儿是日适为双满月之日,小治汤饼,与儿妇辈共饮》)
 

图片

俞樾生日诗手稿
 
光绪十年,俞樾六十四岁生辰之日,竟然梦见(已故去的)母亲姚太夫人生病,自己与(同样故去的)姚夫人赶忙去照看,梦中情景,宛如昨日,醒来才明白,自己早已是孤身一人。生日里这一番与逝者的交集,不免让诗人想到“追随泉壤”(《十二月二日,余生日也,梦见先母姚太夫人病,余与亡妇姚夫人趋往省視,寤而泫然赋此》)
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俞樾七十岁生日,适逢长女婿于此日归葬,诗人亲往送之。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的妙龄少年,如今已经“卜墓”“归泉”(《十二月二日,至象宝山送长女壻王康侯之葬,有感而作》);听着呜呜作响的《蒿里》挽歌,取代了生辰日本应奏响的管弦(《补自述诗》其七曰“乌乌一曲歌蒿里,算我生辰奏管弦”),诗境并不凄楚,反而有些豁达。光绪二十八年,同样是生辰日(八十二岁),长女锦孙之葬将于两日后发引,俞樾亲至王家送别。两度在生辰日送走子辈人,诗人正欲凭棺一恸,转念想到“相见黄泉乐正长”(《长女云裳之葬,发引有期,余先二日往送之,适余生日也。为赋一诗》),更多了些释怀。
在以上几首俞樾的生日诗中,交织着诗人对于“向死而生”生命观的感性体验,以及对于“何以不朽”生命观的理性探索。这位学人智者,在暂居的人间,经历“向死”的人生,留下“不朽”的文章,至今“流传”[7]

俞樾曾这样说明自己的生日,“余生于道光元年十二月二日,距小寒尚两日”(《曲园自述诗》其一自注)是知,俞樾出生的道光元年辛巳嘉平月初二日,距小寒尚有两日。今值辛丑年腊月初二,俞樾二百一岁冥诞之日,特撰此文,以为纪念,时距小寒一日。

图片



【注 释】

[1]蒋金星曾据《清代硃卷集成》中的会试录统计清代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1岁(《〈清代硃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0页)。
[2]咸丰元年春夏间,俞樾在新安授馆,诸友好与门弟子为他补作三十岁生辰,他在谢诗中仍称“已遭偏露难称庆,偶窃微名未是仙”(《四月十六日,新安诸故人与及门诸子为余补作三十生辰,即席赋谢》),可知对于父亲未能见及自己中式之事,一直耿耿于怀。
[3]《四月十六日,新安诸故人与及门诸子为余补作三十生辰,即席赋谢》一题中云“但感光阴如逝水”,也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4]《全书》以外仍有《曲园四书文》《曲园课孙草》《经义塾钞》《惠耆录》等著述数种。
[5]光绪二十八年,俞樾获准重宴鹿鸣,所奉上谕有“早入词林,殚心著述,教迪后进,人望允孚”之辞。因刻“殚心著述”四字,弁《春在堂全书》卷端,可知诗人最看重的还是“著述”事业。
[6]晚年的俞樾,常有“高寿非福”的想法(《哭归王氏长女》其五),特别是子女相继先亡,总让他想到夫人姚氏去世时二子二女皆在身旁,那才是“真福分也”(《补自述诗》其六〇自注)。他在七十三岁那年作有《病中成生老病死四绝句》《生死问答四绝句》两组诗,前者中云“无端失足堕尘寰”(其一)、“自知久客早应回”(其三),只将人世尘寰看成客居之所;在后者中更借“死答生”的口吻说道:“闻君体不适,一睡即安然。暂眠犹是好,何况是长眠!”
[7]俞樾临终之时作留别组诗,其《别俞樾》一首云:“平生为此一名姓,费尽精神八十年。此后独将真我去,任他磨灭与流传。”
图片

俞樾诗文集

[清]俞樾 著

张燕婴 整理校点

内容简介

图片
俞樾,字荫甫,晚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中年以后居苏州。道光元年(1821)腊月初二生,道光三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散馆授编修,五年简放河南学政,七年被劾去官。从此专心著述,并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1907年2月5日),俞樾逝世,享年八十六。俞樾既是晚清的经学大师,也是重要的文学领袖,他对晚清江南学风、士风、文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主要的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诗文汇编为《春在堂诗编》《宾萌集》《春在堂杂文》等。这些作品后来汇编为《春在堂全书》,约有五百卷。
《俞樾诗文集》收录俞樾诗文作品《春在堂诗编》《宾萌集》《春在堂杂文》等二十六种,另有诗文辑佚和附录三种。收录在《春在堂全书》中的作品集大部分经过俞樾亲自审定,但是由于前后汇刻多次,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则早年刊本晚年重编时,多有芟薙,整理者在校点时做了精心的复核考辨。二是汇刻本中存在一些讹误,虽然此前已有蔡启盛校勘,但仍有未尽之处,整理者做了认真的查核订正。以上两方面共有900多篇出了校记。三则《诗编》《杂文》之外,仍有佚文,俞樾曾亲自辑录补刻,但仍有众多佚诗佚文散在各处,整理者为此做了大量的搜集、补订,辑得诗词180多题,文210多篇。总体来说,该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俞樾的诗文创作情况。
 

整理者简介

图片
张燕婴,女,国家图书馆《文献》杂志社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晚清学术与文化,主要著作有《先秦“仁”学思想研究:儒、墨、道、法家“仁”论说略》《俞樾函札辑证》,点校古籍《春在堂尺牍》、《莫友芝全集》(合作)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