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记事 乡党篇 10 一日三餐(上)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乡党篇 10 一日三餐(上)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民生活的主要问题。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都在为吃发愁,发愁这一大家子的饭食安排,因为真的没啥可吃的。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却也总为吃啥发愁,总吃大米、白面觉得太单调,又不太会变换花样,因此总是怀念小时候母亲给做的饭

家里的一日三餐,粥是每天的必备。

通常是早晨做一大锅,热热乎乎吃一顿早饭,叫做吃“新粥”;剩下的盛在瓦盆里,坐在大锅里,靠着灶膛的余温煨着,留到中午再吃一顿,叫做吃“僵巴粥”(俗语这么叫,却找不到合适的字写出来);剩多剩少晚上包了(liao)儿,放在锅里添一瓢水热一下,叫做“烫冷粥”。

或者从园子里随便摘一把菜(小白菜,筋道菜),在锅里煸炒几下,放上一瓢水,把冷粥放在里面,煮一煮,这就是菜粥菜汤(后来听相声,说到珍珠翡翠白玉汤,虽然觉得好笑,但是知道那是有生活原型的,是艺术的真实)。

总吃粥也是不行的,现在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是热量摄入不足。我们小时候都说饭“太软”,不禁饿。

因此内心里总是向往着粳米干饭炖肉、炸油炸饼、烙千层饼,蒸白面馒头。

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概念,存在于我们的理想和想象空间。除了过年过节偶尔会吃到,平时连看也看不到的。

老家属于平原地区,农作物主产小麦、玉米,也有小部分水稻,按说能够吃到大米、白面的,但实际情况不是那样的。

本来人均耕地面积就少,产量也不高。粮食收上来,去了交征购,剩的口粮就不多了。

即便是这留下的口粮,也舍不得全部吃掉,一定要省出一部分,折变成钱,攒起来盖房子或者供孩子们读书。除此之外,哪里还有来钱的门路呢!

老家的乡亲们把这种算盘打到了极致,他们尽可能地用高档些的粮食去兑换低档的粮食,以求得粮食数量的增加,能够多坚持些时日,能够让肚子饱胀一些。

我们家乡最常见的途径就是去铁道北(京山铁路以北的滦县迁安卢龙一带,那里是沙区,盛产白薯),用小麦或玉米去换白薯干。

所谓的白薯干,就是白薯被刨出来以后,没办法集中储存,就在地里用擦刀切成片儿,就地晾晒,成为干片儿。可想而知里面会沾有沙土,也会因雨雪天气而发霉。

但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我们需要的是粮食的“量”,一斤小麦可以换十来斤白薯干,可以顶好几天的口粮呢!

01

我们把白薯干拿回家来,用簸箕抖落掉沙土,再简单清洗一下,用碾子碾压,碾成手指肚儿大小的碎块,筛选出来和玉米大碴子一起煮,做成“白薯干粥”。

白薯干和玉米两样东西不太合群,做成的粥也是稀汤薄水的,看着黑不溜秋的,嚼着也费劲,口感忒不好,没人爱吃。

最让人败兴的是,突然就会嚼到沙子或石子,把牙崩了,又或者吃到了一块发霉的白薯干,满嘴“药道气味”(发霉的苦味)。

02

所以,那时最盼着吃一顿顺口的热乎粥,大米粥是不敢奢望的,细玉米渣粥就挺好的。

但是玉米也不能顿顿都吃,因为还要挤出一部分玉米作为猪饲料。

03
那年头生产队里实行种杂交高粱,有“抚宁白”、“光辐射”,这两种高粱比较好吃,但产量不高。有一种高产的杂交高粱,高粱穗是深红色的,做出粥来,米汤血红色,嚼在嘴里涩涩的,口感粗糙,难吃难咽(猪都不喜欢吃)。
04

家里的“硬饭”就是贴饼子。贴玉米面饼子的时候少,大部分时候是贴白薯面饼子。

妈妈做贴饼子很有绝招,她用开水先把白薯面烫了,然后加点小苏打,再揉均匀,粥锅大开的时候,趁热贴在锅边上,半煲半蒸,做出来煊乎乎的,趁热吃口感香甜,但吃完了容易烧心,反酸水儿。

即使是这么不好吃的饭食,也不是餐餐都能保证的。到了每年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都还要节省着吃。于是每家每户都会在饭食上进行“创新”。
05

有一种吃食叫“滚菜蛋子”。

春天里,粮食紧张了,但是冬天储存的萝卜还在窖里,还可以抵挡一阵的。

把萝卜洗净、擦丝、焯水、沥干,加点盐面、五香粉,攥成团子,在笸箩里轻轻滚一下,沾上薄薄的一层玉米面,然后一个个放在屉上,上锅蒸。

蒸熟了,菜团子也就散了,萝卜丝和玉米面混合在一起吃下去,比单单吃萝卜丝胃里要舒服一些。

06

还有一种独特的吃食,叫“揣黄菜饽饽”。

先年的秋后,收白菜的时候,把没长成型的白菜柯子挂在篱笆上晾干,我们叫做“背阴白菜”也叫“黄菜”。

春天的时候,把黄菜洗了,泡了,剁了,和玉米面揣在一起,贴成饼子,美其名曰“揣黄菜饽饽”。

黄菜那东西蒸不熟,煮不烂,皮条一样,嚼在嘴里也嚼不烂,反而塞牙,只能吞下去了。

白菜晒干了,维生素大部分都丧失了,没啥营养,只剩下粗纤维了,吃到肚子里只能起到占地方的作用,饱腹感强,如果给如今的人们做减肥食品,应当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在当时,我们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吃黄菜饽饽真是个掩耳盗铃的方法!

如今的人很少能听懂这些话嗑儿了,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那个环境,相信这些“词儿”很快就会从我们的口语中消失,也但愿我们的孩子们别再记得这些“词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