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军事教育

 金色年华554 2022-07-02 发布于江西

军事教育

军事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民国的军事教育始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经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而渐趋完善,其主要内容不外乎军事学校教育和部队训练教育两个方面,但在不同时期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军事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即重视军事教育,分别在陆军部设军学局、海军部设教务局,主管陆军、海军的军事教育事宜。其中陆军部军学局下设有教育科以及与当时陆军主要兵种相应的步兵、工兵、炮兵、骑兵、辎重兵诸科。

在设置领导机构的同时,就着手开展军事教育工作。陆军部决定在南京开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招选中华民国全国有军人气质优秀人员,速行训练,以期养成军官资格”。1912年1月15日颁布《陆军军官学校章程》,对学校的隶属关系、办学宗旨、学制、课程等作了明确规定。次日,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建立。同时,还将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军改组为陆军入伍生团,进行军事训练。但此后不久,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和入伍生团的学生遂并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陆军部相比,海军部的军事教育工作成效不大,其所属的南京海军学堂、烟台海军学堂和烟台练营大多处于遣散状态,未能展开有效工作。尽管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军事学校教育系统尚不健全,但由于这时全国各地尚处于战时状态,因而部队的军事训练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队列操练等基础项目。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教育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时局混乱,但军事教育仍有发展。首先是军事教育领导管理机构日趋完备。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设立了专门主管军事教育的领导机构,主要有陆军部、海军部的军学司、军学编辑局以及参谋本部第五局。陆军部、海军部军学司主要负责所辖学校和部队的各项教育行政及军事训练事宜,陆军部军学司还兼管空军教育与训练事项。军学编辑局主要负责军事参考书的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参谋本部第五局则负责全国国防用兵,统辖参谋、将、校等中高级军官的培训和陆军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1915年7月,袁世凯政府将陆军部军学司、军学编辑局和参谋本部第五局合并组建陆军训练总监部,作为陆军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掌管全国陆军及所辖各学校教育训练及陆军留学生事宜。陆军训练总监部设总监一人,直隶于大元帅,由总统特任,其下设一厅(总务厅)五监(步兵监、骑兵监、炮兵监、工兵监、辎重兵监)一局(军学编辑局),分管各项具体事务。袁世凯死后,民国6年8月,陆军训练总监部被裁撤,复设陆军部军学司,主管陆军各兵种的训练和教育事宜。此外,民国8年4月成立航空事务处,民国10年2月9日改称航空署,负责航空军训事宜。民国13年中华民国军政府设立军事部,辖陆军署、海军署,其下分设军学司,职掌不变。

其次是军事学校教育初露生机。北洋政府接管和接收了原清朝的军校机构,停办其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将原来的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堂的四级教育体制改变为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或讲武堂)和陆军大学的三级教育体系。同时,废除清朝在军事学校设立总办、总教习、提调、监督、帮办等具有封建性质的管理体制,改成具有近代化倾向的军校管理体制,在各军校设校长、教育长、校副官、科长或教员长、学生连长、排长、军需、军医、兽医等职务。在此基础上,陆续创办或续办了一系列军事学校。其中,陆军学校主要有:陆军大学(1912年8月在清末“陆军预备大学堂”基础上改建,校址由保定迁往北京,直属参谋本部,为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年8月在清末陆军军官学堂基础上改建,培养陆军初级军官,隶属于陆军部)、陆军预备学校(共两所,分别于1912年6月、9月创办于直隶和湖北武昌,培养军官学校预备生,隶属于陆军部,1915年改隶训练总监部)、陆军军医学校(1912年7月在清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基础上改建,1918年迁址北京,培养军医司药人才,隶属于陆军部)、陆军兽医学校(1912年12月在清末保定马医学堂基础上改建,培养陆军兽医人才,隶属于陆军部)、陆军军需学校(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创办,1912年6月北洋政府接管并迁址北京,培养军需专门人才,隶属于陆军部)、中央陆军测量学校(1912年在清京师陆军测绘学堂基础上改建,培养陆军高、初等测量人才,直属参谋本部)、宪兵学校(1912年由清陆军警察学堂改建,养宪兵专门人才,隶属陆军部)、陆军电信教导营(1913年7月创立,培养军队通讯人才,隶属陆军部)。海军学校主要有:南京海军军官学校(1912年由原南洋海军学堂改建,1914年停办)、烟台海军学校(1912年由烟台海军学堂改建,1927年停办)、黄埔海军学校(1912年由黄埔水师学堂改建,1917年改称广东海军学校,1922年停办)、福州海军学校(1913年由福州船政学堂改建)、福州制造学校(1913年由福州船政学堂改建,1926年并入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雷电学校(1914年底在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旧址开办,1927年停办)、吴淞海军学校(1914年由吴淞交通商船学校改建,1920年停办)、天津海军医学校(1913年由北洋医学院改建,1930年停办)、福州海军艺术学校(1913年由福州船政学堂“艺圃”改建,1934年停办)、福州海军飞潜学校(1918年附设于福州海军制造学校,1926年并入福州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枪炮学校(1918年接收烟台海军枪炮训练所成立)、葫芦岛航警学校(1923年创立,1927年改称葫芦岛海军学校)。此外,北洋政府还在福州马尾、广州等地开办了海军练营等训练机构。空军学校主要有:北平南苑航空学校(1913年6月创办,1920年更名为航空教练所,1923年改称国立北平南苑航空学校,1928年停办,这是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沈阳东塔航空学(1923年3月由奉军创设,1929年东北易帜后并入国民政府的中央航空学校)。此外,各地方军阀也创办过各类军事教育机构,此不赘述。再有,部队军事训练教育初步正规化。北洋政府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关于部队教育和训练的法规,如陆军部颁布的《陆军军队常年教育顺序令》、《陆军各兵科军士上等兵教育令》、《陆军军官团教育令》、《陆军军官团教育实施令》、《陆军军队校阅条例》以及海军部颁布的《海军校阅条例》等,试图建立一个统一正规的部队军事教育训练体制。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各部队的教育训练有章可循,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队的训练水平,但北洋政权内部派系斗争日趋尖锐,训练效果逐渐下降,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北洋政府初期军事教育曾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不已,军事教育惨遭破坏,许多军事学校中途停办,部队训练日渐松懈,以至最终未能建立起统一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体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教育

国民政府时期,由于长期处于征战之中,对军事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无论是起初的国共合作阶段,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军事教育都有了较大发展。早在国共合作阶段,孙中山就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在他草拟的《十年国防计划》中,即对军事教育规划作了具体的说明,同时还草拟了《军事教育之改革与训练计划》等有关军事教育的指导文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对军事教育实行统一管理,民国17年(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规定“各军各地方不得自设军官学校及类似军官育之学校。一切军事教育归中央统一”,由军事委员会的训练总监部“掌管全国军队及军事学校之教育训练并国民军事教育”。次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军队教育令》,对军队教育的地位、任务、目的、内容等作了具体的阐述,堪称国民政府军事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军事学校教育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教育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军事学校以民国13年(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最为著名。该校以蒋介石为校长。民国15年4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国17年5月改称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民国18年复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曾设立了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分校。前后共招生7期,民国19年9月停办。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接管了北洋政府遗留下来的各军事学校,并新建了一些军事学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陆军军事学校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为基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改组而成,民国16年4月在南京筹建,民国17年3月正式成立,简称“中央军校”,蒋介石任校长。继黄埔军校后招收第6—24期学员。中央军校还在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等地开办分校,以应战争之需。陆军大学是民国17年6月接收北洋政府该校改组而成,蒋介石任校长。校址初设于北京,民国20年底迁至南京薛家巷。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迁往长沙、遵义、重庆等地。民国26年除一部分留重庆外,大部分迁回南京。此外,陆军学校还有陆军步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陆军炮兵学校、陆军工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陆军通信兵学校、陆军宪兵学校、陆军化学兵学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兵工学校、陆军机械学校、军需学校、防空学校等。南京国民政府对海军学校的建设,一方面是接收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军学校加以改建,如马尾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青岛海军学校、天津海军军医学校等,另一方面也新建了几所海军学校。主要有:(1)1932年5月在江苏镇江筹办的海军电雷学校,次年1月正式开学,民国25年迁至江阴,更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此后相继迁址江西、湖南等地,民国27年3月停办。(2)1933年开始在南京筹办海军大学,民国24年2月正式开学,但“七七事变”前即告结束。(3)1945年在上海设立海军军官学校,民国36年2月迁青岛,与民国34年11月在此设立的中央海军训练团合并,仍称海军军官学校,民国38年迁址厦门。此外,还设立了几所海军练营学校以训练海军军士,并多次派遣学生到英、美、德、意、日等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海军技术。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空军学校比较重要的主要有中央航空学校和中央防空学校。中央航空学校是1931年在杭州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改组而成,蒋介石任校长,先后有云南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广西航空学校等并入,并设有洛阳、广州等分校,1938年4月更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中央防空学校是1934年1月在杭州成立的,次年迁南京,抗战爆发后继迁长沙、衡阳、贵阳等地,民国35年迁回南京。此外,还有中央航空机械学校、航空通信学校,空军参谋学校以及空军军士学校等。除了上述中央系统的军事学校外,东北、西北、广东等地方势力也建立或控制了一些军事学校,为各地方军输送了一批军事人才。

与军事学校教育相比,国民政府时期的部队军事教育逊色不少,但也初步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教育训练制度。对军官的教育除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和组织指挥方面的教育训练外,特别重视“党化教育”,要求军官绝对信仰三民主义,绝对忠诚和服从领袖和统帅,并向军官灌输封建等级观念,宣扬“当军人的绝对不能平等”。对士兵的教育也以加强“精神训育”为主,以此来坚定士兵的“政治认识”,在1936年编订的《士兵教育及教授法大纲》中,除规定了对士兵进行军事知识方面的教育外,十分强调以“总理之军人教育为主”,以“领袖言行、先烈事迹、古今中外名人传忠经勇事迹和为人做事之道”为基本内容。对部队的军事教育除一般日常训练外,还进行校阅和讲评,以检查军事教育的成效。总的来看,国民政府时期的部队军事教育制度在各个部队执行情况不一,效果远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明显。值得指出的是,国民政府时期除了强化军事学校教育和部队军事教育外,还重视国民军事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军事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发了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高中以上军事教育管理办法》等文件,对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实施军事教育与训练。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实施军训第一年即有144所学校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军训。到抗战爆发时,高中及同等学校受训合格为预备军士者为17498人,专科以上学校受训合格为候补军官者达888人。同时,国民政府还推行童子军教育制度,先后颁发了《小学暂行条例》、《中国童子军总章》、《中国幼童子军训练纲要》等文件,加强对童子军的训练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前,全国共有童子军113693人,童子军服务员2132人,童子军团688个。通过对青少年的军事教育,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