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的一大幕后功臣王会悟的传奇人生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李达 与 王会悟 ,他们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代理论巨匠,更兼意气风发。一个秀慧沉稳,被誉为守护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功绩卓然却从容淡定。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传奇人生,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又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章图片1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乌镇。父亲是晚清秀才,在镇上办私塾,思想开明,母亲贤惠能干。美好的生活在她13岁那年,随着父亲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16岁的哥哥辍学肩负起养活全家的重任。10岁的大妹做了童养媳,8岁的小妹被送到了舅父家寄养。为了生活13岁的王会悟接过了父亲的教鞭,成为了一名“小先生”。因为进步开明,她的学生很快增至百人左右,乡亲们啧啧称赞:小王先生办的学堂不比老王先生差。

1918年,王会悟考入湖州湖郡女塾,读英语,在学校里,她接触了《新青年》等很多进步书刊,“五四运动”后,王会悟来上海,经表外甥茅盾(沈雁冰)介绍,给辛亥革命元老徐宗汉当秘书。工作中她结识了李达。那时李达正忙着出版《共产党》月刊,王会悟帮忙校对。而立之年的李达学识渊博,风度翩翩,让王会悟钦佩不已;王会悟的柔美坚韧,端庄大方也让李达眼前一亮两人由相知到相爱,1920年下半年,由陈独秀夫人高君曼在家里操办,李、王二人结成了革命伉俪,他们以革命为媒因革命结缘。那时的王会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因为李达她会成为守护“中共一大”的功臣。

文章图片2

1921年6月,陈独秀委托李达负责“中共一大”的具体筹备工作。

当时的上海到处是巡捕房的军警和暗探,会议代表的住宿问题、会址问题,安全问题,都摆到了李达的面前,李达想到了胆大心细的妻子王会悟。

为解决参会代表的住宿问题,王会悟找到博文女校的校长黄绍兰,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租下了学校的二楼,作为代表们的驻地,又买来芦席铺上,当作床铺。王会悟经过周密的考量,将会议地点选在了距离学校不远的一大代表李汉俊哥哥李书城家里——法租界望志路106号。7月30日晚,党的一大六次会议正在进行时,突然一名身着灰布长衫的陌生人闯进了会场,他借口寻找社联王主席张目四探,当询问他时,他却答称走错了地方。他的出现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却一无所获,原来之前的这位走错地方的人正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名暗探。

文章图片3

会议被迫中断,到哪里去开会,难住了各位代表,大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这时,王会悟说:我有一个主意,离我家乡不远的嘉兴有个南湖,不像杭州那样惹人注目,且风景秀丽,我们可以租一只游船,扮作逛西湖途经嘉兴的游客。李达第一个赞同说:密探一般不会去那里,在那儿开会比较安全。各位代表也纷纷点头,新会址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王会悟协助会议代表分批坐火车赶到到嘉兴。在南湖边王会悟租了一条中号的游船,又订了一桌酒菜。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王会悟领着与会的全体代表,来到了嘉兴南湖公园,登上游船驶入湖中。

文章图片4

中午11点左右,南湖会议正式开始。王会悟忽然走进船舱,将一副麻将牌“哗啦啦”倾倒在八仙桌上。代表们立时明白她的意思,笑了起来。为了确保会议安全,王会悟扮成了一个俏丽的歌女,坐在船头。有船划近,她就用纸折扇敲船板,提醒代表警惕。这时,船舱里就会立即传出“噼啪”作响的搓麻将声,以掩人耳目。这一天是阴天,游人不多,整个湖面上只有四五只游船,会开到一半,下起了濛濛细雨。这烟雨江南,像极了她多年前离开的家乡乌镇。只是此时的心境早已不同,她已经靠自己走出一条全新的路来,尽管这条路充满艰险,但却通向坦途。会议开了7个多小时完成了全部议程。隔着窄窄的船板,她听到代表们低声齐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解放万岁!”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王会悟因此成为了见证“党的一大”的唯一的一位女性,更是守护“党的一大”的幕后功臣,如果没有她机智缜密的工作,我党的历史都可能会被改写,毛主席曾称赞他们夫妻:你们是真正的人。

“党的一大”后,李达成为党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专家,王会悟创办了我党最早的妇女刊物《妇女声》,以及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在党内,她没有任何职务,可她所有的工作都和党分不开。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这次的地点是在李达家里,王会悟抱着刚出生的大女儿李心田在门口放哨。孩子的名字是李达取的。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你是共青团员,我俩和孩子要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同甘共苦,心里装着大众生死,女儿就叫”心田”吧。小名叫“点儿”——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能无限延伸,代表为民族、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止。

不久,在国共合作方式上,因与陈独秀产生分歧,李达愤而离党。王会悟发现李达身上有浓重的书生气,更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她相信,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丈夫都是永远的共产主义信徒,会始终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末,应毛泽东邀请,李达举家回到长沙,协助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王会悟任英语教师。他们与毛泽东一家一起住在长沙的清水塘,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出生时,心灵手巧的王会悟还亲手剪裁了小孩穿的衣服。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李达一家人潜回上海。此时的王会悟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在危险而艰苦的环境里,李达的胃病和眼疾越来越严重。王会悟不仅独自挑起照顾一家5口的重担,还承担着对3个子女进行启蒙教育的责任。为了躲避巡捕搜查,王会悟甚至带着孩子们在上海大世界里待了整整一夜。

1931年,李达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讲台上遭到特务暴徒的毒打,右臂骨和右锁骨被打断,住院治疗将近两个月,不久后学校辞退了他。

为了支持丈夫继续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王会悟化名“王啸鸥”,在上海注册一家笔耕堂书店,秘密出版李达编译和撰写的哲学著作。协助李达出版《社会学大纲》,并将这本书送给了在延安的毛泽东。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会悟与李达流离失散多年。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她独自带着儿女们艰难度日。战乱中,年仅16岁的大女儿李心田患上结核性脑膜炎,不治身亡。“点儿”的离去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她写下一首《哭点儿》:“点儿呀,妈怀念你。 点儿,妈为你留下的3个广柑,霉了,烂了,还不见你回来。 妈等待你回来,默默地向着嘉陵江等待你回来!”…

文章图片6

李达 王会悟的大女儿 清纯美丽的李心田(点儿)

文章图片7

王会悟与小女儿李心怡合影

1948年底,全国革命胜利即,李达收到毛泽东的来信,“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

1949年,李达夫妇分别来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这对患难夫妻得以重逢。

何其有幸,他们等到了这一天;何其有幸,他们看到了这一天。

经中共中央批准,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会悟这位奔波半生的“党的一大幕后功臣”,终于回了娘家。

李达继续从事教研工作。

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不久即离职休养。

文章图片8

安享晚年的王会悟先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走过了100年的奋斗历程,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