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瞧不上眼的“大头腥”,其实和格陵兰鳕鱼是一回事

 五次方物语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分,生物分类有时也会呈现“分分合合”的状态。这并不是分类学者吃多了杂交水稻撑的,而是新的分类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生物的演化关系。本篇要说的是鳕鱼家族的事儿,因为有变动。

不啰嗦太多,只涉及到鳕科鳕属的种类。只有这个属的鱼才是根正苗红的鳕鱼,像什么银鳕鱼之流,贵则贵矣,反倒是“假鳕鱼”。过去的鳕属有三个物种,分别是:太平洋鳕、大西洋鳕和格陵兰鳕,这兄弟仨都算真鳕鱼。

图一

图二:“大头腥”,即太平洋鳕

第一种,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超市中标注为“阿拉斯加真鳕鱼”即本种也,如图一左侧。在青岛的水产品市场上,有一种被叫做“大头腥”的鱼,身材臃肿,体内含水量高,味道清淡,价格低廉,其实它也是正宗的太平洋鳕,只因产自本地海域而被轻贱了。你看图二这环境,和图一简直就是霄壤之别。

图三:大西洋鳕

图四:大西洋鳕

第二种,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国际公认的鳕鱼本尊,超市中的“挪威北极鳕鱼”就是它,如图一右侧。西夷特别喜欢吃鳕鱼,为这条鱼不惜翻脸无情乃至于兵戎相见,1958年至1976年冰岛与英国之间爆发了三次渔业冲突,这几场战争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史称“鳕鱼战争”。图个啥呢?并没多好吃,和太平洋鳕一样清淡。

图五:格陵兰鳕

第三种,格陵兰鳕/Gadus ogac,通常也会冠以“北极”字样,标榜产地纯绿色无污染,并以此为噱头招揽顾客。

从传统分类的角度来看,真鳕鱼就这三种,其余的都算僭伪。但现在的鳕属由三个物种变成了四个,简单说就是“减一加二”。格陵兰鳕/Gadus ogac的独立物种地位已被废黜,和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合二为一了,这就是说,产自青岛人家门口的“大头腥”和来自北极的格陵兰鳕本质上是一回事。

那么,“加二”又是咋回事呢?是原属于狭鳕属的挪威狭鳕黄线狭鳕/Gaduschalcogramma被划分到鳕属了,因为根据新的研究,它俩和鳕属的亲缘关系更近。挪威狭鳕较少见到,略去不提,黄线狭鳕可是大大的有名,也很常见。

图六:黄线狭鳕

图七:去头的黄线狭鳕

黄线狭鳕/Gadus chalcogramma,即朝鲜族人民或东北人民爱吃的“明太鱼”,在超市中有时会被叫做“阿拉斯加狭鳕”,更多的是以“无头鱼尸”的面目出现,以至于有人谣传此鱼的头部有毒或寄生虫太多......其实是因为黄线狭鳕的捕获量很大,为方便起见,在船上的流水线作业中就被它们统统斩首了,反正鱼头也没啥可吃的(或另有它用)。

图八:蟹足棒

黄线狭鳕还被用来加工各种食品,如“蟹足棒”。此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观和味道均模仿“雪蟹”(灰眼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或 “高脚蟹”(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的蟹腿肉,其中真正的肉质成分通常来自白色的海鱼肉,使用最多的就是黄线狭鳕。当然,你烫火锅用的“蟹肉棒”里面有多少鱼肉就很难说了。

鳕鱼的口味都偏清淡,风味不浓,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前有青岛胶南籍的战士曾说海边农民都用鳕鱼来做肥料(应是太平洋鳕),可见确实不受欢迎。但是,鳕鱼鱼糜对于婴幼儿来说是不错的辅食食材,“银鳕鱼”反而不行,因含甲基汞较高。这一点要注意,切不可被无良商家忽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