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孔子

 新用户8489cL9T 2022-07-03 发布于广东

文:刘书铭  聂传安



前天的推文《绿盒子与〈论语〉》,讲了一个多学期来两班娃与《论语》的恩爱情仇。

在这之前此处也推出过一些与《论语》相关的文章。今天再看看二班刘书铭同学眼中的孔子。

他文章题目有点奇特,名为《“道家”的孔子》。


“知我者其天乎!”——难道只有老天才会了解我吗?(这是《论语·宪问》中的句子,原文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第一次听见这句话的时候,我很难把它和孔子给联系起来。孔子一贯主张“以人为本”,此时却突然闭口不言“人”而谈起了“天”,还隐约带着不甘和愤懑的情绪于其中,这可太像老庄之道了。(这是书铭眼中的孔庄之别。不过“不甘”与“愤懑”似乎离孔子更近吧)

孔子确实向老子求学过,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他难道打算学一次“无为”吗?(这正是二人之别)


答案当然为否定。(态度鲜明)

如果是老庄之学者,大抵不会陷入与孔子相同的局面,亦或是直接跳出,回他的“天池”逍遥去了。况且老庄是对事物本象的观察,以一种俯视的视角,怎么会与孔子的平视交流相同。(“俯视”“无为”,不跟你玩)

既然孔子没有打算入道,又为何要说这种话呢?(解决第1段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孔子当时的处境。此时正值他游列诸国的中后期。虽说周游已久,但孔子的理论实际上没有被任何国家认可并实施。长期以往,心理难免波折。(超前的思想,虽美好,但不易被务实者接受)

再者,此时孔子也处于物质上的匮乏状态。孔子一行人被陈国上下排斥,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证,连孔子一行人内部都有不谐之声。此时再想去传达自己的理念,似乎只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泡影。(当处于需求的最低端时,上面所有的追求都成了无本之木)


这样看来,孔子向命运——也就是“天”——稍稍低下头并抱怨几句,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吧?(不怨天,不尤人,只是未到绝境处)

但这不是他!(文章再一转)

孔子向天感叹,绝不是因为其支撑不住,想要放弃自己多年的追求。恰巧相反,他无比确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是为了天下之苍生的。哪怕只有天知晓,也无所谓。他始终相信:“天”会将他的理念传达于后世——在现在看来,他的相信是正确的。(这也正是孔子的执着与信念)


换而言之,孔子在经受着外界摧残后仍保持本心,坚持“仁以为己任”,至死不渝。他在泥泞的丛林中硬生生地踩开了一条道路,其精神或许更让人动容。(“仁以为己任”、“敢为天下先”,正是孔子精神的内核)

偶尔在入道与入世间徘徊的孔子,才更真实,更值得被铭记。(划重点:“偶尔”。圣人也是常人,也有常人所有的喜怒哀乐惧,只不过他会控制这些情绪。于是“偶尔”的显露,弥足珍贵)


孔子自非道家。

而书铭因为孔子的一句“知我者其天乎”而感慨:这位素来“敬人事”的人咋也“听天命”了呢?

于是,书铭由其言(表)去窥探其心(里),层层深入,步步转折,显示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孩子进入高中,文章当以议论为主,思辨能力愈发重要。

于是,我们在这个学期,已经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推理的合理性,力争能与高中作文写作无缝对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