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是我们日常主要是主食,米饭、馒头、饼、面条、包子和饺子是我们生活境遇小康的人平常经常吃到的主食。有些主食,一年我们也吃不上几顿,有的是因为节庆,有的是因为季节,当然现在有些人则是为了养生或者减肥。
提到节庆特殊的主食,很多人会先想到元宵。元宵虽然在南方又叫汤团或者汤圆,但做法上区别很大。元宵必须有馅,汤团或者汤圆不一定。特别是小如麻将骰子的汤圆,不仅干煮,与醪糟煮在一起也很好吃,在四川叫醪糟汤圆,在上海,又叫做酒酿小圆子。这道食品,润滑,香甜,如果酒酿醇醪的话,吃多了还有点微醺的感觉,好不清爽。不过现在有些地方的酒酿小圆子做得有些粗糙,圆子不圆,有棱有角,糯米团切好后,连揉圆的功夫都不愿费,真是有辱先人和这个如此形象的食名。醪糟汤圆或酒酿小圆子中如果再有一个荷包蛋,一顿早餐的基本营养和数量也就差不多了。实心的小圆子还可以和大米、小米一起做粥,有人好那口粘性。我还吃过炒的小圆子,煮熟即可,不要煮过,放点火腿、春笋、山药、青红椒,与小汤圆一起翻炒,稍微放点水,调味后焖一下,味道也不错。元宵的糯米面比较干,稍微放点水,能团在一起即可,工厂制作是先做好一个小一点的元宵,再在江米面里筛滚,元宵逐渐变大,家庭制作时没那么复杂,该多大就做多大,包好后设法弄圆了就行。馅一般是白糖、或密制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还可以加点桂花露,别致的清香。汤圆的馅也差不多是这些,不过我听说有人吃过里面是肉馅或菜肉馅的汤圆。汤圆的做法要比元宵复杂些,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的江米面,就像北方人做饺子时的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再包馅。煮的时候,元宵远不及汤圆易熟透,所以煮元宵要多一点时间。汤圆的口感很顺溜,元宵的胃感很充实。

蛋花酒酿圆子 by 葡萄的vineyard
还有一种节庆主食中国人都会去吃,有些人还自己会做,那就是粽子。关于元宵的起源说法很多,关于粽子的起源则比较统一,那就是端午节祭奠屈原。有些学者以粽叶包裹食物为据,认为这种食法早在火的发明后、距今几十万年前就有了,并依此来说明粽子的历史更为悠久。我却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如果说粽叶包裹食物就算粽子,那叫花鸡、荷叶排骨等岂不也应用来祭奠屈老夫子?粽叶是一种统称,自然界没有这种叶子,因包粽子使用的叶子不同,一般是芦苇叶,此外还有竹笋叶、菰叶、藕叶等,为了方便,统称粽叶。粽子的做法尽管很多,但除了都要用粽叶外,还要有糯米或者类似的大黄米或黏高粱米,反正是粘性的米。北方人的粽子馅很简单,有的干脆就是江米,蒸好后剥开粽叶,取出粽子,沾白糖吃;要不就是放点豆沙、或枣泥、大枣、杂豆等,也成粽子。南方一些地方的粽子花样要多些,最著名的就是现在冠以五芳斋粽子的江苏嘉兴粽子,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在全国享有盛誉。现在除了用五谷杂粮做的粽子外,还有火腿粽子,肉丁粽子,蛋黄粽子等。不过这已经不是主食了,而是主食加菜肴。嘉兴粽子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多年,这两年广式粽子追了上来,广式粽子爱把豆腐乳、酱油和豉油腌制的猪肉或排骨与江米包在一起成粽子,里面还常常愿意放点硼砂和盐,硼砂具有增加食物韧性、脆度及改善食物保水性及保存度等功能。包粽子算是家居烹饪的高技术活了,很多人家都不会。我包过,但包的不好,折叠粽叶需要一定的经验,否则会漏米或者不成形;包好了系绳子需要手的灵巧,否则还没系好,粽子又散包了。
以前物品供给短缺时,元宵也罢,汤圆也罢,粽子也罢,都是自家来做,大人在做,小孩在看,或者搭把手,其实还是想吃。现在物品丰富了,没有几个人家自己做这些了,商店里一到节庆的日子,相关的食品简直是应接不暇,不仅食品做的精到,包装也更为精致,甚至奢华,这些食品原本的质朴也荡然无存。东西多了,东西的文化价值也变性了,原来这些食物都与家庭的和美紧密相连,现在则成了拓展或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礼品。

红薯棒渣粥 by 紫色透明
北方季节性的主食主要有玉米、白薯、土豆等,交通便利后,又加上了南瓜。玉米的做法一般就是煮,新鲜玉米,煮熟后,一股季节性的香味就弥漫出来,现在的玉米种类多,什么粘玉米甜玉米之类的,过去的玉米虽然不是很粘很甜,但是淡淡的香甜,还是很抓人的,特别是孩子。有的家里使用炉火,还可以边做饭,边在炉膛里烤玉米,焦黄的玉米味道更好,还有一种油质的感觉。苞米碴子煮粥在北方也很常见,东北人愿意吃大碴子粥,玉米碎粒较大,在其他地方,小碴子粥更受欢迎,好熟不说,也好消化,口感也不错。玉米面做的糊糊更是多年来城乡人们的主食。稀稠适中的玉米糊,热气腾腾,只能小口喝,大口烫胃,就点咸菜丝,很好下肚,美!不过西南一些地方用玉米面蒸的饭可没这么好下肚了,没有味冲的菜肴,根本无法下咽。不像北方人,不会去用玉米面蒸饭,只是做饼子或者窝头,新鲜玉米,新蒸的窝头,很香,也很松软,即使没有菜,也可以一口吃下半个。白薯曾经是华北东部农村的主食,城里人到了季节也会吃点,主要是吃煮白薯,如果能烤白薯,则更好了。现在每到秋冬,北京的街道还能见到烤白薯,一个大油桶做的炉子,上边摆着烤好保温的烤白薯,要挑红薯,松软不说,烤焦的地方还尤为好吃。真正的白薯,有点面的感觉,要放置一段时间才甜,吃的时候还不能太猛,容易噎着。剩余的白薯可以和面混在一起,做饼或者面条。在西北西南贫困山区,至今土豆还是主食,我在九十年代在六盘山贫困地区调研时,那里的人一天三顿都是以土豆为主食,甚至有的地方,有时只有土豆可吃,菜都很少。这些地方的土豆一开始吃的时候,有种新鲜的味道,天天吃有点够呛,烧心。不过,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即使中产阶级,也常常拿土豆当主食,有一种说法,只要有土豆和牛奶,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就够了。不过西方人吃土豆时,一般是主菜的配饭,特别是烤牛排、烤羊排的配饭,烤的喷香的小牛肉、小羊肉,配上朴实的烤土豆,解腻,契合。海鲜与土豆泥相配,也不错。慕尼黑有道名菜:大肘子,或煮制,或烤制,配上加工过的失去了土豆质感和味道的土豆,也很好吃。

玉米面贴饼子 by Wendy_0706
除了上述粗粮,小米、大黄米、高粱米、荞麦、燕麦等也曾成为北方人替代性的主食。小米一般是熬粥,蒸米饭的话最好和大米一起蒸,因为单纯的小米口感有些发涩。大黄米就不同了,单独蒸饭做粥都很好吃,那股粘性让人的口感和胃感很舒适。荞麦面的食物也有粘性,但不是那种口感胃感舒适的粘性,现在荞麦面条受欢迎了,比面粉做的面条都贵,过去,如果不到没的吃的时候,不会去吃荞麦,那东西吸油,本来肚里就没什么油水,经荞麦一吸,更饿了。高粱米做粥勉强,做饭难吃,粘高粱还行,普通高粱吸进了你的唾液也不下咽,一碗饭要且吃一会儿呢。燕麦的口感和荞麦差不多,也不好吃,现在到成了受欢迎的食品,比如西北风格餐馆常见的由莜麦做成的莜面食品,莜麦就是燕麦的一种。不过,荞麦也罢,莜面也罢,再受欢迎,真让你当主食,天天吃,我想也没几个受得了的。那些本来就是灾年的食品,因为他们产量低,好存活。灾年里荞麦莜面也属于好东西,我吃过米糠、麦麸、豆饼(牲口的饲料)甚至橡子面做的食物,这些东西之所以没有借助人们追求绿色或养生的东风再现出来,是因为它们实在太难吃了。
人类的生活真是一种轮回,粗粮在过去是人们不得不吃而又极不想吃的食物,而现在的人讲究养生,家里不时蒸煮点白薯、土豆、南瓜、玉米,甚至花生、菱角、荸荠、毛豆,又健康,又可口。这一事实可能就是对这些粗粮最好的礼赞:粗粮在困难时期,维持了人们的生命,在小康时节,又保障了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