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大典奏何乐曲出现分歧,军乐队指挥提一意见,毛主席拍板同意

 新用户49686918 2022-07-02 发布于黑龙江

1949年9月,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新中国开国大典,受阅部队进行了认真艰苦的训练。这一天,作为开国大典上军乐队总指挥的罗浪,就典礼上应该演奏什么乐曲,提出了疑问。

对这一问题,人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经过一番讨论,很多人开始倾向于使用苏联的曲子。

就在此时,这位军乐队总指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身为阅兵指挥部主任的杨成武,决定将这几种意见进行上报,由中央负责同志定夺。

文章图片1

杨成武

不久后,由这位军乐队总指挥写成的报告,一路呈送到了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完后,在上面批了九个字,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就这样,这位总指挥的方案最终得到批准,出现在了开国大典上。那一天,也成为了这位音乐家终身难忘的日子。

那么,这位总指挥提的方案到底是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批示的呢?

奔赴延安 投身革命

时间回到20多年前。1937年的一天,一位17岁的少年,从南洋马来亚回到中国,进入上海暨南大学附中高中部就读。

他,便是本文的主人公——罗浪。

1920年7月,罗浪出生于福建德化雷峰潘祠村。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做过村塾里的老师,父亲罗信尔则是一名归侨知识分子,曾先后在福建和马来亚多地担任学校教师。

幼年时期,罗浪跟随父亲南渡马来亚,度过了一段异国岁月。成长为一名少年后,他又回到国内,先后在德化县明伦小学、德化县立培风初级中学、省立永春中学上学。在此期间,聪颖活泼的罗浪,开始展现出对文艺和音乐的喜爱。

1936年,罗浪从永春中学初中毕业后,又一次前往马来亚,跟随父亲生活。但一年后,17岁的他返回国内,进入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学习。

文章图片2

1936年的上海

没想到的是,就在罗浪来沪没多久,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很快,日寇的铁蹄踏入上海,罗浪所在的暨南大学附中高中部校舍,在战火中被炸成废墟。

面对这样的无妄之灾,罗浪只得乘坐一条难民船只离开上海,先后辗转广西和香港等地求学。但在战争的阴影下,这位少年一直没有安顿下来。

直到1938年6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罗浪和几位华侨青年好友,决定奔赴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去那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罗浪一行人经广州、武汉、西安等地,抵达了延安南边的看花宫。不久后,罗浪进入陕北公学参加培训。

成为音乐工作者 成绩斐然

1938年底,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来到陕北公学招生。此前就已经接触过音乐的罗浪,决定报名试一试。

在考试中,这位少年表演了一首《松花江上》。1935年,身在西安的音乐家张寒晖,在亲眼目睹流亡关内的东北军和东北人民的境况后,写出了这一悲愤中带有抗日决心的作品。歌词中的“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代表了广大东北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于是,罗浪凭借这首《松花江上》,成功考取了鲁艺,成为了音乐系第三届学员。

当时的鲁艺音乐系,有着冼星海、李焕之、吕骥等多名音乐大家。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罗浪学习到了如何作曲和指挥,并成为了冼星海排演名作《黄河大合唱》时的首演队员

在《黄河大合唱》里,罗浪负责打鼓和吹口琴。在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整个乐队只有三把小提琴和少量二胡、三弦、笛子、口琴等,打击乐则只有鼓。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冼星海谱出了这样一首极具气势的雄壮乐曲,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击日寇的呼喊。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举行的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鲁艺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在冼星海的指挥下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纷纷起立鼓掌,毛泽东还连续说了几个“好!”

文章图片3

毛泽东

从此以后,每逢延安举行重大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必不可少的曲目。1939年7月8日,周恩来从重庆返回延安,在欢迎自己的晚会上听到《黄河大合唱》后,进行了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冼星海这种因地制宜、西为中用的音乐理念,令罗浪受到很大的启发。与此同时,这位年轻人也深刻地意识到,用音乐表达爱国心声,竟然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在鲁艺学习期间,罗浪还掌握了许多音乐基础知识和文艺理论。1939年底,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成为一名音乐工作者。

在那里,罗浪将之前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和理念充分运用,立足当地实际条件,开始创作大量抗战主题的新作品。那段日子里,他一边跟随部队在敌后同敌人周旋,一边用音乐开展宣传工作。这些乐曲和音符,一边抚慰战士的身心,一边鼓舞着他们继续战斗。

与此同时,在一分区担任音乐教员的罗浪,还多次指挥了《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曲目的演出。而出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音乐队队长后,他又组织排演了多部话剧、歌剧和活报剧,进行抗日宣传。

文章图片4

罗浪在指挥

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的报道。两天之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命令,将五名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他们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

很快,为了纪念这5位勇士,罗浪为《五壮士之歌》谱曲,创作了《五勇士故事歌》。后来的日子里,他又发表了《当兵谣》、《七月小唱》、《保卫一分区》等作品。这些歌谣小曲通俗易唱,逐渐在根据地的部队和民众中间流传起来。

向上级提建议 开国大典上指挥演奏国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罗浪继续着音乐方面的工作。不久之后,解放战争开打。经过几年的战事,局势日趋明朗,解放军连战连捷,中华大地就要变天了。

1947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遭到重创的国民党第三军,有一支自己的军乐队。于是,在上级的命令下,罗浪开始收编并重组这支队伍。

那时,罗浪骑着一辆缴获的自行车到处奔波,从各个俘虏营里召集分散开来的军乐队成员,还得到了黑管、长笛等20多件乐器。

就这样,有了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一支几十人的新乐队诞生了。与此同时,罗浪开始尝试将一些革命歌曲改编为军乐。

到了1948年初,当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改编后,这支乐队重组为华北军区军乐队,罗浪担任队长和指挥

进入1949年后,筹备成立新中国的事宜,已经被中共中央提上了日程。很快,罗浪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让他组建一支联合军乐队。

文章图片5

罗浪

接到命令后,罗浪立即着手行动起来。他以之前的华北军区军乐队为基础,联合了即将在开国大典上受阅的部队各军和师的军乐队,还将华北文工团接管的原北平颇有名气的警察局军乐队一并叫来,从中进行了认真挑选。最终,一支近200人组成的联合军乐团诞生了。

进入9月后,离开国大典举行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这一天,在一次阅兵训练会上,罗浪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开国大典上,应该演奏什么乐曲呢?

面对这一问题,在场众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说,就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常用的曲子,比如欢迎曲、阅兵进行曲和分列式进行曲等。这些曲子不仅耳熟能详,而且之前国民党也在用,军乐团成员们对此都很熟悉,不会出差错。

还有一位搞音乐的专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大典,不应该用那些德式典礼乐,而应该跟随苏联,它们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

正好当时有一位苏联顾问在现场,一听这话,对方立即大加赞同,还当即表示,只要你们决定用苏联的,他可以马上派人从莫斯科送谱子过来。

眼看老大哥都发话了,很多人立即表示同意。正在此时,罗浪对阅兵指挥部主任杨成武说道:“杨司令员,我提个意见。”

杨成武看着他:“你说吧。”

罗浪接着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我们的革命歌曲改编的进行曲,作为这次阅兵的乐曲?”

原来,当时罗浪麾下的联合军乐团,已经在石家庄开始了训练。在训练中,由罗浪亲自改编的八路军进行曲,便常常被使用。

听了罗浪的话,杨成武作了回应:“这个意见,大家也欢迎。”就这样,现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作为阅兵指挥部主任,众人纷纷看向杨成武,等待他作出决定。然而,杨成武却说自己也不能确定用哪一种好,还是把这三种意见报给中央,由中央决定吧。

文章图片6

杨成武

训练会散会后,杨成武私下里找到罗浪,告诉对方自己其实比较同意他的意见,但在当时也不好直说不同意用苏联的乐曲。

明白首长的想法后,当天晚上,罗浪便将会上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写成报告,在第二天交给了杨成武。

杨成武看完报告后,转给了聂荣臻。聂荣臻不敢擅自做主,又向周恩来进行了请示。可面对如此重大的事项,周恩来也没有直接批,而是呈送到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看完这份报告后,在上面批了九个字:“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

这九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乐曲的选择,要以我们国家的为主。有了毛主席这句话,下面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于是,由罗浪本人提出的这一方案,被确定用于开国大典上。

在那份方案里,罗浪对使用的乐曲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阅兵式演奏《东方红》、《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解放军进行曲》;(2)分列式演奏《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等;(3)群众游行演奏《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民主青年进行曲》、《向胜利挺进》等;(4)烈士纪念碑奠基演奏《哀乐》。

确定了曲目和顺序后,留给联合军乐团训练的时间,只剩三个多星期了。于是,他们便在黄寺这一当年袁世凯训练新兵的地方,天天演奏操练。

可在紧张的训练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参加阅兵式的部队,都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洗礼,习惯了四处冲杀;现在突然让他们根据音乐节奏来齐步或正步走,一时间难以适应。于是,在排练的时候,经常出现军乐队鼓点和部队步伐不同步的情况。

不仅如此,由于军乐队的鼓手按照惯例站在后排,他们发出的鼓声受天安门附近建筑的影响,容易产生不规则的回音,也常常令受阅战士们无所适从。

面对这些困扰,罗浪开动脑筋反复思考。终于,他想出了相应的对策。鼓手被安排到了乐队的最前排,这样距离阅兵队伍更近,战士们听到的鼓声更清晰。而原本乐曲中每小节起始时鼓要敲两下,现在改成了敲一下,并都敲在战士迈左腿的时候。这样一来,鼓点更少了,队伍也更容易走整齐了。

文章图片7

开国大典

经过罗浪的改动,乐队和部队的配合果然大为改观。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着。

就在开国大典即将举行前没几天,又一个小插曲出现了。9月27日这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几天之后的开国大典上,它将被隆重演奏。

然而,直到这一决定作出的两天后,罗浪才接到通知。为了不耽误大事,他连夜挑灯工作,将乐曲的和声部分赶出,并让乐队所有队员连夜抄写分谱。

幸好,由于在此之前,《义勇军进行曲》便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所有军乐队成员对它都非常熟悉。虽然排练时间十分有限,但出来的效果很不错。

9月30日这天下午,在政协会议的闭幕式上,罗浪指挥着军乐队,进行了新中国国歌的首次演奏。

终于,10月1日这天到了。罗浪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于下午两点带领军乐队,在天安门广场指定位置列队完毕。罗浪站在队伍最前方,身后的两名副指挥,各自率领着一个百人方阵。

下午3点时,开国大典正式拉开序幕。伴随着“升国旗”的号令,罗浪挥动起手里的指挥棒,他身后的军乐方阵,随即演奏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慷慨激昂的曲调。此时此刻,整个天安门广场,陷入到一片沸腾中。

文章图片8

开国大典上的罗浪

那一天,军乐队近200名队员,足足站立了5个小时左右,将预定的一系列曲目圆满演奏完成。

后来,罗浪回忆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地说道:“当一个个方队,踏着我们演奏的旋律走过时,那种激动又自豪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那一天,让我终生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