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RGP镜片。普通的RGP镜片用于矫正视力,而塑形镜用于“矫形”,即通过改变角膜几何形态来提高视力。“矫正”型的RGP镜片,其后表面与角膜表面相平行,互相吻合,通过改变镜片的前表面来调节镜片 屈光力。而角膜塑形镜则相反,其前表面较简单,后表面则相对复杂。角膜塑 形镜的后表面形状与角膜前表面几何形状恰恰相反,在镜片和角膜之间制造一 些间隙,利用泪液的力学作用达到角膜的“矫形”效果。
(一)角膜塑形镜的历史演变
第一代角膜塑形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George Jessen, Xeilsen和Nolan,特点:塑形镜使用PMMA材料,一弧设计(图1-2)。
第二代角膜塑形镜,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Stoyan,特点:反转“几
甸”三弧设计,定位改善(图1-3)。

第三代角膜塑形镜,1997年初,特点:四弧设计,包括基弧、反转弧、定位弧 和周边弧,降低近视度数快,镜片稳定性更好(图1-4)。
(二)现代角膜塑形镜的几何形态和设计
现代角膜塑形镜的几何形态用图1-5来表示,分为基弧区、反转弧区、定位 弧区和周边弧区,其中定位弧和反转弧采用多弧设计。现代角膜塑形镜特点: 四区多弧设计,镜片稳定性好,配戴舒适。

1)基弧区(BC):基弧区的曲率较角膜中央曲率平坦,差值一般为希望降低 的度数与过矫度数之和,最好不要超过6D。基弧的一般范围为33〜46D。基弧 的宽度为5.50〜8.00mm,以6.00〜6.50mm最常见。瞳孔越大,基弧就越要放大 一些;而近视度数要求下降越多,基弧宽度不宜过大。
2)反转弧区(RC):反转弧较基弧陡,两弧曲率差异为3.00~15D,与度数降幅相关,也与中央区和平行弧区的角膜曲率有关。反转弧的宽度为0.6~1.0mm
些最新的设计,反转弧区被分成两个曲率不等的弧,以改善中央弧
3)定位弧(AC):定位弧的目的是使镜片在该区域与角膜呈平行状态,保证与定位弧的连接。镜片有良好的中心定位,一般比基弧平坦0.1mm,宽度一般为0.8~1.6mm,常用100mm。由于角膜由中央到周边趋于逐渐平坦,且E值分布不均匀,最新的设计将定位弧分为多个弧段,以改善镜片的定位性能
4)周边弧区(PC):周边弧较定位弧平坦,在镜片的外沿生成一边缘翘起便于泪液交换。与普通的RGP相比翘起要小
5)镜片总直径(OAD):镜片总直径为10.0~11.5mm,可依据瞳孔直径、角膜直径、角膜中央K值、镜片的中心定位和活动度进行调整
6)镜片厚度:镜片中心厚度一般为0.2~0.3mm,其设计与材料的特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