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部讲述体江河史⑮猫儿垄藏着中国最早的龙窑

 听涛品海 2022-07-01 发布于江苏
原创 三只眼老鲤 三只眼老鲤 2022-06-03 16:29 发表于福建

图片

一个镇放中国版图上连个屁都不是,2005年管九山“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已经让小镇仙阳出够了风头。

可就算你脑容量再大,也一定想不到,竟然第二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大家目瞪口呆中再度砸中这个小镇!

图片

▲浦城县仙阳镇

这个被砸着的点叫猫耳垄,

离管九山仅几公里。

几公里的猫耳垄,

又发生了什么考古惊天大事?

按下葫芦浮起瓢,2006年陈寅龙这支队伍还奋战在管九山的土墩墓里,十来里外另一支队伍在猫耳垄的小山岗上,又撕逼开了另一场考古大战。

两年间,以浦城县仙阳镇为中心,管九山、猫耳垄、龙子湾、下山尾一带接连发现了16处从旧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期的古代遗址。闽江源头仙霞岭下这些密集的遗址,以及连续两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声誉,奠定了福建最北的浦城文物大县的地位。

猫耳垄,

就在仙阳镇的村后。

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坳,

它在看惯了山的福建人眼里,

稀松平常得毫不起眼,

平凡到不会让人有特别的记忆。

就像不知什么朝代起

就天天枕着它而眠,

靠着它生活的村民一样,

连他们村落里

清晨的鸡叫,

黄昏的狗吠

都不会把这个山坳叫醒。

如果不是开辟浦南高速公路

要打这里经过,

它会平平庸庸

昏睡亿万斯年,

谁也不会在意

这地皮下

有千万年前的祖先

和他们神一样的创造发明。

一切都从那些黑色碎陶片说起

2005年,浦南高速开工在即。为配合这个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时任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郑辉任队长,省博物院、闽越王城博物馆、南平市博物馆、浦城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浦城县境内文化遗存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搜巡调查。

图片

▲考古队在猫儿垄发现大批商周黑衣陶

9月的一天,郑辉他们田野调查来到猫耳垄。走上山脊,发现了一地黑色的碎陶片。郑辉打眼一看,脱口而出:“好东西,黑衣陶!”

当地向导姓全,看郑辉像打了鸡血,不由得呵呵:嗬哟,你像捡到了宝,我们祖祖辈辈可都看惯了,就没觉着稀罕,你们没来,我们根本都不睬这些陶片!

身边的考古专家说:“老全,这是真宝呀!你知道这些黑衣陶的年头吧?它的年纪有三四千年哩,它可是闽江流域特有的商周遗物,那个年代啊它可是南伯旺,稀见得嘞!”

考古队二话不说,

就在猫耳垄扎下营盘,

插上考古旗子。

图片

▲猫儿垄考古工作现场

他们先是清理山上碎陶片,清着清着就发现了许多圆的、方的灰坑。小处不可随便,古闽人也文明,生活垃圾都要挖坑填埋,这些灰坑,就是古人生活垃圾坑。然后又在邻近山头,发现了13座墓葬,墓中一古脑儿出土了20多件罐、豆、樽、盂、簋等生活陶器。

图片

▲考古人警觉地发现了猫儿垄大型史前陶场

但奇怪,却没有出土上古那个时代相应有的猎具耕具,好像那时候这里的古人不事渔猎躬耕,不要吃喝啊?这时,陈寅龙从管九山赶了过来,山岗上他拿眼打量垄里的庄稼地,渐渐就映现出了古代作坊取土和陶工生产的场景。于是他们把山岗上下按生活区、作坊区、殡葬区来推想,再和发现的大量残陶次品分布一联系,心里八九不离十有了谱:这猫耳垄敢情是一个千古难遇的古代专业制陶工场?

但是想归想,

他们并不敢说出口。

图片

▲当年修造的浦南速公路差一点要穿过猫儿垄

这时,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的路基已做好,这条路正好切过猫耳垄要铲平这个山岗的。听说考古队在这儿有发现,为了保护古文化,感人的举动出现了:浦南高速的建设方决定,让高速公路改线,给文物保护让路!这是全省第一次建设单位给文物保护让路。就这一改线啊,业主单位直接损失就达上千万,然而他们说:“这是有价换无价!”

图片

2005年10月,考古队开始在山坡上打探沟勘探。这一钻打下去,好家伙,从里面带出了炭粒和红烧土,地底下真的和考古队的推想完全吻合:这里有古窑址!

考古队马上扩方挖掘。为了不破坏结构,考古队员们只能用小刮刀、小锄头等,一点一点地深入。三四天后,一座不可思议的古窑渐渐露出了它的真面目:这是座沿坡筑建的条形窑,它建在山岗的中下部,顺着山势往上延伸,长六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清理,很清晰地看到窑炉的火膛和火道。窑底土质呈青灰色,那是烧完东西后留下一层灰的颜色。

图片

这窑被发现后,第二个月,紧接着另一座条形窑又露出地面。考古队员大喜过望:龙窑!

图片

▲猫儿垄穿越数千年的完整龙窑窑址

这种长条形窑被人们通称为“龙窑”,而龙窑技术,一般认为是出现在唐宋,闽江源头也是这种龙窑最多的地区,至今有唐代龙窑遗址六七处,宋代就更多。

现在没想到,商周时代闽江源头就有龙窑了!一个梗在史学界千年未解的悬案,现在终于揭谜了:

为什么上古时代,别人只能烧出炉温只有几百度的粗劣夹砂陶、红陶、灰陶等软陶,而闽江流域的古闽族人手中捧的却是让人羡慕忌妒恨的炉温超过千度的又硬又薄的硬陶、黑衣陶、原始瓷?

是因为当别人的陶器只能露烧、堆烧,或者只能用圆形窑、㮋圆形窑烧造的时候,闽江流域已大踏步跨进了龙窑烧造的年代,古闽族的文明步伐把别人狠狠地碾压!

考古队用了一整年在猫耳垄遗址上慢慢清理,共清理出条形窑2座、椭圆形窑6座,圆形窑1座,形成一个大型商周窑群遗址。从条形窑覆盖着圆形窑椭圆形窑,三种形制窑炉存在叠压和打破关系来看,完全是从圆形椭圆形窑向长条形窑发展的历史演变完整记录;特别是条形窑还残留着烟囱,这与浙江上虞李家山发现的商代龙窑比,更具雏形状态,更具原始创造性。考古队员非常惊喜,这种有烟囱的龙窑,不只是在福建省,就是在中国也是首次发现。

图片

▲龙窑是依山而建的规模化烧造陶器的长条形窑

消息能长腿,一径到北京。国家文物局派专家前来猫耳垄论证,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也带了文物专家赶来浦城。专家的论证结论一致认为,这是个形成一定规模、保存完整的商代古窑群,它对探索南方窑形的演变、窑业技术的发展、龙窑的起源、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直接的学术依据,同时也探明了领先商周陶器的黑衣陶原产地。这是全国罕见的重大考古发现,因此继2005年管九山之后,“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次花落浦城。

图片

闽江源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龙窑,猫耳垄被誉为中国商代龙窑的鼻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