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膝盖”,小记日军50毫米掷弹筒

 svdk 2022-07-02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50毫米掷弹筒是一件很有特色的武器。美军管它叫“膝射迫击炮”,还真有大兵被后坐力伤过膝盖,本文就讲一讲这款武器的故事。

文章图片2

起因还要上朔到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狗咬狗在双方马克沁和哈奇开斯机枪的加持下把旅顺口变成了死人沟。实践表明:传统上用作步兵支援的山炮和野战炮平直的弹道对机枪阵地这种隐蔽性较强的目标,压制效果并不理想。

而俄军在战场上临时用47毫米速射炮改成大仰角的曲射炮却让日军吃了大亏。

文章图片3

▲日、俄战争期间,守卫旅顺要塞的俄军将老式的臼炮架高的打法,让躲在战壕里的日军饱受摧残。

文章图片4

▲被打急了的日本人,甚至发明出了木头炮来作为曲射火器。

文章图片5

战后,日军对这类曲射武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于20年代少量装备了大正十年式50毫米掷弹筒。单纯从性能上看,大正十年式的精度和射程都不太理想,不过就是把手榴弹多扔出100多米。

但这种武器的优点是轻便易携,只有2.6公斤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操作,在近战中有很大的战术意义。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通过底部泄压阀的开合大小来调节射程。

在此基础上,又改进出了八九式掷弹筒,重量不变,射程增加到700米,成为步兵小队手上一件犀利的武器。

想搞清楚八九式掷弹筒的特点,要先从其专用的八九式榴弹说起:

这玩意儿看起来就像一节超大号的电池,直径略小于50毫米,重量800多克,在底部有一个燃烧药室和3克带底火的发射药;发射的时候先是掷弹筒内的撞针击发底火,主要成分是硝化棉的发射药在药室内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从榴弹底部的一圈泄气孔排出;同时空腔的药室会轻微膨胀让榴弹底部的凸缘弹带咬紧膛线,在掷弹筒内形成密闭的空间,从而使榴弹被膨胀的高速气体射出,并在飞行过程中由膛线赋予的旋转保持弹道稳定。

——这就叫高低压原理。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八九式掷弹筒的携行具和弹药。

由于榴弹自带的发射药量是固定的,所以掷弹筒的射程调节,是靠内部套在撞针外面的旋转螺杆来改变药室气体膨胀后在掷弹筒内作功的容积,达到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掷弹筒本身的发射角度不需要改变,一般是固定在45度角,省去了炮架高低和左右方向机,不需要复杂的瞄准具,所以才能轻便到单兵可以携带和使用。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调节膛内的空间改变射程的道理就是减缓火药燃气的速度。

文章图片12

▲可以看出,掷弹筒可以随同步兵行动,随时随地提供火力支援。

虽然从作战效能上,掷弹筒一般被归类为“轻型迫击炮”,但实际上它和迫击炮的迫发原理完全不同,更像是一门被单独拆卸下来的枪口榴弹发射器加了一个“鞍型”的底座。其实这个底座别看简单却大有用处,能保证掷弹筒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呈45度角发射时不会因后坐力带来位移。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鞍型”的底座,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缴获掷弹筒后误以为是要蹲下架在腿上发射,才闹出了膝盖骨折的笑话!

文章图片13

▲不知道这位美军壮汉的膝盖还好吗?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这才是掷弹筒的标准发射姿势。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在总的火力投送量上远不及美军。但掷弹筒简便易携,唯一的发射前准备只是估算目标距离,熟练的射手能达到每分钟25~30发的射速。特别是那些常年严格训练的日本老兵,掷弹筒首发命中率在80%以上,打了就跑,每每在夜战和偷袭中给美军造成伤亡。

是日军手上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武器。

文章图片16

▲掷弹筒进入发射位置后,射手扶着保持稳定,弹药手往里面填弹,然后一拉扳机就出去了,除了瞄准其他确实很简单。

除了专用的八九式榴弹外,掷弹筒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也就是俗称的日军“香瓜手雷”,不过由于手榴弹的设计难以做到紧密咬合膛线,射程只有200米。

文章图片17

▲日军几乎所有的手榴弹都可以在底部旋上发射药室由掷弹筒来发射。

可不要小看这200米,日军每个步兵小队都有一个掷弹筒班,装备2~3具掷弹筒,一般是由两人操作,一个负责携行和发射,另一个帮忙背弹药还带着一只“三八大盖”掩护射手,这两人都左右各挎一个弹药包,总共携带专用榴弹16发。听起来是不多,但还有整个步兵小队的手榴弹可以供掷弹筒发射,这就相当于把所有单兵的投弹距离延长到200米!

文章图片18

▲正是为了满足掷弹筒发射的需要,才有了日军的“香瓜手雷”要先磕一下才拉火延时的设计,掷弹筒打出去的手榴弹被捡起来反扔是常事。

在火力炽盛的美军面前这点投弹距离上的优势或许不算什么,可对缺乏炮火支援的中国军队,仅此一项就让日军占了很大的便宜。比如淞沪抗战期间,国军14师43旅装备的36挺重机枪就前后被日军掷弹筒敲掉了32艇!

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和日军作战时有35%的伤亡来自对方的掷弹筒。

日军还肆无忌惮的践踏《日内瓦公约》,一个小队级的日军就能用掷弹筒发射毒气弹,造成的中国军民伤亡更是难以计数!

文章图片19

▲由于日军掷弹筒的压制,中国军队的机枪组需要频繁变换阵地,并且副射手还要注意保护机枪手。

文章图片20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八路军领教到掷弹筒的战术优势后,立刻着手仿制这种“50小炮”。掷弹筒虽然对日军来说是一款廉价的武器,但对于敌后缺少生产设备的八路军来说依旧困难重重:

制作身管的钢材来自于从敌人交通线上拆卸的铁轨;

榴弹用根据地的炼铁土方子结合留洋工程师提出的韧化处理工艺制造;

加工设备由隐蔽战线上的同志从敌占区搞到零件,分批运回根据地组装;

装填药的配方由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生秘密实验出来,样品伪装成肥皂运到根据地。

文章图片21

▲由于难以加工膛线,八路军仿造的掷弹筒用的是滑膛设计,为保证射程加长了身管,和日军原版的很容易区分。

经过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八路军仿造的掷弹筒在主要性能上和日军的基本相当,并且能达到主力部队每个班装备一具,有效的打击了侵略者。

而为了那些丢失的铁轨,日军也多次残酷报复铁路沿线的中国百姓,胜利的代价是用鲜血凝结的!

文章图片22

▲八路军在展示俘获的日军装备。

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简易的投射武器很快被淘汰。

一来是步兵小队的支援武器种类越来越丰富,包括榴弹发射器、火箭筒、无座力炮等;

二来是掷弹筒的作用原理决定了它只能以固定角度发射,缺乏精确的瞄准手段,日军的掷弹筒准头高源自于军国主义洗脑下的变态训练,对新兵来说这是一件很讲究经验的武器,所以它的“简单”被技术的发展淘汰,也是必然的。

文章图片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