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长的心情日记 2022 05 23

 朱福生 2022-06-30 发布于辽宁

村长的心情日记 2022 05 23

一晃又十几天没写心情日记,总体感觉就是忙。忙公司的事儿,忙个人的事儿。

这期间值得记一笔的事儿也有,那就是公司通知降薪。管理人员只开百分之八十,如果被隔离或居家办公,只能开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八十。

我能说啥呢?疫情影响,经济低迷。但是总觉得这有点儿太儿戏了,没有职工代表的同意,没有工会的意见,没有出示法律依据,没有公司红头文件,没有说明是疫情期间的暂时措施还是永久措施,一句话就这么办了。但无论如何也得活下去啊!熬着吧?!

前几天晚上把微信公众号里有关诗词的文字整理了出来。虽然这东西并没人爱看,但总觉得这是我的心血,弄丢了太可惜。

于是就按照讲课教案的形式一节节整理出来,还煞有介事地留了思考题,做什么用呢?潜意识里是不是还要回到课堂,给孩子们讲课?可见我的教育情结有多深。

整理完毕,总感觉还缺点什么,就好像登山一样,到了山顶就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于是又搜肠刮肚地写了一个章节,作为整个部分的收尾。我给整个部分文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学诗跬步》,用的是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语句。

这部分文字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编纂的,主要讲诗词的源流和发展,讲古体和律诗的规则,讲各个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讲各个流派的不同风格,属于文学史和作品欣赏的范畴。我也还想讲讲诗词的创作技巧,但是谈何容易?内心逡巡着,还是暂时放下了。

内心期望着有人愿意看这些文字,毕竟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想再在公众号里发,怕大家说我是卖狗皮膏药的,中国有句古语:师不顺路,医不叩门,道不贱卖,法不轻传。当然,这只是笑话而已,谁家有喜欢诗词的孩子们,请联系我,我会非常愉快地分享给大家。

把今天写的有关宋诗的部分贴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也算是我今天的劳动成果,暂时保存在这里。

宋朝的诗歌

说起中国古代的诗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开口就是唐诗,唐诗似乎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名词。的确,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唐朝以后的朝代,中国诗歌的成就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宋代的诗歌。

宋朝的文学非常发达,在词和散文创作方面都达到巅峰状态。但在诗歌方面,唐人已经留下了空前之伟绩,宋朝只能是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能是“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而不得不自出机杼”。试图有所突破,因此有了许多与唐诗不同的特点。

关于宋诗和唐诗的不同,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精辟,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对于宋诗,历代评论家有褒有贬,“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但就诗的内容而言,宋诗较唐诗题材更为广泛,凡是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都写入诗中。比如,咏墨、咏纸、咏美食等。“宋人略唐人之详,详唐人之略”。

就技巧而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诗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用典、对偶、句法、用韵、声调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

宋朝的著名诗人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论诗歌成就,当首推苏轼。

苏轼初始模仿刘禹锡的晓畅诗风,后来学习李白的浪漫旷达的风格。王安石、黄庭坚都学习杜甫注重现实、喜欢用典的诗风。

后人评价说“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也有人说“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总之,苏轼、黄庭坚、王安石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

我们分别分享一下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的几首诗,体会一下他们的特点。先看苏轼的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以慷慨豪迈的形象、豪放风格取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是婉约风格。是苏轼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苏轼婉约诗的数量也为数不少。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语浅意深,因景寓理,寄至味于淡泊,表达苏轼旷达的胸怀。诗歌的传统是言志、言情,苏轼则以诗言理,这是对诗歌的一种创新。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我们再看一下王安石的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也是以诗言理,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宋朝诗人们因景寓理的写法是非常普遍的。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里,王安石把形容词绿用作动词,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也是王安石的诗被认为“工”的缘由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黄庭坚的诗: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语言精练,浅显,但却有三处用典。我居北海君南海,语出《左传 僖公四年》“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惟是风牛马不相及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句,用的是雁不过衡阳的传说。

持家但有四立壁,这一句用的是《史记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的典故。

黄庭坚在诗中喜欢用典,这是他学习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但是黄庭坚用典却能用出新意,比如,寄雁传书的典故,古来很多人都用过,但黄庭坚却说:我想托大雁传书,但大雁却谢绝了。这就有了点铁成金的新意。所以古人评价黄庭坚作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逝世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于是有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该流派诗人崇尚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理论。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宋诗的发展走了一条与唐诗迥然不同的道路。宋诗以清奇生新,以深隽瘦劲为尚,故最重功力,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在宋代,词这种文学体裁兴盛和成熟起来,这种体裁更轻便灵活,更是适合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所以宋代的文化人更喜欢借助词来抒发感情,而不太重视诗的创作,这也是宋诗不如唐诗影响力大的具体原因之一。

总体感觉,唐诗有一股豪迈张扬之气,充满了青春朝气,像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宋诗缺乏了这股“气”,转而变得深邃沉郁,开始向内心探究,像一个清瘦矍铄的老者,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而以后历朝历代的诗歌创作,虽也有闪光之作,但终究是“爝火微光”,总体上不成气候,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无足轻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