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3日,正是中国传统的除夕夜,在北京某医院里,一名99岁的高龄老人不幸与世长辞了。 病逝前一段时间,这名老人曾多次请求家人和领导,希望离开北京,返回自己的老家湖南,人之将死,希望可以叶落归根,了却最后一桩心愿。 但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如果在北京可以享受到副部长级别的医疗待遇,在湖南是无法保障的,为了以防万一,家人以及领导并没有同意老人的这一请求。 “叶落归根”被拒后,老人怀着一颗思乡而不得的心,逐渐心灰意冷,步入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他逐渐减少饮食,同时拒绝到医院接受治疗,没过多长时间,身体快速“垮”了下来。 当家人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老人的身体已经非常软了。起初他仍然不肯配合治疗,后来经多方劝导,才慢慢好转。 但岁月不饶人,入院半年后,因为多种器官衰竭,这位老人在医院病逝了,享年99岁。 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子女将其安葬于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墓碑上,只有他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墓盖上,则刻着老人生前自撰的一副对联:
其中,“章龙”就是这位老人的名字,他的全名叫罗章龙,生前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一级经济学教授。 ![]() 图/晚年罗章龙 纵观罗章龙的一生,他的人生巅峰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那段时期,他曾是与毛主席亲自认可的“管鲍之交”,曾是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曾是党总书记陈独秀的干将,曾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不惜代价也要营救出狱的大才子....身上有着无数光环。 但不幸的是,后来罗章龙仕途受挫,被开除党籍,并遭遇了性命危机。 从政治巅峰到人生谷底,罗章龙在1934年秋至1938年夏,隐姓埋名在河南大学教书,逐渐完成了从我党早期重要人物,到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身份转变。 建国后,毛主席曾多次问起罗章龙,并亲自赠予书籍,而罗章龙则在经历了“浪起潮落”后,变得娴静怡然,一心只想着著书立说..... ![]() 图/罗章龙 罗章龙,1896年11月出生于湖南浏阳,原名罗璈阶,曾用名文虎、仲言等。 论起他和毛主席的交往,最早要追溯到1915年。当时,罗章龙正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而毛泽东则在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那年5月中旬,19岁的罗章龙外出访友的时候,在长沙某校园布告栏上,偶尔瞥见一副“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启事上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这是出自《诗经》的文字,罗章龙立刻就被吸引了,于是返校后马上就写了一封书信回复。三天后,两人如约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 一见面,罗章龙就被对方的身姿、气质所吸引,只见对方“仪表端庄,气宇轩昂”,言谈间涉猎颇广,对政治、经济乃至人生、宇宙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罗章龙深感“相见恨晚”,决定与他结为挚友。之后每逢周末,两人总是相约到长沙的天心阁、城南书院、长郡中学、板仓杨寓等地亲切交谈;或者到长沙郊外的云麓宫、自卑亭、水陆洲、猴子石、东南渡等地方,远足游览。 毫无疑问,罗章龙非常欣赏这个有才又有个性的“二十八画生”,而与此同时,这个“二十八画生”其实也同样认可罗章龙,在初次见面后,就直接对罗章龙表示:“愿结管鲍之交”,并嘱咐日后要经常见面。 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而关于这个“二十八画生”,其实就是青年毛泽东,因为他的名字(繁体)恰好是28划,便给自己起了个“二十八画生”的名字。 而关于这次征友启事,多年后,毛主席在延安仍然念念不忘,他对采访自己的美国记者斯诺说:“征友初得三个半友人,第一个为罗章龙,另外还有两个。” ![]() 图/青年毛泽东 正式结为“管鲍之交”后,毛泽东与罗章龙几乎“形影不离”,不仅常相约远足游学,还喜欢聚在一起谈论社会时事,并一起组建了新民学会。 大概是在1918年秋,罗章龙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一起来到北京,为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之事忙碌。 当时,罗章龙不像蔡和森和萧子升一样去法国,而是想去日本留学,因为日本早年通过明治维新的成功,逐步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对此,毛主席非常支持,并亲自写下一首七言古诗,赠给罗章龙,表示对他的祝福和依依不舍之意。
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罗章龙没有能成去日本,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不久,他认为哲学系学习内容有些空泛,又转入实用性强的经济系学习。而毛泽东则返回湖南,大力推动湖南自治,要专心把湖南一省弄好。 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罗章龙和毛泽东两人虽相隔万里,但殊途同归。 罗章龙在北京,发起“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行动,参与组建了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后曾担任北京区书记。 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驱逐省督张敬尧的行动,创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后曾担任湖南区书记。 1923年中共三大后,毛泽东、罗章龙双双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圈。毛泽东先后任中央秘书、组织部长,罗章龙则先管经济,不久任秘书兼管宣传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着部队上井冈山,而罗章龙则在上海继续领导工人革命运动。
![]() 图/青年罗章龙(右) 不过,跟毛主席不同,罗章龙的人生方向后来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巨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因为组织“中央非常委员会”,进行分裂党的活动,罗章龙被开除党籍,彻底结束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政治生涯。 而对于罗章龙的这个“不幸”,后来毛主席曾表示惋惜,谈到罗章龙说:“不管那时的中央怎么不行,有话可以讲嘛,你也在中央嘛!你搞两个中央,不是多了一个嘛?” 而对于这段历史,罗章龙晚年一直讳莫如深,它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心里,无非拔出,却又不得不长期忍受它所带来的痛苦。 因为这次分裂行动,罗章龙当时也遭受了非常大的打击。 1931年被开除党籍后,他先在东北隐匿了两年时间,1933年春回到上海,不久后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在狱中,又受尽折磨,后来如果不是蔡元培倾力营救,罗章龙当时很难逃过这一劫。
![]() 图/蔡元培 经此“大劫难”,罗章龙对政治彻底丧失信心,虽然出狱后,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曾抛出“橄榄枝”,亲自对罗章龙表示:“先生如愿留宁,只要我权力所及,无论何职,唯君命所选任”,“若不愿留宁,可否出国游历,将来在立法和监察方面担任委员。”但罗章龙拒绝了。 除了从政,蔡元培当时也因为惜才,主动给其介绍工作,“亲自语文虎,希望留在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工作。”但备受打击的罗章龙,也拒绝了。 1934年南京出狱后,因为厌恶当地的政治龌龊,不愿久居,罗章龙迅速离开南京。 离开南京,经好友推荐,罗章龙进入了位于中州开封的河南大学,为了表示与之前的人生彻底切割,罗章龙还改名为罗仲言。 正式从这时候开始,罗章龙决定埋首书斋,息影校园,开始了教学为主的漫漫人生路路。 ![]() 图/1934年12月, 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大礼堂落成 因为博学多识,善于思考,且自身的丰富实践经历,他很快被聘任为河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主要讲授《中国经济史》等课程。 据后人著书回忆,当时罗章龙“...在课堂上也一口湖南腔...”“...上课态度严肃,不扯闲话,讲课条理清晰,分析历代经济对政治、社会、文化、战争的影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有的讲义都是自编的”,深受学生尊敬和喜爱。 罗章龙在河南大学工作和生活了5年时间,完成了从著名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到著名经济史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要身份转变。 再后来,因为局势动荡,罗章龙又辗转到西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学校教书。 在此期间,罗章龙一直在高校任教,不问政治,隐姓埋名,不参加任何其他党派,只是治学,并利用课余回忆并撰写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留下了数十万字文稿。 ![]() 图/1920年1月28日,进步团体“辅社”同仁游北京陶然亭时合影。左4为毛泽东,左6为罗章龙。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亲自写信给毛主席,阐明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从没有过任何破坏党的行为,情真意切,有理有据。 对此,毛主席非常公正地给予处理,并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让杨尚昆将自己的一套文集送给他。还在多次路过武汉的时候,向当地负责人说起罗章龙,表示对他的关心和挂念。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也。”这是罗章龙早年多次念起的一首诗,也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1978年,在刚经历了文革动荡后,罗章龙不甘继续沉默,亲自给党中央领导写信,请求在有生之年把亲身经历的党史情况回忆写出来,留给后人参考。并在1979年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决心为祖国建设增添一砖一瓦,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我晚年生活的最大愿望。”罗章龙说。 而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罗章龙将自己的名字,从罗仲言又改回了罗章龙。从1978年到1995年去世,罗章龙的后半生几乎都用在了回忆、研究、撰写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面。 ![]() 图/晚年罗章龙 罗章龙早年曾与毛主席并驾齐驱,担任党的重要领导人,后来遭遇重大变故后,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不愿提起,但令人敬佩的是,在步入了人生晚年后,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史料,他又选择站出来,重新揭开那道伤疤,并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在了党史研究上。 晚年虽身居陋室,但罗章龙老人却怡然自得,无论是接待大人物、外宾,还是记者、小人物,都是不卑不亢,不温不火,一心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多给后人留下一些关于早期党史的回忆,表达了对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也表达了他对那段生活的留恋。 晚年病重后,罗章龙老人因为思念家乡,多次提出希望“叶落归根”,但无奈并未成行,成为人生的巨大遗憾。 1995年2月3日,在毛泽东逝世19年后,罗章龙带着这个遗憾,不幸与世长辞。去世前,他曾3次病危,当人们问他有无遗嘱时,他用笔艰难地写下了一句话:“共产主义是个伟大的事业,我的主义不变!” 而在罗章龙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北京万安公墓。墓碑上,只写了罗章龙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墓盖上,则刻了罗章龙生前自撰的一副对联:“章龙文虎,有道亢斋一支笔;浪起潮落,不愧椿园百岁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