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和洋行在上海(一)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德和洋行是最早以经营房地产为主体的商行,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史密斯(Edwin Maurice Smith)创设的英商德和洋行,它的英文名称是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可直译为上海房地产代理行。

德和洋行何时成立已无查考,据袁祖志、葛元煦著《沪游杂记》第4卷载:1876年在圆明园路有德和洋行,1887年《重修沪游杂记》又有德和洋行在泗泾路的记载。德和洋行自报:早期的英文行名为“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1913年,雷士德、强生、马立师3人合伙,始改英文行名为“Leste, Johson & Morriss”,而中文名称则前后均为英商德和洋行。又据德和洋行档案“亨利·雷士德个人历史”,雷士德于1867年至沪,初在工部局服务三年,合同期满,加入史密斯的“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史密斯死后,公司由雷士德接管,公司的地点是河南路江西路之间的一条小路——泗泾路1号。《申报》1879年7月,1883年12月均有德和洋行召租广告和拍卖欠租户财产的启事。根据以上资料推断,德和洋行当成立于1870年)。

文章图片1

泗泾路1号

1840年2月26日,雷士德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Southampton),兄弟四人中,他年纪最小,却也最是好学。在伦敦读建筑学期间,初出茅庐的雷氏德就已经开始同当地的著名建筑师交游往来。毕业返乡后,本应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谁知三个哥哥都在此时患上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病,并相继去世。一时间,雷氏德被无限的沉痛和恐惧所裹挟。心理医生指点他:离开家乡、离开英国,悲恸的记忆或许也能离得远一点。

就这样,雷氏德在“淘金热”的号召之下,离开了伤心故地,与27岁的好友亨利马立斯共乘货轮前往上海。彼时的上海,太平天国运动正处于东进阶段,势如破竹。为避战乱,许多江南富绅携款遁迹上海,他们需要将手上的资金流动起来——房地产就是最好的投资选择之一。而雷氏德这等建筑人才,作为房地产开发行业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自然是大有用武之处。初来乍到,雷氏德首先与当地工部局签订合同,服务期满后,又与好友马立斯、约翰逊(George A.Johnson )合资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德和洋行”,洋行的英译便是三人的名字(Lester Johnson and Morriss),由此纪念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很快,德和洋行就发展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文章图片2

德和洋行房租票

文章图片3

亨利·雷士德

文章图片4

亨利·雷士德

亨利·雷士德德和洋行是当年上海实力最强的设计事务所之一,承接的大项目有1917年建成的先施公司大楼、1921年建成的日清汽船公司大楼(今中山东一路5号)、1922年建成的普益大楼(今四川北路110号)和《字林西报》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7号友邦大楼)、1926年建成台湾银行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6号)等。1932年建成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大厦,这些建筑大多数都被列为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文章图片5

1917年建成的先施公司大楼

文章图片6

1921年建成的日清汽船公司大楼(今中山东一路5号)

文章图片7

德和洋行作品:四川中路110号,普益大楼,1922年

文章图片8

1922年建成的《字林西报》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7号)

文章图片9

1926年建成台湾银行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6号)

文章图片10

德和洋行作品:九江路36号,三菱银行,1936年

文章图片11

德和洋行作品:南京东路99号,迦陵大楼,1937年

《北华捷报》曾经写到,大约一百年前的上海,有一个叫作雷士德的英国老先生,每天都在外滩滨江漫步。在上海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在外滩偶遇散步的雷士德,听他讲述过去的变迁,了解这座城市的地价在过去60年间暴涨了多少。为什么雷士德每天都在外滩滨江漫步?原来雷士德终身未娶妻,私生活严肃不苟,且自奉节俭。他虽拥有很多很好的房地产,但自己却在外滩规矩会堂和上海总会居住了多年,被认为是总会“最早、最奇怪的会员”。

文章图片12

1910年第二代上海总会(外滩2号)

文章图片13

1907—1910年,共济会会堂(规矩会堂)翻造了第二代规矩会堂。

雷士德衣着也不讲究,出门多雇黄包车代步,不置备私家车。由于他经常乘黄包车,还将5万两银子捐给“上海车夫福音会”,因此也有人把他称为“来自英伦的大慈善家”。

文章图片14

雷氏徳捐助的上海人力车夫福音会(嘉兴路菜场)原貌

1926年5月逝世后,据有关方面对他的遗产进行了估值,总数达1434万两银子,至1932年由于地价不断上涨,升值达2000万两银子,可以说是十足的千万富翁。雷士德去世时除了一名在军中服役的侄子没有亲属,他留下一份惊人的遗嘱,除了少量遗产赠予个人,将几乎所有遗产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

在那份写满“善”与“爱”的遗嘱中,他还写下一段话:“在将近60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家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自从很久以前我选择中国作为定居地以来,这里就是我的家了。”根据雷士德的遗嘱,他的遗产作为雷士德基金,除了建造了北京西路医药研究院大厦外,还修建了坐落于虹口的雷士德工学院(今东长治路505号海员医院)和坐落于黄浦区山东路的仁济医院。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也得到捐助,如上海聋哑学校、虹口华德路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穷苦小姊妹会、虹口黄包车夫会、南市穷苦精神病院等。遗嘱还设立5万两银子的雷士德奖学金,面向在上海就学的所有国籍、无论宗教信仰的14岁以下的男女学生。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雷士德十分关心城市弱势群体,同时重视医学和教育事业,富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文章图片15

雷士德医药研究院是根据英国富商、慈善家雷士德先生(Henry Lester)遗愿而建造的,位于今日北京西路1320号

文章图片16

雷氏徳医学院,今为北京西路医药工业研究院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1932年建成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大厦

文章图片19

1935年5月,雷士德医学院全体成员合影

雷氏德工学院是上海百年影响力巨大、寿命却最短的名校。它生不逢时,只存在于1934-1944年,因受到日军干涉而被迫关闭。幸运的是,这栋建筑本身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使后人得以饱览其个性独具的审美风格。雷氏德工学院平面呈现Y形,两翼呈阶梯状下沉和延伸,活似一架迎风展翅的战斗机,“飞行”的方向朝正东北方。据说,这是为了对上海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予以纪念。当年,日军对上海华人区一通狂轰滥炸,航空事业薄弱的国人不忘前耻,掀起了一股“航空救国”之浪潮。雷氏德工学院的建筑设计,应当也包含了对中华民族正义反击的绝对支持。在建筑内部,所有的装饰品均选用天平、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器械和机械图案,彰显了尊崇科学的精神与严谨踏实的校风。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雷士德工学院

文章图片22

1932年建成的仁济医院西院老住院楼是目前沪上依旧作为医疗用房在使用的唯一一栋历史建筑。

文章图片23

雷士德基金会遵照遗嘱捐赠给仁济医院100万两银元和四处房产,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中国医院”。

1926年5月14日清晨,亨利·雷士德在上海共济医院(General Hospital,今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7岁。当天,上海总会下半旗以示哀悼。两天后,雷氏德被安葬在了静安寺路的“外国坟山”。

文章图片24

雷士德肖像画

文章图片25

静安西人公墓

文章图片26

静安寺路的“外国坟山”

如今,雷士德设立于1926年的“亨利·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运作,赴英深造的中国学者如果研究用于造福中国人民,就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基金会的网站是英文的,但首页写着中文“上海”两个字,并附有一段声明。“亨利·雷士德信托由曾在上海度过大半人生岁月的亨利·雷士德命名,他于1926年去世。他在上海赚到了财富,所以在他身后,将他的财富用于造福上海人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这项善举持续到了今日,用于教育奖学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