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莎行草过春溪

 五次方物语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少游的词以“卖惨”闻名,这一首或者阙《踏莎行》是特别的惨,正如王国维对他的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则变而凄厉矣。他到底有多惨,却不是我关心的内容。那“莎”比他还惨,千百年来,如过江之鲫的文人喜上眉梢地、或愁肠百结地踏来踏去......这种世代被践踏的命运,不是更惨么?

但诚如范爷所说,“万箭穿心,习惯就好”,踏则踏矣,反正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是在“踏”之前,不妨来了解一下这个“莎”到底是个啥玩意......呃,你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美女(图来自于网络)。


莎字有两样读法:一读作“沙”。多用于人名,比如唱《星月神话》的金莎(如上图),或用于其它名字,如莎当妮。二读作“梭”。踏莎行之“莎”即为此音,作“莎草”解。因含有莎草奥酮等成分,多数莎草具特殊香味,如此香草美人,倒也相配的紧。

“哲理的山路十八弯”,絮叨至此,方显主题——本篇就是要罗列一下身边常见的莎草科植物,供各位特别无聊时批评地看。很惭愧,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一共十几种而已……

先说香附子,最著名的莎草属植物,看名字就不一般。像什么《封神演义》中的广成子、云中子以及赤松子,那都是十二门徒、大罗金仙级别的人物。而且,追根溯源的话,香附子才是“莎”字之本源以及莎草之本尊,《尔雅翼》中如是说:“莎,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大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谓之香附子。

其学名为Cyperus rotundus L.,有地下块茎,多年生草本。本种是世界广布种,我国各地亦皆有之,多生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或水边潮湿地,而且“其稈稍细弱”,恐怕多数被“踏”的就是它。

图为香附子的叶(时近傍晚,故而拍摄效果不佳),“丛生于茎基部”,即全都是基生叶。大多数莎草族植物都是这样的“禾草状”,叶子的模样也如出一辙,因此,以下展示的多数是植物的花序或果序。须知花序果序才是植物鉴别的重要特征,营养器官如茎、叶的形状并不特别重要。

传闻本种位居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首(也不知道权威出处是哪儿),按说农民都应该“深恶而痛绝之”,但因其地下块茎可做药用,也有不少人视若珍宝,(在我国)还有少量的专门种植。

上图摘自“湛江新闻网”,是为湛江农民正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处理香附子:把用拖拉机扒拉出来的植株晒干,然后放到装有铁丝筛网的铁架子上喷煤气烧燎,把苗毛燎烧干净,再继续晾晒,始得成品。至于能治什么病,请询问电线杆子上的老司机,不对,老中医。

异型莎草,学名Cyperus difformis L.,莎草属一年生草本。其“头状花序球形,具极多数小穗”,这个特征看起来很明显。网上有些资料写成“异性莎草”,错了,人家是“异型”,不是“异形”,更不是“异性”。

就它的这种色泽以及这种形状来看,好像是有那么点诡异。但它的“型”到底“异”在何处,我也不是不大了然,这得问命名者。同样的,它也是广布种,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稻田中或水边潮湿处,都有其踪迹。不过,以我个人的感觉,不太常见。

白鳞莎草,学名Cyperus nipponicus Franch. & Sav.,莎草属一年生草本。顾名思义,其鳞片就像谎言一样“苍白“,白绿白绿的。这个不一定生于水边了,《中国植物志》说“生长在空旷的地方”,这句很令人费解......一个杂草而已,难道还挑挑拣拣?不空旷就死给你看?

碎米莎草,学名Cyperus iria L.,莎草属一年生草本。分布极广,为田间常见杂草。这张照片我只对准了一个“辐射枝”来拍,其实它是“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一般有4-9个类似的“辐射枝”,每个辐射枝还具5-10个穗状花序,或有时更多些,可以说是相当繁复。很多莎草科植物都是这种花序。

具芒碎米莎草,学名Cyperus microiria Steud.,莎草属一年生草本。本种与碎米莎草极类似,可谓之“姊妹草”,区别之一就是“具芒”:本种小穗上的鳞片“中脉延伸出顶端呈短尖”,而碎米莎草的短尖“不突出于鳞片的顶端”。另外,个人感觉碎米莎草的花序看上去不如本种更有精气神儿,常呈低头耷拉脑状----没有“芒”,也没有锋芒。

扁穗莎草,学名Cyperus compressus L.,莎草属植物。顾名思义,其小穗很扁,但再扁也还是莎草属,并不是扁莎属,下面这个才是扁莎。

球穗莎草,学名Pycreus globosus Rchb.,扁莎属植物。其特点是“小穗密聚于辐射枝上端呈球形”,且“极压扁”,虽然我真没看出来“呈球形”来,但根据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刘冰所上传的本种图片比对,应该是没“鉴定”错。生境就不用多说了,一看就是河边拍的。

红鳞扁,学名Pycreus sanguinolentus (Vahl) Nees,也是扁莎属植物。因其小鳞片部分带有暗血红色或暗褐红色,故名。看上去它的小穗比球穗莎草要圆润温和一些,没那么锋芒毕露。

这个是莎草属唯一的观赏植物(我个人了解的),风车草,学名Cyperus alternifolius L.。此物原产黑非洲,我国南北均有栽培。看点不在花而在“苞片”上,“苞片20枚,长几相等,较花序长约2倍,宽2-11毫米,向四周展开,平展”,形成伞状结构,十分美观,给人以夏日清凉的感觉。像这样的莎草,何忍踏之。

没有水,盆栽也能凑合,只是少了点风情。另,据《中国植物志》,莎草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大多数具有三稜形的稈”,而风车草的稈近圆柱状,算是莎草科少有的另类

注意这个“稈”字,仅用于指莎草科的“茎”(多数三稜形,实心),而禾本科草本的茎称“秆”(圆形,中空),竹类的茎则为“竿”。以前我认为稈秆无实质差别,不如干脆废稈留秆,现在看来是不懂装懂,惭愧。

还有一种水生莎草科植物也是圆柱形的“”,水葱。水葱当然不是葱,而是藨草属多年生草本,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水葱的稈比较高大,可达1-2米,最高的可与姚明比肩。

水葱的花序如上图,并没什么好看,关键是“”。本种在园林中运用较广泛,其“”丛亭亭玉立,色泽淡雅,可用来美化单调的池塘岸边,还能有效防止水质恶化,保护环境,真正是一石三鸟。可惜上上图那一丛管理不善,稍嫌杂乱,且有禾本科奸细混于其中,未能尽显其美。

北方常见的莎草科植物还有不少,但多数名不见经传,业外人士也很难一一辨识。比如下图中这种,学名Carex duriuscula C. A. Mey.,薹草属多年生草本,正名“寸草”。这不是修辞手法,人家真的叫“寸草”。像这种既无容貌,亦无“异禀”的低矮草本,确实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我是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孩子时百无聊赖才发现的。

内谁,以后再看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应该能想到原来“寸草”就是这么个玩意儿。顺便一提,有些植物的中文名挺有意思,“寸草”这词儿还算古雅,在《中国植物志》中甚至还有一种正名为“小草”的植物......

然而薹草属也不能一概小觑,其中也有金碧辉煌的观赏植物,举一个栗子:上图为金叶薹草,学名Carex tristachya 'Evergold’,为三穗薹草(Carex tristachya Thunb.)的园艺品种,摄于青岛世园会。其叶细条形,两边绿色,中有黄色纵纹,大片种植的话,装饰效果十分煊赫。

最后一个,浆果薹草!为毛还激动地用感叹号呢?因为前面都是就地取材,这个却是我千里迢迢灰到武夷山拍到的。甫一进山,老远就瞅见山坡上有这么一串“红果果”的诱惑,然坡陡苔滑,为了拍它我险些摔下来......

学名Carex baccans Nees,俗名“红稗子”,其特别之处就在于一改薹草属果序的黯淡无光,以鲜亮红妆昭告天下:我已经熟了!用行话就是这么表述:“果囊倒卵状球形或近球形......成熟时鲜红色或紫红色,有光泽”,我认为,本种也有称为观赏草的潜质。

除了以上这些,曾经“亲自”拍过的还有青绿薹草、尖嘴薹草和两歧飘拂草、烟台飘拂草等种类,以及之前推文曾提及过的头状穗莎草和扁稈藨草,本篇一概略去,不然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好吧已经是了,赶紧扯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