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无染见醒当下——《心经》杂说【13】

 新用户97560OBk 2022-07-03 发布于江西

梦境再美终是梦,见无染见醒当下。

【原典】

之【妙用分第四】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译文】

没有衰老死亡的顾虑,也没有长生不老的念头。

【悟读】

外于相离相, 内于空离空。

万法皆空,一切皆为自性之妙用。用觉知去照见万事万物之真相和本性,是谓见性。在见性之基础上,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六祖慧能倡导在明心基础上的智慧观照,倡导在生活之中的智慧观照,主张在生活中行持,强调“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所谓“一行三昧”,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行住坐卧,皆须保持没有偏执之心态,忘记过去和未来,全然的活在当下。“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哪有真俗二分”,亦即生活即道,平常心即道。

所谓“一相三昧”,即言宇宙天地万法之呈现,皆为自性之妙用,强调主观上须对一切现象没有任何的偏执。

不着于相,但人生又不可能离开万相。“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就是希望众生“不着相不离相,不着空不着色”。而众生往往不明生命之本真本来,故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活一辈子,三千烦恼丝”诸多现象。

“无明”与“老死”,佛教把人的生命过程分为十二个阶段,称为十二因缘。“无明”是第一缘,“老死”是第十二缘,中间还有十个缘,即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正是有了十二因缘,才有了红尘间妄识之生灭。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众生苦恼,皆因无明,历劫受苦,忽然自觉,扫除心魔,不见有身,有身尽则无明尽,万般苦恼,一时顿息。若能一念得明,去除杂念,“凡夫即是圣人,圣人即是凡夫”


身心之清净柔和是自性之本来本真。一个人活得痛苦,往往是自己的智慧不够。唯将所有的色尘念想,融化于觉照寂静和清净空性之中,则一切的“觉知、意识、我执、念头及情绪”等,尽皆消融于本觉自性所现之光明中,如雨过天晴,寂然朗照,空明湛然,无有染杂

“梦境再美终是梦,见无染见醒当下”,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无常,感念一切之生命所遇,放下一切,把心归零,此觉悟之第一步;“至誉无誉,至乐无乐”(庄子语),淡然于心,寂静空明,此觉悟之至高境界。

关于幸福,世人有诸多的理解。有人把幸福理解为“有” ,“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也有人把幸福理解为“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其实,“有”一般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终老一日,我们或许会明白,间之最大清福,不是有这有那,而是无病无灾。

或许,内心的恬静和安然,脸上的淡淡微笑,才是真正的完满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