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问书家何处有——记北大周末文化市场的朋友们

 七烟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北大周末文化市场是当年一个很有特色的图书市场,每到周末,人潮汹涌,附近高校学生,还有北大周边的读书人,都会去逛逛,顺便看看校园,看看同学。我从2005年开始在北大周末市场卖书,不久在承泽园对面开书店,从周末市场出北大小西门,走300多米,过了小桥就到了。因为业务关系,淘书、卖书,认识了很多朋友。北大周末市场是我们最初起步的地方,因为北大周边浓郁的读书风气,使我们得以成长,稳定根据地,为以后的经营奠定了学术的基础。

图片

北大周末文化市场

一 书商

在北大周末市场上卖书的书商,大都是全职,长期经营。平时跑跑货源。好几位就住在附近,有的人有书店,有些品种卖完了,也约定去书店买,地摊和书店互相引流。书商之间也经常互相淘书,有些交易双方需要说明时间地点的,就直接说在北大周末市场见,简直是书虫之间的暗号。

周末市场设在北大西南门进门的地方,进门以后沿着围墙,一直延伸到有个小铁门的尽头,大概有几十米长。有的地方两边都可以摆摊,算下来大概有几十个摊位。摊位上一般都是卖文史类旧书,跟海淀桥中国书店经营的普通旧书差不多。有的摊位也卖教材,但大部分也是文史类教材。摊位是要付费的,一般2天的价格是80元,长摊70元,一个面积一般是2*2米,租金便宜。北大以及周边文史类图书的读者很多,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少,所以每到周末,这个围墙下的一隅之地就成为淘书人的乐园。

2005年我开始在北大卖书,一般都是地上铺着打包的牛皮纸,书就铺在纸上,我们的条件算是比较简陋,有的摊位也有自己带书架、或者书桌来的。我们卖的是普通的旧书,一般5折销售。有一次卖外文版的《红楼梦》,书做得很漂亮,碰到同行王文进。他问:3本一套,多少钱?我说50元。他也很爽快,付钱:“我买了,不许反悔。”结果当天就卖了100多。王文进当时30多岁,回民,开头问候就是:朋友。90年代初,他是中央民族大学食堂的厨师,喜欢看书,就买了不少,后来没地方放,就在校门口摆摊卖掉,结果生意很好,又去废品站淘一些,发现挣得比厨师多,于是改行卖书了。

当时汉学书店的经理谭恩栋,因为妹夫在韩国开汉城书店,主要做韩国出口业务,对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书很了解,看到我书摊上金色封面,上海古籍版的《古文辞类纂》,问我还有多少库存,他全要。书摊上只有一本,供货商有30多本,我说下周我来的时候带来,大约30本左右,于是赶紧进货,下周带去。《古文辞类纂》,30多本一包书,每本我挣了5元,很开心。

图片

古文辞类纂 姚鼐 纂

后来他又看到北岳文艺的《史记会注考证》(泷川龟太郎)10本一套,定价300元,说这个也给我吧,买20多套,于是他开着车到我书店提货,装了满满的后备箱,很有成就感,当年都是以特价思路,打折卖书,有些年久的书,定价低,品相好,折扣后都很便宜,低于旧书市场价格,销售还不错,其实有一半是同行买的。

看到他们买我的书,我也利用生意空闲时候,逛逛他们的书摊学习经验。当时最火的是畅畅书店的书摊,书店在北大西南门外的车库,他们的书摊都是自己做的支架,书摆得高,人不用蹲下,当时感觉好高级。主要经营中华、三联、商务的图书,一般60%销售,当时这3个出版社正常进货折扣65%,物美超市地下的汉学书店、博雅堂书店都85折左右销售,所以很畅销,每次摆起2条书摊,每个2米左右,人挤得水泄不通,生意很好。老板叫老刘,东北人,没事也会跑我们这里交流下卖书经验。书店是老板娘张虹做主,儿子叫畅畅,所以书店就叫畅畅书店。

谭恩栋不久自立门户,叫汲古书店,我们叫他老谭。有同行恶作剧,称他的全名,经常重读栋字,他也不计较。老谭的书摊,是周末文化市场上唯一用书架的店,主要卖的也是学术旧书和大套书,算是文化市场上最好的古籍书。他老婆看摊,都是东北人,经常听他们口头禅,哎呀,妈呀。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打电话和老谭确认价格。看到他经常溢价卖书或者销售很贵的套书,我们都羡慕,哎呀,妈呀,懂书多好。后来老谭也在河边租了店面,成了邻居,经常互相串门。他的店里好书很多,一本北京古籍出版社郭沫若校订的精装本《再生缘》只要30块,只恨当时没有多屯两本。

著名的豆瓣书店当时也在周末书市卖书,豆瓣书店之前叫沉香书店,老板卿松原来是风入松书店的店员,和女朋友一起经营书摊,住在北大边上的芙蓉里小区,推个三轮车卖书,他们摊位很小,三轮车也不好,书却很好,主要卖西学书,哲学、文学之类的,卖得很好。有一段时间卖辽宁教育出版社《万有文库》,都是小书,据说很多品种没有其他版本可以替代,销售场面很火爆,很多人都是一捆一捆的买,还有人打电话问朋友,顺便替人捎带上几本。

图片

豆瓣书店

书市上有个怪脾气的60多岁老头,外号老孙头,主要经营古旧学术书。他的书很好,品种很精,可见是很懂书的,而且一般品相也不错。不过这个人脾气不太好,看到有人看书或者翻书,就说你们买得起吗?关键是他的价格比其他摊位贵一大截,比如一本熊十力的《佛家名相通释》,当时是特价书,一般就十块、八块钱的,但是他却要好几十。据说经常为此和顾客口角,后来被主办方赶走了。他在北大东门的中关园小区有个书店,当时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齐鲁书社本),他有很多副本,黄轶群买了再卖,竟然还很能赚一些钱,算是捡一点小漏。

王文进的书很杂,偶尔也有不错的文史书,一见面都是朋友你好。王文进有一个哥们,外号“史眼睛”,大名赵万峰,四川人,胖墩墩的,书摊也在旁边,卖外文书。有时候我们交流经验,我就好奇他怎么能弄得懂外文书,他说其实哪里懂外文,就是看图,有图片的就卖贵点。有一次还说起,买了明版的啥书,花了几万块,市场价应该20几万,他打算靠这个书养老。后来据说某个下雨天,住处漏雨,于是架了梯子去整理书架顶上的书,从梯子上摔下来,摔成重伤。王文进和我谈起此事,唏嘘不已。

周末市场上有好几个四川人,廖玉堂也是四川人,卖二手教材和外文书,他自己有辆金杯车,书摊摆不下,很多书就在车上,周末他在人民大学也有摊位。平时他跑跑废品站或者印刷厂,到处组织货源,我们关系不错,也会交流下经验,二手教材也有窍门,需要知道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专业的用书情况。有次他从武汉进了一卡车外文书,他把老的,内文有插图的挑出来,在北大卖,200到1000一本不等,销售很好。另外的书他打包卖给某个地产公司做装饰,很会经营。廖玉堂年纪比我们大一些,我们都叫他小廖,他经常开心笑着,小时候是篮球健将,字也写得很好。废品站的书,有些没有书壳,他自己糊壳装上,然后自题书名,再贴上去。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库房在西南物流,和小廖的库房很近,我们卸书的时候,他经常来帮忙,去南开卖书,也用他的大车拉过好几次书。

还有奇人曾建,他有只手略微残疾,大概不能干力气活。2003年非典,曾建辞去工作,专心在北大和人大旁听西哲的课,提起西方哲学,什么现代性、主体性之类的,头头是道,经常被认为是北大的博士。曾建也到处买书,有时候来我这里买些书,我都给他成本价,一来我感佩他对学术的热情,二来他也没有收入。他挑书眼光也不错,我进货时候,经常开车带他去西南物流。一来二去,他对进货也熟悉了,有次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特价书,他大概拿出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全部买下来了。然后他将他弟弟曾勤叫来,也在周末市场卖书。我感觉很惊奇,这个有这么挣钱吗?他说主要是糊口,光出不进不行,有了书摊,他的书可以灵活下。我们摆摊之余,也帮他摆了好几次书摊,后来去北师大、南开卖书也带过他几次。商务印书馆的这批书,他大约卖了3年多,都没啥新品种了,他库房移到了很远的海淀唐家岭。最后书都发回他老家四川资阳,他也回去了,大概是继续他的学术理想吧。


二 学生顾客

学生是文化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爱书,买书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讲究,同时也会对书发表一些看法。卖书的时候经常听到各种议论。有一次,某博士买了一套《胡风全集》,让我送去。他住在一亩园,是个平房,屋内还算素雅,一家人一起住,较为拥挤。他向我介绍了他的藏书,聊天说起他和几位大师的交往,并做了评价,説季羡林太狂,何祚庥太横,周一良和启功就很谦虚。又谈到政治,说学术必须和政治结合,才有力量,所有的研究都必须有现实关怀,才有意义。

李青淼,北京人,历史地理专业,师从韩茂莉教授。青淼是北大的土著,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在北大,是个书痴。所有的钱,所有的地方都给了书,床上也堆满了书。书是他的女朋友,也是他的性命。有书的地方自然就是他最爱,从周末文化市场到各个旧书店到地坛书市,处处有他的身影,一口浑厚雅正的北京腔,交易的最后,经常以“得了”结尾。他有一辆大自行车,买好书,麻利得绑在后座,风驰电掣般骑走,这和他瘦瘦的身材多少有些反差。有次他觉得书贵了,我直接拿出进货单给他看,从此我们都以成本价给他,他也不讨价还价了,也帮我们掌眼。我有些拿不准的书都会电话问他,他也热情告知我书的各种情况。2006年开书店时候,他刚上博士,借给了我几千元,说留下几百吃饭钱,剩下都给我了。后来李青淼在首都经贸大学工作,总算找到了另一半,结婚前还带我看了他的新房,除了书还是书,可能是两个书痴吧。我们都很开心,结婚时候我送了他一套《金石古文字学术典籍丛刊》(125册),祝愿他们情比金坚。

王毓蔺当时是侯仁之先生的关门弟子,研究城市史及明史。侯仁之是大师级人物,我们只有敬仰。王毓蔺和李青淼是同专业,李青淼也带他来我们书摊和书店买书。王毓蔺和我们一起出去淘书,还和我谈起明代营建北京故宫的支柱,通过水路,如何飘过来运到故宫。这么专业的问题,涉及漕运、营造等技术问题,还有历史地理问题,我听得都是一愣一愣的。有次去他书房,他收藏好多线装书,大都是拍卖会或者中国书店买的。他说买书钱都是炒股挣的,挣钱是根据历史规律,我只有感慨自己无知了。在我困难时候还主动借我一点钱,他博士毕业后去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系就少了。

黄轶群,是王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外号大蝗虫。这是他女朋友取的,说是一次奇文共赏,读到有蝗(黄)一(轶)群,觉得挺适合他,于是取了这个名字。大蝗虫本科就读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自己跑到书店买书并大量阅读各种图书,据说有好几次,特地骑着自行车从乡下到市区的新华书店买书。他看到书时,总是忍不住拿起来欣赏,流连忘返,特别是那些装订工艺独特,插图好的书,说这也可以投资呀。小时候他也喜欢集邮,据说战绩很好,然后他就买了好多书,占了宿舍好大面积,弄的舍友都有意见了。他痴迷于图书,曾多次到北大周末书摊的好几位摊主的家里淘书。有次史眼睛,淘到了一些印刷科学研究所处理出来的图书,每本动辄五百一千元,在当年属于特别贵的书了,他咬牙买下来其中几本。快毕业患了腰间盘突出,好像是因为高中打篮球,腰坏了。我劝他,反正身体差也工作不了,你这么多书,需要存放阅读,不如开个书店吧,搬书运输等杂事,我们也可以帮助。于是2008年他毕业时候,就在清华西门斜对面开了蝗虫书店,主要经营大陆稀缺旧版书特别是文史古籍类,在采薇阁书店旁边。他学的第二外语是日语,就从日本古本屋网站买了很多书回来,当时孔夫子网都还没有火起来,于是他买了很多好书和稀缺品,市场也很好。当时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购买藏书票,来京讲学还特意在他店里待了好久,并在收藏杂志上写了一篇专文介绍在蝗虫书店用图书置换藏书票的经历。以书养书是爱书人的常态,所以经营者也可能变成顾客,顾客也可能变成经营者。黄轶群就是个例子。


图片

蝗虫书店奇遇记《中国收藏》2009年第001期 黄显功

大约到了2010年前后,实体书店普遍萎缩,文史类书货源也成问题,北大周末书市的质量也普遍下降。后来我去逛了几次,规模变小了,很多都是教材,还有不少盗版。盗版的水平也很低,比如把某些名著随随便便印出来,封面也很随意,有的竟然在封面上印上某个权威出版社,或者权威作者的名字,实际上该出版社、该作者从来没有出版过这本书,真是离谱。当时就纳闷儿,在北大的地方卖这些不入流的货色,怎么没有人管这些事儿呢?后来没过多久,终于烟消云散,劣质盗版终究也是没有市场,本来也不用担心的。可能任何事物都有属于她的气运,某个时候兴起,某个时候衰落,周末书市虽然也衰败了,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还是美好的回忆。

图片

北大周末文化市场另一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