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居生活系列之——打鸟(四)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打鸟(四)

-----
-----
村里的大人们也喜欢打鸟,但他们有自己的玩儿法,和我们不一样的。

01



心灵手巧的人会“扎鸟笼”,作出一种带有翻板的滚笼。

这种滚笼是方形的,外表和普通的鸟笼差不多,但实际是上下两层,分为两部分。

下边就是牢固的笼子,有一个小门儿,能把鸟儿放进去养着,再放一些谷粒儿,放一个水盅儿。

上半部分空着,两侧的笼盖都是翻板,能进不能出的。

笼里的鸟儿鸣叫,会招引着过往的鸟儿前来,只要落在滚笼上,就会被翻板翻下来,被困住,囚禁起来。

02



大人们一般都是在清早出工以前用长杆子把鸟笼挑着,挂到高高的树枝上,直到傍晚收工回来,再看看有无收获。这种类似守株待兔的办法居然很能奏效,每每都能有收获。

03



用这种办法打鸟,最要紧的事儿是要找到一只好“油子”,毛色漂亮,叫声悦耳。用什么鸟儿做“油子”,就能打到什么品种的鸟儿,好的“油子”肯定能引来好的鸟儿。

比如说,你用一只百灵鸟做“油子”,肯定能捉到百灵鸟,你用一只画眉鸟做“油子”,基本就能捉到画眉鸟。

还有一个有趣儿的现象,一般来说,雄鸟的毛色更漂亮,叫声更清脆,雌鸟稍逊一筹,但是如果你用一只雌鸟做油子,那么往往就捉到漂亮雄鸟。

这有点儿像江湖骗子常玩儿的把戏,说起来会觉得可笑。但事实真的如此,这可能是和春夏之际是鸟儿的发情期有关系。

04



捉到一只漂亮的鸟,全家大小乃至左邻右舍都会跟着欢喜一场。有的给送来小米,有的跟着逗弄,还有的要把鸟儿借去当油子,期望着能捉到更多的鸟儿。

但捉到的鸟儿往往很难存活下来,大概它们都是候鸟,不能长时间在北方生活。也有的鸟儿性子比较烈,乍一钻进鸟笼会四处乱撞,乱扑腾,很快就绝食死亡,让人觉得可惜。

后来读书时候,读到了欧阳修的《画眉鸟》,内心里很有感触,顺便分享给大家: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看看吧,原来我们当年的欢乐是剥夺了鸟儿的自由,是不是有点惭愧呢?



父亲也喜欢捉鸟玩儿鸟。按他的性格来分析,他应该没那个雅兴,再说他每天都在大队里忙活,也是没有时间的,但是他确实是喜欢上了玩儿鸟。

父亲喜欢玩儿鸟可能是受了二爷爷的影响。

二爷爷生活在北京城,一辈子就喜欢鸟儿,是个养鸟的行家。他养了好多种鸟,有百灵,也有八哥。每天遛鸟是必修的功课,还时常和老伙伴们比试。

父亲每年去看二爷爷,都会给老人家带去小米儿和苏子,作为鸟食。回来的时候也都会讲述二爷爷养鸟的故事。


1

后来,父亲去了公社青年点儿工作,那里是滦河的河滩,鸟儿多得是,很容易就能捉到。

而且父亲每天吃住在那里,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喂鸟训鸟。


2

听父亲讲,他们在播种或者锄草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窝窝的鸟蛋。这是一种叫做“额嘞儿”的鸟蛋(我猜想是不是百灵鸟的俗名)。

父亲就让一起劳动的知青们做好标记,每过几天就去偷偷观察一次。

直到这些鸟蛋破壳了,雏鸟稍大一些了,然后再把鸟窝整个搬回来,放在宿舍里,精心饲养。


3

这样弄来的雏鸟儿不好饲养,但是更容易被驯化。鸟儿小的时候。吃不得小米,父亲就把鸡蛋煮熟,专门剥出蛋黄,搓碎了,喂给雏鸟。

等到雏鸟再大一些,就喂它吃小米,但是又担心鸟儿营养不全面,还专门从田野里捉来蚂蚱,晒干了,碾成粉,掺在小米里,喂给鸟儿。


4

父亲养鸟很精心的,每年都能成功地驯化几只不错的鸟儿。但是父亲却很少能够留得住,大部分被他的朋友们拿走了。

但是每年他都会坚持着选一只最好的留住,那是送给二爷爷的礼物。

每到那时,父亲都会安排我捉很多蚂蚱晒干,又去草垛寻找虫子,储存在透气的容器里,预备着拿到北京,连鸟儿一并送给二爷爷。

所以我猜想父亲这些养鸟儿的技巧,肯定是从二爷爷那里学来的。


5


故乡的老人们还会说起更多的打鸟的办法:

比如打雁。在河滩上选个开阔的地方,摆上“雁油子”(用大雁的外皮做成的标本)引诱雁群,然后人们挖好掩体,做好伪装,安放好火枪,等着大雁落下的时候就开火。这种玩儿法太过暴力,很早就被国家禁止了,我们都没见过。

还有的老人会捉鹰和驯鹰,用鹰去狩猎。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就会这个手艺,记得那是个夏姓的老人,那时都已经七十几岁了,在当时,会那种手艺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这手艺估计是传承了满族先民的传统,如今没听说谁还会,估计已经失传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