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二十四):立国舟山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7-01 发布于浙江




(二十四)立国舟山




文/李晖


清顺治六年(1649)七月,鲁王朱以海一行得阮进百条战船的帮助而解围,暂在健跳立脚,但穷乡僻壤,弹丸小地,又怎能施展经纬?虽然健跳属于海防重镇,但作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和立国根基而言,这里似乎又缺少许多必要因素;其一、没有广袤的土地和财源支持;其二、没有可以御险的天然屏障;其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四,没有以资号召的地方豪杰和领军人物。还是暂按原先商定的国策,以谋取舟山为上策。


其时,福建隆武政权已垮台,但黄斌卿一向把舟山视为自己的禁脔,打着反清旗号,却常常干着袭杀鲁监国部下兵将的营生,如巡抚荆本彻一家百余口被沉海,俘其兵千员。户部尚书朱常湖与黄有隙,全家百口被沉海,俘其兵八百。总兵贺君尧也被他杀人夺财,种种劣迹,尽是海盗勾当。三年前打劫王之仁的一幕还记忆犹新,鲁监国部将早已对他恨之入骨。但黄斌卿依然我行我素,打着早已不存在的隆武政权旗号;又以舟山地窄粮寡为辞,表示难以供养鲁监国属下一应人马,全不念同仇之义。这时的鲁监国已是无路可走,属下文武对黄斌卿行事又极为愤慨,本来可以和平共处,但由于黄斌卿一味私心自用,使矛盾激化,一场内讧不可避免了。


先是驻奉化鹿颈海面(桐礁)的王朝先与阮进合谋,决定上疏鲁监国,征得鲁监国同意后,随即征讨斌卿。斌卿于是派陆玮、朱玖抵御,结果连吃败仗。斌卿见大事不妙,求救于安昌王朱恭榥、大学士张肯堂,上章待罪,并发誓说:“所不改心以事君者,有如水。”又派人到各营议和说:“我们大家彼此全是王臣,没有理由互相仇杀。”


九月二十四日,诸将会于海上,开始时大家全都很平静,没有人轻举妄动。忽然,陆玮、朱玖背约出洋,阮进等怀疑斌卿要出逃,于是纵兵大掠,斫伤斌卿,随将斌卿投入海中,招抚其全部人马。舟山这才回到鲁监国手中。


这昌国与舟山只是一水之隔,虽属两个不同阵营,但袍泽之间还是相互认识的,加之隆武新亡,鲁王成为闽浙唯一王储,再没有唐鲁纷争了。张名振与黄斌卿完全不必为地盘而自相残杀。后人亦评;谋取舟山张名振是有心的,而仇杀黄斌卿却不是张名振的主见。但终因黄斌卿的私心和鲁监国部下的积怨,终于酿成“大敌当前,自相残杀”的惨祸。


这黄斌卿与张铭振原系女儿亲家,如若开战征讨,张名振是于心何忍。先是这年六七月间,张名振单身往见肃虏侯黄斌卿,喝酒叙事,互为寒喧。席间黄斌卿关心的是闽上的情况,清军过境后的变化,张名振说的是酒话,但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特别是唐王之死,郑芝龙降清,闽上一时群龙无首,转而拥戴鲁王入主八闽这些情节,细细道来;张名振看似说者无心,黄斌卿却是听者有意。临别,张名振对黄斌卿说:


“唐鲁之争已为历史,代唐恢复已成事实,你我联合拥鲁才是正着。”


“不知鲁王是否记仇?我以前拒他之事是否耿耿于怀?”黄斌卿惴惴不安地问。


“不会!不会!包在兄弟身上。”张名振舌头打卷,含糊不清地说着酒话。


“请亲翁多多在心,略为打点。”黄斌卿赶紧说些拜托的话。


“好说!好说!让我出面做和事佬吧。”张名振拱一拱手,步履蹒跚,径自回舟去了。


时隔不久,海上讨伐事起,平西伯王朝先因与斌卿有隙,于是挑唆着阮进和张名振,力主讨伐;名振泣谏曰:“臣与斌卿联姻,路人皆知。今以朝先一言而加兵,其如物议何”!既而征得鲁监国同意,于是开战征讨,结果黄斌卿连吃败仗,他见大事不妙,于是求救于安昌王朱恭榥、大学士张肯堂,上章待罪。


九月二十四日,议事开始后,黄斌卿跟着张名振上了他的大船,刚要踏上甲板,也不知是谁操起一刀,把黄斌卿劈于海中,从舟中冲出一队人马,个个张弓搭箭,还有一队火枪手,亦步亦盯,簇拥着张名振与阮进,手持监国的喻旨和尚方宝剑,神情严肃,快步来到黄斌卿主营,翰林承旨大声宣读鲁王殿下的敕文,其中列数黄斌卿的条条罪状:


“拒鲁王而不纳、害两王子(鲁王两子),不忠;灭荆监军(本彻)、杀贺忠威(君尧),不义;强据民田,不仁;侮定西(张名振)、拒荡湖(阮进),无礼;蓄叛臣为部将,不智;无道甚矣!”并曰“首恶必办,协从不问。”


张名振宣布“监国此来,代唐恢复,肃鲁(虏)原部自应协力”。接着,又以监国的名义礼葬黄斌卿,优养其家属,并对黄斌卿旧部加以安抚,将校一体升赏,无分彼此。这样,终于稳定了舟山局势,整个水陆师重又回归鲁监国麾下(阮进得水师,王朝先得陆师)。但仓促之际,还是走脱了一批黄斌卿的亲近,渡海竟去投了清廷。另外还有张名振的二个女儿,竟为此而投海寻死。大人间的恩怨冲突,害得她们里外难做人,只有一死明志。


并吞肃虏后,鲁监国君臣在舟山立住了脚,从此摆脱了郑彩的控制,重新回到浙江;接下来着手整顿朝政,战略上也由恢复福建改为经营浙江的方略。只可惜原班资深阁臣少了,如大学士熊汝霖、钱肃乐、郑遵谦三位,都是股肱之臣,却让郑彩擅杀和逼死了。立国不能没有辅政大臣,于是派出使者敦请原隆武朝吏部尚书张肯堂为大学士,招余姚大岚结寨的王翊为兵部左侍郎,以为舟山外藩;招回在上虞结寨的张煌言为兵部右侍郎,招回东山的李长洋为兵部左侍郎,二部人马全部入卫舟山。


张肯堂(?-
1651)明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字载宁,号鲵渊(一作鲲渊)。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擢御史,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南都亡,唐王即位于福州,进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寻改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陈子龙吴淞起事败,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招合义旅,为郑芝龙所阻。唐王败,飘泊海外。清顺治五年(1649)至舟山,鲁王拜其为东阁大学士。


进封张名振为太师,节制诸军,阮进为太子少辅,拜沈宸荃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吴钟峦继续担任礼、刑部尚书,孙延龄为户部尚书(孙嘉绩之子),朱永佑为工部尚书兼吏部左侍郎,主管文官铨选,李向中为兵部尚书(李向中、朱永佑自鹭门随鲁王至舟山),李长祥为兵部左侍郎,张煌言为兵部右侍郎,黄宗羲为左副都御使,徐孚远为国子监祭酒,任廷贵为太常寺卿。


李向中
(
16111651),字豹韦,号立斋。湖广布政使司承天府钟祥县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长兴知县,后调任秀水知县。弘光中历车驾郎中,苏松兵备副使等职。唐王时立为尚宝卿。闽事败,避海滨。鲁王监国,召为右佥都御史,从航海,进兵部尚书。


朱永佑
(1651),字爰启,号文远,松江府上海县闵行镇人。明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文选司;北京陷,时任吏部侍郎罢归。南都亡后,参豫松江陈、夏之事。唐王立闽中,以郎中召,改戶、兵二科都给事中,迁太常寺卿兼原官;张肯堂荐为北征监军。闽中破,鲁王擢拜刑部侍郎,监军如故;寻转吏部左侍郎。舟山建国,晋工部尚书,仍兼吏部事。辛卯城破,被执不屈,大骂而死。


张名振、阮进、王朝先等部水师驻于舟山四周;闽安伯周瑞、平虏伯周鹤芝屯于温州的三盘;宁波府四明山寨的王翊(时授兵部左侍郎)等义师同舟山遥相呼应。以舟山参将府为行在,一边整军操练,屯田驻扎;如象山的昌国,奉化的鹿颈头,宁海的长亭、临门、健跳,都是驻兵屯田之所在,作为军事上的犄角。


一面派阮进负责建造船橹,张煌言负责训练水师,一面四处联系福建郑成功部,云贵永历朝孙可望部,长江夔州十三家,以求四面出击,收复失地,共同恢复大明江山。


同时又派遣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左副都御史黄宗羲为副使,随澄波将军阮美再次至日本长崎乞师,派朱之瑜(朱舜水)先后去安南、暹罗,去寻觅可资借助的力量,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太师张名振当国,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沈宸荃居中调定,督师舟山,以太仆寺少卿曹从龙为兵部右侍郎,李长祥为总督部院。六部各司其职,修城筑楼,训练水师,列巨舶于东南水门外,又专门派人联络玉环、金塘、沈家门以聚谷秸。一时人心振奋,归者如云。


明军水师向以船坚炮厉而著称,航海技术更是舟山船老大的强项,承继有序,计算潮汛、操舵升帆更是得心应手。张煌言根据原有的系统稍加调整;大体以黄旗为升帆,红旗为进攻,绿旗为泊锚;夜间一般不开战,以悬挂桅灯为号。主战船桅杆上设有了望台,各船还配备单筒望远镜和报警的火箭响哨。


海上导航,以指南针和水罗盘定向(据说郑和下西洋时就已使用),船上通讯用悬挂旗帜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等也用于通讯联系。因此,张煌言略加调整,便组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航海指挥系统。海上摆龙门阵,设浮动靶标。张煌言每天领军操演,排练各种阵法。


经过两年时间的休整恢复,在朝臣的齐心合力之下,终于把原来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明军编练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从此纵横于江外海上,对清廷在江浙地区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不但牵制了清廷大量的兵力,为福建郑成功的壮大提供了先机条件,也为以后的舟山之役和长江之役打下了基础。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