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婉丽:劳动是成长的体验

 思与远方1 2022-07-01 发布于浙江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劳动是成长的体验

文 / 饶婉丽 

劳动,这里特指体力劳动。

年少时,生长在农村,除了上学读书,一放学回家,就帮着父母做事情。现在说“帮”这个字,多少带着“是父母的事情”这样的意味,但在那个时候的思想意识里,放学回家喂下猪、做个饭,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周末、寒暑长假和父母一起下地劳作,也是每个农家孩子的常事,却从未、也绝不会认为这是父母的事情,干了就是帮他们的忙,更不会因此跟父母讲条件。唯一觉得是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学习。没人提醒你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要检查……吃完饭,拎个高点的凳子当书桌,矮点的草墩坐着,埋头写完作业,要赶点时间收洗碗筷,再喂下鸡鸭。跟父母一起下地劳作,承受风吹日晒和雨淋,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在印象中那时没有“累”的概念,更没有跟父母抱怨过“苦”的记忆。

在学校,大部分的时间自然还是教学,但并不是唯一的事情。我就读的小学是村里的完小,那时的学校跟现在大不一样,没有高高的围墙,两三栋教学楼,前边的操场接着学校的田地、教学楼后边接着别人家的田地,概而言之,就是敞着。再回到重点上说,学校有一大块地,是自己耕种,具体点说: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耕种。每到种玉米的季节,我们便全员出动,挖地、播种、施肥。等玉米苗长出来了,遇上干旱无雨,老师会组织我们到学校前面的沟里提水,一棵棵浇灌。玉米需要施肥了,老师便带领我们,掀开学校厕所的后盖板,舀出粪水,两人一桶,抬到地里给玉米施肥。你也许会问,臭吗?确实臭。累吗?有点累,却很开心。再说更开心的事,便是学校每年春季,三四月份吧,都会利用一下午的时间,组织学生去村边的山上打柴,解决学校的用柴问题。同学们在山林里一路说笑着去,回来时每人扛一捆柴,送到学校的柴房,任务完成、各自回家,虽说很热、也很累,却觉得开心充实。现在回忆起来,不由想起那句歌词“时光一去永不会,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

反观现在很多的孩子,劳动的机会很少。“我什么都不要你做,你读好书就行了”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是很熟悉,因为常能听到身边为人父母的人这样说。他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亦或有的家长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发生想象出的危险……有了这些想法,之后便包揽了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殊不知这样的“过多替代”、“过多心理控制”反而影响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很多家长和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一些孩子,物质条件好了,要什么有什么,随之而来的却是挥霍浪费、不懂珍惜;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主性差,作业要家长提醒、作业完成要家长检查,更不用提会主动承担其它的家务劳动;承受挫折能力弱,各类心理问题凸显。

再回到今天的正题:劳动对教育的意义,或者说:劳动对一个人毕生发展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对教育的意义是无形的,不可估量,但它是确实存在的,且意义重大。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这句话中就包含了劳动对教育的诸多意义:首先,劳动能够促进一个人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第二,增进一个人自立能力的发展,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获得事物的真理。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第四个意义: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只有亲自去劳动,才能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才能真正读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才能学会并懂得珍惜,也才能真正感受劳作之后收获的甘甜。

《孟子·告子下》中言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劳其筋骨”就是指劳动,使身体疲累。劳动可以磨炼心志,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坚持劳动,可以锤炼人的忍耐力、锻炼人坚强的意志力、能磨砺人坚忍不拔的心志。

end



 
作者简介
         饶婉丽,1988年生,籍贯云南省泸西县。“用心体味生活,用文字记录生活”,心始终朝向属于自己的那个诗与远方,便不会迷惘。曾在《思与远方》发表《我的8分》《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萤火之光》等作品。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