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毛主席和其他人拉开距离的10条规则

 a_123 2022-09-08 发布于河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图片1

萧子升

毛主席和萧子升,拉开距离

不懂得联合

26岁的毛主席说,

我们竖看历史,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那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须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

26岁的毛主席说,

我国人只知道各营最不合算最没有出息的私利,做商的不知设立公司,做工的不知设立工党,做学问的只知闭门造车的老办法,不知同共的研究。大规模有组织的事业,我国人简直不能过问。

在湖南一中师范的学生中,萧子升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

他和毛主席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萧子升的威信比毛泽东还要大些,因为,开会选举,萧子升是总干事,毛泽东是干事。

1926年,在段祺瑞政府的黑名单中,李大钊排第一,萧子升排第二。

然而萧子升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不懂得联合。最终,萧子升对国家的助益,显然没有什么表现。

联合属于毛主席的主要原则,毛主席一直强调团结,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促进团结。

毛主席,

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可见,联合在毛主席的心中是占至关重要的地位的。

文章图片2

罗章龙

毛主席和罗章龙,拉开距离

掩藏弱点,不是暴露弱点

联合之后,一个团队内就有形形色色的人,看不惯、许多缺点、许多弱点、没什么长处、不愿共事、难以忍受。

这时候,须置入相应环境,使用特定战术和策略,使弱点掩藏、长处结合,用胜利让大家共同进步。

毛主席认为,组织者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够把各种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应暴露别人的弱点,或者反复指责别人的弱点,而应当鼓励把所有积极的因素联合起来。

陈毅,

胜利中的困难,前进中的缺点,是容易克服的。

早期,毛泽东写征友启示,一共得到三个半人的回答,自称结交了“一个半”朋友,其中这完整的一个朋友就是罗章龙。毛泽东更嘱罗章龙说:“愿结管鲍之谊。”

1931年初,批判“立三路线”。罗章龙认为政治局大半都是“立三路线”的执行者,要改组政治局,三中全会补选的中央委员统统退出,要另选中央委员,对原中央领导人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随之更另立中央选罗章龙为主席。结果被开除党籍。

十几年后,他的老同学与曾经的战友们,经过浴血奋战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罗却只能遥远地望着欣喜激动。

反观毛主席,

毛泽东反复做工作,动员大家给王明投票。他说:“一个队伍里头,人们的思想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经常是不整齐的。但对犯错误的同志要有好的态度。家庭里是很少有开除家籍的事情的。阿Q到底姓什么虽不清楚,但也没有听说他曾被开除家籍。”王明等人“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但是他已经承认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我们还可以选他”。毛主席临投票时还说:你们不投王明,我姓毛的投王明一票。”

毛主席说,

不论中国外国,不能否定一切,凡是否定一切的人,其结果是否定了自己,毁灭了自己。

毛主席看弱点,

虽然如此,却不是我们根本的没能力。我们没能力,有其原因,就是“我们没练习”。

文章图片3

李立三

毛主席和李立三,拉开距离

缺乏策略

行动中,缺乏策略观点和政策观点,事情发散成一团乱麻。

行为中不执行策略,就会陷于自流自发的下意识。

毛主席,

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

早期,毛泽东写征友启示,一共得到三个半人的回答,自称结交了“一个半”朋友,其中这半个朋友就是李立三。

立三路线,单凭主观愿望或空想,它的目标和实际之间,是缺乏策略支撑的,如果说有策略,那就是直接。

而毛主席考虑完目的之后,就开始考虑方法策略,并且是一套方法、一套方法的,把目标和实际连接起来。

既具有可能,具有需要,便有了现实性,而这正是方法和策略的来源。

毛主席,

我们想要达到一种目的(改造),非讲究适当的方法不可。

在目的地方面,宜有一种预计,怎样在彼地别开新局面?怎样可以引来或取得新同志?怎样可以创造自己的新生命?

目的一一改造中国与世界一一定好了,接着发生的是方法问题。

文章图片4

陈毅

毛主席和陈毅,拉开距离

做好忍耐

红四军七大中,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毛主席落选,随后离开了军队。

彼时,“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而今,时位移人,角色反转,毛主席反要劝解陈毅“照顾大局”,

“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碍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

执行策略,意味着绝大的忍耐

1)忍耐自发、自流的那部分

比如毛主席重庆谈判。

因知蒋氏讨厌烟味,酷爱抽烟的毛主席,在这次谈判中,没有抽一口烟。

而在日常,有人曾统计过,毛主席平均每天要消耗30根烟,工作忙碌的时候,甚至会消耗50多根。

刚开始时,蒋氏对毛主席的评价并不高,他甚至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

谈判过后,蒋氏不止一次地跟身边人强调,毛主席非同一般,不能轻视他。

2)忍耐不切现实的部分

没有忍耐,就不会有机会。

文章图片5

周总理

毛主席和总理,拉开距离

不放弃好的可能性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总理党内陆位是要高于毛主席的。

南昌起义,总理是领导者,不是总理,而是朱德保存了 红军的一部分。

秋收起义,毛主席保存了红军的一部分,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

这是不放弃好的可能性的表现。

1)只有不放弃好的可能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2)只有不放弃好的可能性,才能挽局势于既倒,在最后五分钟保存自己。

毛主席,

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

文章图片6

张国焘

毛主席和张国焘,拉开距离

不轻易逃跑、不放弃好的可能性

1)张国焘放弃了川陕根据地,试想,如果他不放弃,会怎么样呢?那就不排除中央不去他所在根据地的可能。

要知道中央后来去了陕北根据地,那就是个没有放弃的根据地。

2)张国焘放弃了,跑去武汉了,试想,如果他一直坚守党内,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王明也一直是被选为中央委员的。

3)如果1948年11月,他没有携全家去了台湾,而是留在大陆,会怎么样呢?

4)解放后,如果他同意高层的意见,认个错,就允许他回来,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在2002年,还为张国焘竖了碑:

1)碑林中,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人的塑像,均向北而立。

2)唯有张国焘雕塑与他们相向而立,面向南方。

可见,如果他不轻易逃跑,历史有多大可能会被改写呢?

相反毛主席,在再绝望,再受打击,也从来没有逃开过。

毛主席,

硬着头皮顶,准备顶它十年。

而且毛主席做最坏可能的准备,长征中敢于单独北上。

张国焘并没做最坏可能的准备,另立中央,不留余地。

毛主席和蒋氏,拉开距离

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

毛主席说,

蒋氏的战略基本上是靠外援,这是危险的,故失败。

当前的外援不足以支撑局面时,他无法迸出新的力量,就失败了。

反之,毛主席自力更生,屡屡迸发新的力量,障碍、障碍、障碍的,就翻过去了。

毛主席讲工作

1)做工作要有三条:一是情况明,二是决心大,三是方法对。这里情况明是第一条,这是一切的基础。

2)情况不明,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搞调查研究。他封锁你,你情况不明,有什么办法?

3)调查研究比较认真,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情况明了,决心就大,方法就对头,解决问题的措施也较有利。

4)只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但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方法不对,还是等于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