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04. 西晋初年的顶级官僚:日餐万钱的何曾和阿谀苟合的荀顗

 衣赐履读通鉴 2022-07-02 发布于北京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西晋王朝的两个顶级官僚,太保王祥和太傅郑冲,这一回,我们再讲两个,太宰何曾和太尉荀顗(读如以)。


先看何曾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人。父亲何夔,任魏朝太仆,封阳武亭侯。

老爹去世的时候,何曾年纪还小,继承爵位,好学博闻,在郡里颇有名声。魏明帝曹叡为平原侯时,何曾为文学。曹叡登基后,何曾做到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

衣赐履说: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典农中郎将。这个职位是曹操于公元196年兴办屯田时设置的,有屯田任务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何曾应该是在汲郡屯田。典农中郎将管理所部吏民,属大司农直管,郡国太守、内史不得干预其事务。秩二千石,部内常设军兵,属官有司马、功曹、上计吏等,给我的感觉,有点儿现在那个意思。那么,仅从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何曾这个人,不是只会念书耍笔杆子的,他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属于那种既可以陪着皇上吹牛唠嗑儿,也可以深入基层做实务工作的人。

何曾向曹叡上书建议,大意是说:

治国理政,郡太守非常重要,太守有能力,则国家治,太守混日子,则国家危。现在很多地方的太守,有的年老,有的生病,有的就是混子,把工作都丢给手下,自己啥都不管。但是朝廷考核的时候,这帮家伙又没有什么大错,不至于被罢免,他们长期占着官位,悠哉游哉,好不快活。我建议,朝廷可下诏给有关人员,让他们暗中考核各地郡太守,那些年老有病的,不负责任的,不干正事儿的,烦扰百姓的,都免了他们的职,换合格的干部接任。

不久,何曾升任散骑常侍。

【何大人好有范儿】

衣赐履说:何曾的这个建议,相当老辣。至少体现出这么几点:一是何曾关心朝政,对官员整顿,有一套他的办法;二是何曾的建议虽然可能有效,但讲真,有点“阴”的感觉;三是曹叡对何曾比较看好,甚至,可能重用。

另外,如果不是在基层呆过,熟悉郡太守们的实际状况,何曾断提不出这种建议。

公元238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何曾上书表示,虽然司马懿很忠诚,但是率大军出征,还是应该有所防范,最好给他派一个副手,一方面是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的一种制约。

曹叡派幽州刺史、度辽将军毌丘俭做司马懿的副手。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三国志》说曹叡派了毌丘俭,《晋书·何曾传》则说,曹叡没有听从何曾的建议,而是把他外放为河内郡太守。这个任命也很有点意思。司马懿是河内温县人,何曾去做河内太守,只怕这个任职,不是那么单纯。没有其他证据,我就不多讲了。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此时,何曾还不是司马家的人

之后,母亲去世,何曾回家守丧。

明帝曹叡去世后,太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何曾任司隶校尉。

衣赐履说:《晋书·何曾传》载,嘉平中,何曾为司隶校尉……时曹爽专权,云云。嘉平年号是公元249年—公元254年,此时曹爽已经被司马懿诛了族,因此,史书记录有误,不是嘉平中,而是正始中(公元240年—公元249年)。

这一时期,抚军校事尹模侍宠作威,干了很多坏事,朝廷和地方官员都对他十分畏惧,人人噤若寒蝉。何曾突然拍案而起,上书弹劾尹模,引起朝臣一片赞誉。当时,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一直在斗法,到了公元247年,司马懿假装服软,称病不再入朝,何曾也说自己有病,找医生给开了个病假条,一道烟回家猫起来了。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之后,何曾重新上班。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挺有意思。我们之前讲东吴三大案之吕壹案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东吴的校事制度,孙权任命了吕壹等一帮子干部当校事,这些人虽然职务并不高,但直接对孙权负责。孙权把校事们放出去,查探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抓了一大堆官员的小辫子,弹劾百僚,搞得朝廷、地方一片混乱,官员们对这些家伙是又怕又恨。实际上,三国时代,最先建立校事制度的,是曹操,这个制度一直运行到嘉平年间,也就是曹芳时期,直到司马懿当权之后,才被废止。《三国志·程昱传》载,程昱的孙子程晓,在嘉平中任黄门侍郎,上书建议废除校事制度,陈明校事制度的各种危害,特别以尹模为例,指出如果不废除这个制度,就会冒出许多尹模这样的祸害来。于是,曹芳,或者说司马懿,废除了校事制度。

《晋书·何曾传》把何曾弹劾尹模放在了嘉平年间,应该是《晋书》作者房玄龄等人受了程晓奏书的影响,以为此事发生于嘉平年间,实际上,程晓之所以举尹模为例,正是因为尹模之祸已经结束了,才拿出来说事儿,结果把房玄龄他们给迷惑了。

那么,校事尹模如此凶悍,搞得百僚畏惮,他的工作是向谁负责的呢?或者说,谁是尹模的主子呢?

当然是曹爽

何曾弹劾尹模,之后是怎么处理的,史书没有交待。但是,史书上说,司马懿称病不上班了,何曾立马也称病不上班了。那么,我们可以有两个推论:一是尹模大约是没受处理,因为有曹爽罩着;二是何曾发现司马懿和曹爽尿不到一个壶里,何曾投靠了司马懿,他弹劾尹模,是受了司马懿的指使;三是司马懿称病,何曾也称病,那就是回家避祸去了。

【何曾:我有病假条儿!】

因此,曹爽死后,何曾“乃起视事”。

公元255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预其谋焉”。也就是说,废曹芳,何曾是参与了谋划的,他已经进入司马家的核心圈子了。

显然,何曾这个人,眼睛毒,明帝曹叡时期,他知道谁也搞不过曹叡,那他就是曹叡的人;曹叡死后,他发现,大将军曹爽加上皇帝曹芳,也搞不过司马懿,于是,他就成了司马家的人了。

何曾是儒家大族出身,但他的行事,没有儒家强调的大义,只有利害二字而已

程晓于嘉平年间建议废除校事制度,获得批准。谁批准的?可能是司马懿,也可能是司马师(司马懿死于公元251年),这是司马家为争取朝臣支持的一个重要举措。

多扯几句校事制度。校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特务制度,曹操、孙权这样的君主,对大臣们不放心,撒出去一帮特务,暗中调查大臣。那大臣们只要遵纪守法不就行了?还真不行。中国古代给官员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以及法律制度,想要完全遵守,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几乎所有官员都是犯罪分子,至少是违纪分子。比如,东吴政权,只有一个叫是仪的,没有被吕壹抓到把柄,其他人等,上自宰相下到郡县,没有人是完全清白的。既然官员都有小辫子,君主们拿到手里,就可以随时修理他们,他们就不会翘尾巴,君主也就放心。但特务们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们可以在调查官员的过程中,夹带私货,要么恶意陷害,要么索取贿赂,搞得百官怨愤。

官场生态,往往处于那种灰色状态,浑浑沌沌,模模糊糊,那么就一团和气,天下太平;一旦搞得黑白分明,非要把官员们揪出来,照着“官僚行为规范”一条一条检视,则一定会出大乱子。我判断,曹爽大约是比较重用校事官的,把官僚集团得罪得不轻,因此,司马懿废除了校事制度,深得臣僚之心。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主政。

竹林七贤之一的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老娘死了,这家伙居然不去守丧,还到处喝酒宴饮。何曾就当着司马昭的面质问阮籍说:

你这样的人,放纵欲望,违背礼制,伤风败俗。如今忠贤执政,要对干部的名誉和实际表现全面考察,像你这样的货色,必须坚决处理!

然后,何曾又对司马昭说:

您现在以孝治天下,阮籍现在正处于守丧期间,您却听凭他就跟您身边儿喝酒吃肉,这成什么话嘛!应该把那个家伙流放到边远之地,不能让他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

司马昭说,老何啊,你看阮籍这个货,病恹恹、蔫乎乎的,您就不能看我的面子,容忍他一下吗?

何曾于是引经据典,痛切陈述阮籍的各种毛病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司马昭虽然最终没有惩处阮籍,但时人都对何曾心存敬畏。

衣赐履说:我们的印象里,嵇康阮籍这帮人之所以成天混世,就是因为晋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无情打压,他们则以放诞不羁的言行表示反抗。但是,司马昭竟然护着阮籍,这是为什么呢?

何曾任司隶校尉多年,转为尚书,正元年中(公元254年—公元256年),被任命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后来,又升任征北将军,进封颍昌乡侯。

公元264年,三月,魏朝廷任命司空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左仆射荀顗为司空。

衣赐履说:王祥、何曾、荀顗是晋初三大孝子,均位列三公。

司马昭做晋王前后,何曾与高柔、郑冲都做到魏朝的三公,入见司马昭,高柔、郑冲只是作揖,但何曾则行跪拜大礼。

衣赐履说:我个人认为,何曾加入司马阵营,跟劳德诺投身华山派岳不群差不多,因为是带艺投师的,所以对师父必须更加谦恭有礼,不能像令狐冲那样由着性子胡来,呵呵。何曾对司马昭行跪拜大礼,只是表明,以前我虽然是曹家的人,但现在我是司马家的人了,我的尾巴夹得很紧,请主公放心。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晋王王位,任命何曾为晋国丞相,加侍中。何曾与尚书令裴秀、御史大夫王沈等人共同力劝司马炎称帝。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后,拜何曾为太尉,进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公元267年,何曾任太保。

公元273年,何曾以太保兼任司徒。

公元276年,八月,何曾升任太傅。

此后,何曾屡次申请退休,司马炎都不许。

公元278年,九月,司马炎擢升何曾为太宰,朝会时剑履乘舆上殿。又赐钱百万,绢五百匹,七七八八还有一大堆东西。

十二月,何曾去世,享年八十岁。司马炎于朝堂素服举哀,赐东园秘器(皇家棺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

司马炎让掌管礼仪的官员,给何曾定个谥号。

博士秦秀说:

何曾骄奢过度,全天下都传开了。作为宰相大臣,应该成为官员百姓的表率,如果活着的时候随心所欲,死了以后还不受到贬抑,那么王公贵人还会惧怕什么呢?《谥法》上说,名与实不附为缪;乘乱取利、肆意妄为就是丑(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因此,应该给何曾定谥号为“缪丑公”。

司马炎当场就气乐了,重新组织讨论,给何曾定谥号为孝。

衣赐履说:秦秀是曹操养子、魏骁骑将军秦朗的儿子,以忠诚、正直而闻名。

据说,中国历史上被谥为缪丑的,只有一个,乃是大名鼎鼎的大宋丞相秦桧。何曾究竟干什么了,搞得秦秀跳出来给他搞了个“缪丑”的评价?

何曾生活奢豪,吃穿用度,都是天下最好的。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居家饮食,超过帝王。有时候与武帝司马炎在宫里聚会,御厨房做的饭菜,何曾根本不动筷子。司马炎了解何曾,就让他从自家取来饮食。据称,蒸饼上不坼(读如彻)作十字,何曾都不吃,伙食费,一日万钱,何曾还觉得无处下筷子。

【日餐万钱,无可下箸】

司隶校尉刘毅等人多次弹劾何曾奢侈无度,司马炎认为何曾是元老重臣,从不理会这些个弹劾。

衣赐履说:解释一下“蒸饼不上坼作十字则不食”。古人称面食为饼,煮饼就是面条,蒸饼大约就是馒头。我见有人把这句话翻译成蒸饼如果不用刀切出十字花来,何曾就不吃。显然,译者不是吃货,不懂饮食。有经验的人知道,蒸馒头时,经过某种技术处理,馒头顶部是可以在蒸的时候自然裂开的,呈十字花型。只有自然开裂的十字花,才达到何曾对蒸饼的要求。如果用刀来切,那何太宰岂不太low了!一日万钱的伙食费,依然无处下筷,讲真,我是有点不好想像老何同志天天都在吃啥啊,呵呵。

刘毅等人多次劾奏何曾奢侈,说明,如此豪奢,在晋初是与规定不符的,或者是与儒家礼制不合的。不过呢,老何同志的奢侈,是祖传的。他爹何夔,也是名士,很受曹操重视,《三国志·何夔传》载,……然于节俭之世,最为豪汰。也就是说,在以节俭著称的曹操治下,何夔的生活依然非常奢侈。何曾的儿子何邵更是“骄奢简贵……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祖孙三代,都是一样的作派,奢华,是老何家的家族文化。

因此,生活极度奢侈,是晋朝士大夫的风尚,还是一部分儒家豪族的标配动作,还需要研究。

另外,何曾这样的人,一日饮食即一两万钱,一年下来,就得几百万,这还只是吃饭,工资肯定是不够用的,那么,是封国收入、经商作买卖,还是收取贿赂、强抢豪夺,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史称,何曾性至孝,闺房私事也很严谨。从少年到成年,何曾从不追求声色享受。上了年纪之后,与老妻相见,就跟接待外宾似的,穿戴得整整齐齐,两人相待如宾。何曾向南坐定,老妻面北坐好,两人互拜两次,互相敬酒,之后,何曾起身离开。一年之中,这样的会面不超过两三次。

衣赐履说:我看到这段记录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何曾两口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能做到常年不见面,他家,至少得半个颐和园那么大吧?儒家的相敬如宾,写下来,就是遵礼。我们以人性来判断,只能说何曾对老妻早已提不起半点兴趣了,守礼,是给别人看的,一年搞两三次,把新闻媒体都请来,拍照摄像电视台播出,证明两口子关系是真好啊。实际上,俩人对饮一杯酒,立即走人,这是一眼都不想多看哪,呵呵。读者不要以为我胡说,咱看看司马懿的表现就知道了。司马懿的原配夫人叫张春华,年老失宠,司马懿喜欢姨太太柏夫人,张春华常年见不到老公的面儿。有一次,张春华听说司马懿生病了,逮住这个机会前往探望,可算见到老公一面。司马懿见老太婆来了,就说了八个字:老物可憎,何烦出也老东西太可憎了,赶紧滚出去!把个张春华气得差点自杀。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标杆儿人物,司马懿连一年见两三次面的机会都不给大老婆,那么何曾的相敬如宾,该作何解释?何曾找不找小妾,咱不好说,但他根本就不想多看老妻一眼,则是铁的事实。这些个卫道士们,能够把夫妻间的冷战,也做成自己恪守礼制的宣传片儿,其骨子里的诈伪,让人真想啐他一脸。

【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有个都官从事刘享,也曾经弹劾何曾奢华。后来,何曾征刘享为自己手下干部。有人劝刘享别去,刘享认为,何曾这样的大人物,自当秉公办事,不会公报私怨,于是,就报名上班了。何曾见刘享来了,既来之,则办之,找了个小事儿当借口,狠狠赏了刘享一顿板子,哈哈哈。何曾外宽内忌,大约就是这类的事情。当时,司空贾充权势简直可以与皇帝司马炎相比,何曾就对贾充低三下四。贾充有一次与一个叫庾纯的干部喝酒,发生争执,都闹到司马炎那里去了,何曾评论此事,则坚定地站在贾充一边,狠狠打击庾纯,因而受到正直人士的非议。

这么着看,秦秀给何曾“缪丑”的谥号,不无道理。

再看荀顗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是荀彧的六儿子。陈群是荀顗的姐夫,对这个小舅子非常赏识。荀顗也是“性至孝”,很小就名声在外,博学洽闻,言之成理,思虑周密。在魏朝时,因为老爹荀彧有功,被任命为中郎。司马懿辅政(应指正始年间),见到荀顗,颇为惊讶,说,这小子是荀令君的儿子啊!于是,擢升为散骑侍郎,又做到侍中。为魏帝曹芳讲授儒家经典,又担任骑都尉,赐爵关内侯。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了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荀顗对司马师说:

当今皇上即位,情况比较特殊,不是按正常嗣位制度来的,应该迅速派使者到各地宣扬新皇的威德,顺便查探地方官员们有没有异心。

果然,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不服,举兵造反(淮南三叛第二叛)。

平定毌丘俭和文钦之后,因荀顗预叛有功,进爵万岁亭侯,食邑四百户。

衣赐履说:对荀顗的行为,我能理解。以前我们讲过,荀彧忠于汉室,而曹操大约是要取代汉室的,因此,两人闹掰了。后来,荀彧被曹操逼死,荀顗肯定对曹家不满,才会对司马家尽心尽力。很多人认为,像荀家这样的豪门大族归附司马氏,是世族儒家联合起来,重新从曹家这种寒门法家手里夺回权力。我的理论水平没那么高,格局没那么大,我的想法很直接:

曹家逼死了我爹,你们势大的时候我没办法,现在有司马家收拾你们家,我当然要帮助司马家灭掉你们曹家,给我爹报仇!

【荀彧:曹公,我家小六子会替我讨说法的!】

司马昭辅政后,荀顗任尚书。公元258年,诸葛诞反叛,司马昭亲自征讨,留荀顗镇守洛阳。尚书仆射陈泰是荀顗的外甥(陈群的儿子),陈泰去世后,司马昭任命荀顗为仆射,领吏部,荀顗辞让四次才就职。荀顗做事和顺谨慎,考核名实,风俗因而纯正。咸熙年间(公元264年—公元265年),迁为司空,晋爵为乡侯。

荀顗六十多岁时,依然十分孝顺,母亲去世后,荀顗回家守丧,毁几灭性——把自己饿成难民,海内之人,无不称誉。

司马昭灭蜀之后,建五等爵位,命荀顗制定礼仪。荀顗奏请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孔颢等人共同删改旧文,撰定晋礼。

应该是在公元264年,封临淮侯。司马炎登基,进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升任司徒,不久,加侍中,升任太尉,都督城外牙门诸军事,置司马亲兵百人。

公元274年,荀顗去世,司马炎非常悲伤,派皇太子参加葬礼,各种赏赐,规格超出一般。

不久,司马炎又赐荀家二百万钱,让他们建造住宅。

公元275年,司马炎下诏评论功臣位次,选定了荀顗等十二人,刻上名牌,共同祭奠于宗庙。

衣赐履说:这十二个人里包括郑冲、何曾和荀顗,但是没有王祥,我有些不解。

《晋书·王沈传》载,王沈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对时事多加饰伪,远没有陈寿来得真实。

荀顗明习《三礼》,懂得朝廷礼仪,而没有正直的节操,只在自己的族侄荀勖(司马炎宠臣)和贾充之间阿谀苟合。公元272年,皇太子司马衷将纳太子妃,荀顗向司马炎拍着胸脯保证,贾充的闺女贾南风,那是又美貌,又贤德,应该被选为太子妃。这个事儿,为当世所讥讽。

衣赐履说:太子妃贾南风的事儿,我们以后会详讲,此处只是说明,荀顗精通儒家经典,各种礼制,他都是行家,而且还是大孝子,但是并不妨碍他吹拍阿谀,满嘴谎话,呵呵。

【这是谁跟贾南风有仇啊!】

我们用两回讲了晋朝初年的四位顶级官僚,其中王祥、何曾、荀顗是三大孝子,郑冲是礼制专家,动必循礼。总体感觉,这几位爷,深受司马昭、司马炎父子的重视,专门把他们摆到高位,权力不一定很大,但地位极为尊崇,这可能是司马家以孝治天下的一种选择。两汉期间,也有类似的人物,名声大,作表率,不过,总觉得没有晋朝搞得这么铺张。这种虚头巴脑的人多了之后,就感觉到整个晋朝都虚头巴脑的。实际上,一些实权派,比如贾充、裴秀之辈,他们在行为处事上,比我们介绍的这老几位还要虚,我们后面慢慢讲。

近代史家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

晋初元老,如石苞、郑冲王祥荀顗何曾、陈骞之徒,非乡原之徒,则苟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托孤寄命哉?

乡原即乡愿,指乡里伪善欺世的人;苟合指不依道义行事、只知阿谀迎合的人。

吕先生点了六个人,我们介绍的这四位全在里面,呵呵。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