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远如何“咏怀诵贤”

 顺其自然h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诗贤图四屏 冯远 


冯远如何“咏怀诵贤”

张瑞田


  近日,“无尽意·痕——冯远'咏怀诵贤’古典题材书画作品展”与观众见面了。画展的标题是对画展主题的诠释,也透露着画家的思想深度与文化趣味。参观冯远的画展,两个词让我沉思良久,一个是“无尽意·痕”,一个是“咏怀贤”,这两个词像一座浮桥,把我带入到冯远的艺术世界,空茫或者通透,邃密或者开张,抚古或者思今,让想象无尽意般驰骋,让情感在时间的波浪中起伏。

  画展标题由文字组成,是画家创作倾向的陈述。建构画家艺术之城所依靠的则是笔墨、色彩、线条,它们塑造的形象才是真正的“无尽意·痕”,从这里才能开始一名画家“咏怀贤”的审美寻求。文字的“说”与笔墨的“画”,相异共生。

  展览由“咏怀”“诵贤”“弘志”“寄情”组成,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特点,四个单元结合起来,又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表达了“抒放思古感怀”“颂扬历代前贤”“伸张理想抱负”“寓寄达观情志”的人格追求与精神向往。于此我们看到了这个展览的文化内涵,看到了画家的所思所想,看到了“咏怀贤”的形象表现。正如同冯远在自序中所言:“如果说是秦汉文化濡我以刚健正大的底蕴、唐宋文化沐我以热烈丰盈的气质,那么近现代文化以人为本、取精用宏的创作理念,则导引我自觉跋涉在笔墨追随时代、攀援高山的艰辛道途之中。我将研修学习的体悟转化于不同形制的肖像、故实、诗意绘画和书法作品中,以一个文化传承者的学人身份,承担一份历史的责任。”

  画展的灵魂就在这里。

  冯远为古贤造像就是这份“宣言”的形象体现。在“诵贤”单元里,我看到冯远描绘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还有唐宋八大家等文人名士的形象。这两类人物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功业、文章,一直影响着我们。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冯远试图“以一个文化传承者的学人身份,承担一份历史的责任” ,必然要对先秦诸子的学说进行深入解读,体会诸子不同的政治主张、人生选择、精神风貌,在他们的人生探索和高谈阔论中捕捉生命的神采。毕竟是进行美术创作,对画家而言,化无为有的依据,是对想象的形象化和审美化。这个过程似乎容易,实践起来很难,它需要画家做好案头工作,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剧烈的变革历史,熟知诸子学说,了解不同学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二是对诸子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甚至是思维习惯、语言特征有深刻的把握,基于此,画家的想象就会有轨道、有空间,提笔挥毫自然胸有成竹。应该说,冯远塑造的诸子,是他心中的诸子,也是我们认可的诸子。他所刻画的孔子,显然是从宏大的历史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孔子,热烈亦沉静,宽宏亦理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孟子的形象是倔强的,冷静的,指对政治秩序和道德伦理,有理有序,冯远的孟子是平民化的孟子,如同田间地头的民间哲学家,不卑不亢,畅所欲言。冯远为深化作品主题,他在画幅的上端题写了“法先王,行仁政,民贵君轻,万物皆备于我……”一段长跋,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提升了画作的思想认识价值。冯远笔下的老子与庄子别具特色。这两位“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所主张的“独善其身”和儒家主张的“兼济天下”是中国文化的奇妙体现,也是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态。冯远注重老子的玄思,他以夸张的造型勾勒出冥想的老子,衣袂飘飘,眉目低垂,沉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人生,予人极大的审美启迪。对庄子的刻画,采取了另外的方式,看似无尽逍遥的庄子,吟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句,追求着遗世独绝的超俗理想。“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这是《庄子·秋水》中的话,品读画作,渐渐感受到冯远画作内在的、精神的、传统的美。
  冯远的人物画“唐宋八大家”系列,比之“先秦诸子”系列,笔墨更为开张、简练,凸显出文人放达的性情和复杂的性格。韩愈、柳宗元、苏氏三父子、欧阳修、曾巩等人,文章盖世,事功惊人,复合型的身份让他们在政治与文章中游走,人格饱满又深刻。“唐宋八大家”系列的书法长跋让人耳目一新。当代国画的书法缺失,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没有毛笔字题款的国画作品,会降低当代国画创作的品质。因此,要求当代国画家提高书法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冯远注重书法的研习,注意书法对画作的促进与提升。1977年他在浙江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三年的系统学习,让他认识了神秘而博大的传统艺术世界。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重视书法,是最早设置书法专业的美术学院,当然要求美术学院学生也要学习书法。冯远在青少年时代染指丹青,也弄翰墨,进入大学,勤于临帖,铸就了自己的笔墨功夫。他的画作,书法占比较大,“唐宋八大家”系列就是证明。他大幅度题跋,有的是抄录所绘人物的诗文,有的是书写个人的感受、感想,以不同的文辞,不同的书体,强化画作的文化含量。书法对国画有文辞和笔墨的双重推进,前者是主题深化,后者是艺术手段,这一点,牛克诚一语中的:“冯远的人物画,通过让坚实的造型功底与书法式的抒情笔墨结合,让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与厚重博大的精神传统相联结,建立起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语言形式。”
  的确,冯远“坚实的造型功底与书法式的抒情笔墨结合”,让他的画作有了独特的形式,精湛的结构,丰富的细节,灵动的线条,层次分明的色调,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屈原与楚辞》就是其中的一幅代表作品。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杰出诗人,对后世影响甚深。楚辞的重要作品《离骚》有着奇异的想象,热烈、滚烫的情感,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构筑了一个充满奇异、玄妙的缤纷世界。历经人生苦难,满含忧患、悲伤,又不放弃理想信念的屈原,以他独特的声音表露心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显然,冯远对《离骚》有深挚的理解,对屈原渺远而空旷的想象有独特的感悟。他大胆构思,突破陈规,以传统的线描和粉彩再现了一个神话飞扬、人神共处的浪漫世界,同时,又精雕细刻了情绪激昂、愁肠百结,寻求个体人格觉醒的诗人形象,以及与屈原相关的系列人物,他们表情丰富,姿态各异,与飞天美人组合成一个繁简相生、人鬼情深、虚实俱在、苦乐共融的画面,生动、深刻,通过塑造《天问》中的屈原等形象,展现了屈骚文化的特质,同时给观众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显然,看懂这幅画不容易,但,作为中国人需要看懂这幅画。冯远构思与创作《屈原与楚辞》,既是艺术创作,也是文化思考。作为当代优秀的学者型画家,冯远的艺术求索,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无尽意·痕——冯远'咏怀诵贤’

古典题材书画作品展”

部分作品欣赏

图片
冯远 咏怀

图片

冯远 蒲松龄采风图 (请横屏欣赏)

图片

冯远 竹林七贤图 

图片

冯远 唐诗画意——王维《汉江临泛》

图片

冯远 唐诗画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图片

冯远 戏曲人物——京剧赤壁 

图片

冯远 戏曲人物——昆曲桃花扇 

图片

冯远 诵贤

图片

冯远 十高僧——大慧禅师 

图片

冯远 十高僧——不空三藏法师

图片

冯远 诸子图——孔子 

图片

冯远 诸子图——老子 

图片

冯远 唐宋八大家——曾巩 

图片

冯远 唐宋八大家——苏轼 

图片

冯远 古贤迹图——孟子释仁

图片

冯远 水墨小品

图片

冯远 水墨小品 

图片

冯远 屈原与楚辞

图片

冯远 古诗画意图卷 (请横屏欣赏)

图片

冯远 弘志 

图片

冯远 先哲 

图片

冯远 赏梅图

图片

冯远 金陵十二钗——黛玉葬花

图片

冯远 金陵十二钗——宝钗戏蝶

图片

冯远 诗经画意——蒹葭 

图片

冯远 诗经画意——生民


图片

冯远 寄情


图片

冯远 唐人击鞠图 

图片

冯远 群贤兴会图 (请横屏欣赏)

图片

冯远 丽人行 

图片

冯远 红豆 

图片

冯远 立春 

图片

冯远 元曲画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