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了凡四训》导读(连载012)

 一盅情怀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核心经句: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讲解摘要:以上内容是《了凡四训》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讲到繁衍子孙后代与德行修养之间的关系。在《易经·坤卦·文言》中,孔老夫子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是这个意思。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如果一个人有“百世之德”,他(她)一生的言语行为、学问修养、德行贡献可以恩泽百世,那么一定会有百世的子孙来彰显他伟大的德行。——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便是这样的典范。他将中国历代圣君明王的教诲集之大成,编纂成为儒门的思想体系,流传后世,令中华民族代代受益无穷。

圣人的情怀就是为后世子孙着想。孔老夫子在世时,其所思所想都是如何把祖先那些珍贵的、有价值的生命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圣人以心怀家国天下、后世子孙的博大情怀做了如此伟大的一项工作,从而影响到无穷无尽的后世子孙,让我们直到今天还能学习到他伟大的思想,因此他得到了“百世子孙保之”的报答。孔门后代子孙众多,繁衍至今已经到了八十多代,据说自称是孔老夫子子孙的人就有五百万之众!中华民族讲究多子多福,在这方面,孔圣人堪称楷模。——所以真正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方法不是追名逐利、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而是积“百世之德”。有“百世之德”者至少有百世的情怀。孔孟老庄、历代圣哲、佛门释尊、东西方圣人,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教诲和文化传承不仅在当时对本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及其它民族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祖上有德,子孙报之”,祖上的德越大,子孙便越多。原来子孙是这么来的!这和我们常人的思想不同,这是“天之道”。

其实,仔细去看,我们每个人的姓氏都不平凡,每个人都有着伟大的先祖,我们的直系祖先不是圣君明王就是忠臣良相,甚至再往上追溯,我们都是炎黄二帝的子孙。这说明:只有圣人的后代才能传世;每一家的祖先都是在思想教育、德行才艺方面赫赫有名的;都是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哲学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圣人的子孙后代,我们来到人间都是为彰显祖上荣光的,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要对得起祖先的盛德嘉行,不能做让祖先颜面无光的事。

我们为人父母,同时作为后世子孙的祖先,为了让后辈的支脉兴旺发达,生生不息,最应该做的,是以圣人的情怀和心量、真正为天下后代的子孙着想。接着,云谷禅师又讲了一段极其重要的话:“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在《了凡四训》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发愿、改过、行善”的思想,了凡先生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通过云谷禅师的指点及深刻反省,了凡先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过错,于是下定决心,“尽情改刷”。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涉及到改变命运的秘法,这就是:改过这件事要全心全意,尽自己一切智力、体力和能力去做,马上改、真改!

人生中总有很多障难,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不发科第、没有子嗣都是命运中最大的障难,然而遭遇这样人生际遇的原因一定在自己身上。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一定要在改正自己的缺点、过恶方面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造命运,进而实现人生理想;除此之外,还有“四务”——“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这是行善积德的方法。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写照。在这方面,儒家给出了具体化标准,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检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缺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就是十二德,让我们从每一个字入手,一个字一个字地修、一个“德”一个“德”地悟,克己修身,断恶修善,改造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