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铜勋‖回忆录:亲历1956年天安门大阅兵

 乡土大河南 2022-10-12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忆录:亲历1956年天安门大阅兵



作者 |梁铜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在新中国历史上 ,1956年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这一年,在三业改造胜利完成的基础上,共和国迈开大步搞经济建设;这一年,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祖国政通人和,充满勃勃生机。

作者1956年作者在沈阳空军军乐队着军装照片

也就是这一年,笔者作为一名军乐队员,参加了建国7周年国庆大典,在天安门前站立7个多小时,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目睹了大阅兵的壮丽场景。

作者与同窗战友郭宣德(左)合影(郭宣德后升任空军歌舞团团长)

66年过去,每逢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当年情景,仍历历在目,总止不住心潮澎拜,那幸福的暖流,刹那间流遍全身。当时,受阅部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一次受阅,一生骄傲”。
因为那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经过岁月的检验,对这句话体会还不够深刻,而今方知此言竟有无尽的穿透力,把革命事业和人心取向连在一起,竟是天经地义的真理。
今天,我把这段经历分享给朋友们,既是本人作为往日的军乐队员,全程目睹毛主席阅兵这一往事的幸福追忆,也是对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
“军乐队万岁”
1950年国庆阅兵队伍过去之后,500人的军乐队走过天安门,伟大领袖毛主席挥动着帽子喊道:“军乐队万岁!”在自己的记忆里,毛主席虽然喊出过“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工人同志们万岁”“农民同志万岁”等口号,但呼喊“军乐队万岁”绝对是惟一的一次。我猜想这种对军乐队的高度尊重与厚望,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随后,毛主席又说“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天安门也这么大,我们军乐队太小了,不如组织一个1000人的军乐团。”毛主席的这一声呼唤,对军乐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在此之后,全国各大军区,各大军、兵种都建立了军乐队。我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被调到沈阳军区空军军乐队的。

沈阳空军军乐队在长春游园合影,后排右一队长王克菲,王克菲前手把栏杆是作者

这支军乐队是个新组建的单位,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多数队员和我一样,没有音乐基础,因而不安心工作。不过这支队伍的领导核心是很过硬的:队长王克菲是个老文工团员,党员,在文工团吹巴松,授衔上尉;指挥苏任迁,年轻人,音乐素质好;教员吴福民是个管乐通,军乐队的十几种乐器,样样都能作示范。他原来是个孤儿,在上海孤儿院长大,学会了管乐的十八般武艺。五十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叫《天涯歌女》,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一个管乐队在指挥的带领下,行走在上海滩的大街上,那个指挥就是我的教员吴福民。
军乐队领导在1956年初,就接到通知:准备参加当年国庆大阅兵。队长王克菲心里清楚,大战胜负,在于军心。于是他决定从思想教育入手,调动全体队员的积极性。具体作法并不复杂,却行之有效,所以至今记得:就是围绕毛主席“军乐队万岁”的口号因势利导,分阶段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军乐队万岁”这句口号的意义是什么;二是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军乐队员;三是如何圆满完成1956年受阅任务。
通过学习,大家的思想很快统一到为完成国庆受阅任务,必须刻苦训练这一主题思想上来。以我自己为例:当初参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驾起飞机,翱翔蓝天”。及等预校结业,被分到军乐队,思想落差太大。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革命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毛主席的“军乐队万岁”这句口号,表达了领袖对军乐队的殷切期待,任务重于泰山。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任务就是命令,一定得完成,一定要很好地完成。
后来的实践证明自己无愧党的教育。正是由于同战友们一起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受到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队前嘉奖”奖励,并被记入个人档案,留下了人生的光辉一笔。
回过头来,再说军乐队的整体情况。思想问题解决之后,同志们训练积极性空前高涨。受阅用曲,包括部队检阅用曲和群众游行用曲,共20多首。各种乐器,乐谱各有不同,既有主旋律,也有伴奏,合在一起,听起来十分美妙,但是具体到每一种乐器,乐谱却枯燥得很。
军乐队员必须对每一个音的快慢长短强弱也必须烂熟于心,记谱本就不轻松,技巧练习,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一想到我们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要通过电波传遍全世界,军乐队也从一个方面,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参加受阅,是我们的责任,是党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大家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所以练习都十分刻苦。吴教员为了不让一个人滥竽充数,每支曲子每个人逐个过关,劳动量之大可以想见。指挥苏任迁,能在合乐时听出某个队员在某个乐句中某个音吹错了,合乐结束,及时指出来,加以纠正。
8月底以前,受阅的20多支曲子,都是这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抠出来的。
在集训的日子里
有句俗语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套用在受阅任务上实不为过。要完成这样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艺,而且要有强壮的体力。军乐队员的付出,更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受阅的当天,军乐队7点到位,下午3点离场,需要不吃不喝不屙不尿,立正站立7个多小时,没有特殊的训练,一般人一个小时也坚持不下来。
为了圆满完成受阅任务,8月底,全体受阅人员到天坛公园参加集训。外地的军乐队的营地在圜丘西边的树林里,一个帐篷住10个人,一律军事化管理,作息时间听军号指挥。
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饭,7点集合。有时是各单位分别练习,有时是集中排练。不管是分别练习,或是集中排练,一律是立正姿势,一站到底。从7点集中,到12点,中间屁股不能沾地,不能离场。
集中训练是在天坛南边的大练兵场进行的。练兵场有多大,我说不准。千人的军乐团,每人间隔一米,只占练兵场的一个角落。其余地方,是阅兵方队在练习通过天门的步伐。站在这头看那头,一个人没有一个蚂蚱大。二十几个方队在那里练习,并不显得拥挤。
集训是十分艰苦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因为团长罗浪一直跟大家一起训练。
罗浪何许人,一般人对他也许不太了解,但是,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和无数的外国人都听到过他的作品。他是新中国仪式音乐的创始人。是他把民歌《东方红》改编成了军乐,广播电视每天播放;中国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逝世时所奏的《哀乐》,至今60多年来在殡葬仪式一直沿用,也是出自他的手笔;《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歌曲变成军乐,也是他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
他对革命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是新中国军乐的奠基人。1947年,罗浪奉命组建了华北军区军乐队;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罗浪又在华北军乐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军乐团。1949年开国大典上,29岁的罗浪,指挥了全国第一次《国歌》的演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他的军衔没有当代某些明星高,挣钱没有他们多,名声没有他们大,然而论对人民对国家的贡献,哪一个明星能够同他相比呢?所有明星,都难以望其项背。
有这样的团长作表率,还有谁会有怨言?还有谁不踏实训练呢?
北京的秋天,气候也是多变的,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骤雨来临,时而又寒风突袭。但是,不管天气如何变化,训练场上的官兵,一如既往,丝毫不为所动。一个多月以后,一支兵强马壮的训练有素的千人军乐团,在罗浪团长的带领下,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等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
气势恢弘大阅兵
国庆节那天,5点半,嘹亮的起床号响起来,大家迅速穿好衣服。洗漱已毕,6点左右听哨声到饭场就餐,才发现老天竟下起蒙蒙细雨。
6点半,汽车把我们拉到天安门广场东边的一个大院子里,休息,如厕,互相检查军容风纪,做好入场的一切准备。7点,列队入场。广场上坐满了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横成排,竖成行,一丝不乱。

军乐团面向天安门,与金水桥隔个大街。军乐团最前边是总指挥台,罗浪总指挥就站在那个台子上指挥。总指挥后边设四个分指挥,每个分指挥,指挥一个分队。乐器排列是大鼓、小鼓、横笛、竖笛、号类从高音到低音往后排。我吹低音号,倒数第二排,身后是倍低音号,又叫大贝司。人与人之间横竖大约一米距离。
20多支曲子,怎么知道要吹奏哪一支曲子呢?办法是有的:总指挥比手势。每支曲子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每个人对曲子的编号也必须烂熟于心。10号以内,就看总指挥出几个指头,比如5号曲子就出5个指头,7号曲子出两只手,一只手出5个指头,另一只手,再出两个指头,5加2等于7.;10号以后,先出一个拳头,表示是10,然后再出指头,表示个位数字;20号以后,是两个拳头,再用指头表示个位数字。
为了让队员有适当的休息时间,除了《东方红》《国歌》和首长检阅用曲集体演奏外,分列式和群众游行,就由各分队轮流演奏。
8点,广播里传出一个激昂的声音:“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这时,观礼台上,广场上,东西长安街上,欢声雷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伏彼起。军乐队奏响1号曲《东方红》。一时间,乐曲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天安门广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10点,广播里响起“国庆典礼现在开始,鸣炮奏乐”的声音。军乐队开始奏《国歌》,旗手开始升旗,炮手开始鸣炮28响,一切都用4分零5秒时间完成,因为国歌在这个时间奏完。鸣炮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战28年,才建立新中国。
阅兵式开始,国防部长彭德怀在阅兵总指挥杨成武的陪同下检阅部队。军乐队奏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广播里传出“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声音。
检阅过后,在唰唰唰的雨声中,惊天动地的分列式开始了。20几个方队走过天安门的场面,读者在电视里看到过,人人耳熟能详,这里不作赘述。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军乐队为每个不同的方队,配有不同的乐曲,如海军方队配的是《人民海军向前进》,空军方队配的是《飞行员之歌》,等等。

右边照片是作者与队友合影,前排自左至右郭宣德作者程锡生,后排自左至右刘晓峰小王(程锡生爱人)李勤;右边照片是作者1953年初参军在空军二预校照片。

大阅兵的高潮,是在最后的60多辆坦克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同时,100多架飞机,低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整个空间一片隆隆作响,大地似乎在不住地抖动,军乐团所吹奏的《战车进行曲》,在这隆隆的轰鸣中显得微乎其微。广场上的群众,不住地欢呼,人们在为祖国的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感到鼓舞,手舞足蹈,表达各自激动的心情,以致在坦克和飞机过后,还久久不能自已。
大阅兵到此结束,接下来是30万群众游行。直到游行队伍结束,军乐队列队走向天安门,毛主席还挥动帽子向大家致意。
下午3点,典礼完满结束,军乐队才回到驻地。

作者简介

梁铜勋,社旗一高退休教师,1935年11月生于泌阳县朱集街。一生经历坎坷却不向命运低头。业余爱好写作,时有短文见诸报刊。直到耄耋,笔耕不辍。内容多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笔朴实,不事雕琢。用百姓口语,讲百姓故事,是他文章的特色。曾用笔名童迅(与名字谐音)在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多篇,著有中篇小说《追梦人》及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剧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