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苏东坡(九)令人喷饭的筼筜谷

 尼克fwdql6dzvd 2022-07-02 发布于河南

戏说苏东坡(九)“令人喷饭”的筼筜谷

“令人喷饭”这是个成语,出自苏东坡的一篇题记《文与可画筼(yun)筜(dang)谷偃竹记》。

fc9db60

文同(公元1018----公元1079年),字与可,这哥们觉得吧,人生在世,无非被别人笑笑,然后再笑笑别人,所以呢,给自己起了个名叫笑笑居士,也叫笑笑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

这哥们最绝的就是画竹子,成语“胸有成竹”,说的就是他。

他比苏东坡大十几岁,是亲戚关系。是啥亲戚呢?据说文与可他母亲,是苏东坡的姑姑,文与可的儿子,娶了苏东坡弟弟苏辙的女儿。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文与可任洋州(现今陕西汉中洋县)知州,筼筜谷在洋州西北,谷中多竹。

“筼筜”是一种竹子的名字,这种竹子能长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竹节比较长,每节都得有一米多吧。

汉代杨孚在他的《异物志》是这么描述“筼筜的”:“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文与可那么喜欢竹子,正好他做官的地方有这么高大的竹子,那他岂能放过?于是在这里修筑亭阁以便自己好好欣赏观察竹子。

前面咱们说了,文与可和苏东坡是亲戚,还不仅仅是亲戚,两个人在诗词书画上都是很有造诣的,共同的爱好才是两人走得很近的根本原因。

曾有人说过,真正的关系近,不是靠血缘,而是因为三观一致。老尼克觉得这话放在文与可和苏东坡身上,也很合适。

扯远了,咱们接着聊。

文与可看着这筼筜竹那个喜欢啊,文化人嘛,喜欢着喜欢着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了首诗《筼筜谷》。咱们一起来看看:

《筼筜谷》

这首诗意思是说,这筼筜谷里的竹子抬头看就像大伞,直着看就像一根根的长枪,这里面肯定是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不过却难以找到它们的藏身之所。

葛陂湖,在现今河南新蔡县北,据说后汉时期,汝南人费长房学道归来,尊师命投竹杖于湖中,竹杖化做飞龙守护四方,从此当地水物灵异,百怪不生。

文与可写完觉得很不错,就把这首诗发给苏东坡看,后又画了一幅《筼筜谷偃竹》送给苏东坡。那意思很明白,喜欢的话点赞加关注呗!而这时候的苏东坡,正是倍受打击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时期。

苏东坡是谁啊?心里透亮,但是吧,以他当时的心境,觉得这诗,写的就差点意思了,于是就回了一首诗:

筼筜谷 苏东坡

这首诗第一句苏东坡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汉中一带竹子价格“贱如蓬”,什么似华盖如长枪,便宜,卖不上价钱,农民生活改善不了,有啥用?

第二句说还不如竹笋来得实惠,能吃能卖钱,“箨(tuo)龙”就是竹笋的别称。也有人说,这句话苏东坡暗喻贤良之士遭受摧残。

最后两句诗,“想必你这个嘴馋还没钱的太守,把那千亩的竹笋都吃光了吧!”既有戏虐的成分,又有赞美之意,还暗含一点点的羡慕。

bamboo-forest-369099_1280

三年之后的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二十,文与可死于陈州,四月,苏东坡被贬湖州,七月初七,苏东坡在湖州晾晒书画时,其中就有文与可的《筼筜谷偃竹》这幅画。

苏东坡看着这幅画,历历往事浮现,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讲述了苏东坡和文与可交往中有趣的故事。

后人评价此文为:“这篇散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其中提到这首“筼筜谷”诗时文中是这么说的:

80

文中说文与可看到苏东坡这首《筼筜谷》诗时,正好是文与可和他的妻子在谷中就着竹笋吃饭呢,笑得嘴里的饭喷了一桌子,成语“令人喷饭”就是打这里来的。

这篇文章创造发明了四个成语,除了“令人喷饭”还有“成竹在胸”、“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咱们来看看这一段:

81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还用到了几个成语:“贻人口实”、“辩才无碍”、“庖丁解牛”、“轮扁斫(zhuo)轮”。

苏东坡以他惊人的才气,创造发明了很多成语,有不少还是我们普罗大众都耳熟能详的,比如“河东狮吼”、“明日黄花”、“水落石出”、“淡妆浓抹”、“江山如画”、“人生如梦”等等。

苏东坡在湖州晾晒书画,追思和文与可的交情之时,还有一帮子人,也在关心着苏东坡的诗书,苏东坡不知道的是,二十天之后,他就将被捕,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好啦!《戏说苏东坡(九)------“令人喷饭”的筼筜谷》就聊到这里,以后老尼克还会继续和各位看官戏说苏东坡的其他故事。

全文完。

写作不易,还望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是我老尼克继续创作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