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撼!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南京栖霞百仁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震撼!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情景再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剧情介绍:(后附视频连接)

张钊(化名),17岁,高三学生,原来成绩很好,突然不愿再去上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直接还手打父亲。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

见来者是教育机构的,张钊反应激烈,径直朝阳台门窗撞去……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经过劝说,张钊同意前往武汉,却在途中吼叫“绑架”,招来警察问询……

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张钊表露心迹: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他不敢干。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家明(化名),15岁,刚参加完中考,沉迷网游,黑白颠倒,不愿上学。

家明的父亲干着急,“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了,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我说那怎么行呢?”

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他极为抗拒,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想要逼退来者,“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怎么弄的?”“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孩子被“掳走”,家明的父亲痛心至极,“走到这一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不想把他交给你们,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敞开心扉后,家明说,“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我就很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一样。”

与张钊、家明不同,14岁的泽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一年多几乎不出门,上网下军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却说成“贱”。在失控时,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泽清的父亲心灰意冷,“有时候觉得回到家了,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还不如去出差……一到家里就是吵吵闹闹,不断地声音轰炸……干脆这个家庭破裂算了。”

泽清的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他认为,最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这些父母,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

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张钊的父亲这样写道:看到你写的信后,我心都碎了。儿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还在怨恨我们……我感受到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合格。回想你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我没有读懂儿子的心,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语言和你沟通。老爸对你说一些狠话,请儿子原谅,老爸在这儿对你说声对不起。”

家明的父亲说自己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如果即将离世,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而应泽清的要求,他的父母已经买了一所新房,替他筹措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费。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导演卢钊凯说:

“在《镜子》讲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去到哪里去?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这部片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直言:

“片中很多场景我认为都将成为电影史上某些不能忘记的一些片断,太触目惊心了。我不知道怎么跃过这个界限,既展示出来,又不伤害孩子、又和家长达成和解挺难的事,但是你们做的比我好,很有经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附:《镜子》纪录片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震撼!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情景再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图片

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剧情介绍:(后附视频连接)

图片

张钊(化名),17岁,高三学生,原来成绩很好,突然不愿再去上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直接还手打父亲。

图片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

图片

见来者是教育机构的,张钊反应激烈,径直朝阳台门窗撞去……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图片

经过劝说,张钊同意前往武汉,却在途中吼叫“绑架”,招来警察问询……

图片

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张钊表露心迹: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他不敢干。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家明(化名),15岁,刚参加完中考,沉迷网游,黑白颠倒,不愿上学。

家明的父亲干着急,“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了,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我说那怎么行呢?”

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他极为抗拒,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想要逼退来者,“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怎么弄的?”“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孩子被“掳走”,家明的父亲痛心至极,“走到这一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不想把他交给你们,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敞开心扉后,家明说,“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我就很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一样。”

图片

与张钊、家明不同,14岁的泽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一年多几乎不出门,上网下军棋。

图片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却说成“贱”。在失控时,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泽清的父亲心灰意冷,“有时候觉得回到家了,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还不如去出差……一到家里就是吵吵闹闹,不断地声音轰炸……干脆这个家庭破裂算了。”

图片

泽清的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他认为,最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图片

这些父母,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

图片

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张钊的父亲这样写道:看到你写的信后,我心都碎了。儿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还在怨恨我们……我感受到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合格。回想你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我没有读懂儿子的心,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语言和你沟通。老爸对你说一些狠话,请儿子原谅,老爸在这儿对你说声对不起。”

家明的父亲说自己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如果即将离世,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而应泽清的要求,他的父母已经买了一所新房,替他筹措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费。

图片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图片

导演卢钊凯说:

“在《镜子》讲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去到哪里去?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这部片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直言:

“片中很多场景我认为都将成为电影史上某些不能忘记的一些片断,太触目惊心了。我不知道怎么跃过这个界限,既展示出来,又不伤害孩子、又和家长达成和解挺难的事,但是你们做的比我好,很有经验。”

图片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附:《镜子》纪录片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