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记载的鬷川、定陶、菏泽、氏族源流

 荷香月暖 2022-07-03 发布于广西
 古籍


  《兖州府部汇考四·兖州府山川考三》:“曹州朡川,在州东南定陶境内,舜封豢龙氏于此。龙池,《路史》云:济阴东北有龙池,即舜命董父豢龙处。”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 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郑语》董姓鬷夷,则夏灭之矣,《商书》遂伐三鬷,俘厥宝玉。盖即所谓水上鬷夷”。

   《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取胜奔氏,曰娽。生伯称,卷 ……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豢龙:鬷之别封为豢龙。
   按《史记·夏本纪》: ……后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王圻·续文献通考一》《氏族源流》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李氏。〈唐李忠臣本姓董〉,……求言郧姓封于侩,是为会人。其后灭于重国,有侩氏、郐氏、会氏。……尧封重黎之后为羲和,后有重氏、童氏、和氏、累和氏。商封和之后于程,有程氏、司马氏。

   (清)岳浚《山东通志 卷九》:“定陶县。陶邱(在县西南十里古曹城中,《尔雅》再成为陶邱。《后汉志》古陶尧所居。《帝王世纪》曰:舜陶于河滨,曹国西南陶邱亭是也。今县西南十里有河滨寺,《禹贡》导沇水东出于陶邱北地,里志定陶西南有陶邱,陶邱亭在南。《墨子》作釜邱。《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邱是也)。三鬷(在县西南十里。《九州要记》云:董父好龙,帝遣豢龙于陶邱。《左传》蔡墨曰:董父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尚书》序云:汤与桀战于鸣条,桀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是也。《汉书》曹国有三鬷亭)”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三》:“鬷川(《传》封诸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舜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郑语》董姓鬷夷,则夏灭之矣;《商书》:遂伐三鬷,俘厥宝玉。盖即所谓水上鬷夷”

  (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二》:“《释例姞姓安定阴密县今泾州灵台县》:鬷川,舜帝封飂之后于鬷川;穷桑(少皞之号,地在鲁北)”

   (清)儲大文《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一》:“古董父,黄帝裔孙。《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鬷川,鬷川氏其后也。所居地有陂泽,多生蒲苇,因名其里,曰董泽。明成化壬辰冬,池水裂血鳞如鉴盖龙蜕也,今泽旁尚多董姓,泽在闻喜县东四十里”




维基 类书类

卷一百四十六

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德能顺于天帝,赐

卷二百四十一

南岸故迹尚存。
龙池 《九州要记》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今有龙池存。蔡墨云:董父好龙,帝封诸鬷川。《路史》云:董姓鬷夷也,今济阴东北有龙池,近按东门内迤北有三龙口,疑即三鬷龙池之说,迤西有龙王庙。

卷四十八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一百二十九

执中,封于皋,为皋陶。陶之子封偃,为偃姓。
有虞氏
帝舜申锡群后,封黄帝之后,十有九侯伯,封豢龙氏于鬷川
按《诗经·大雅》: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注〉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 ……为己姓,封昆吾。昆吾为夏伯,主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别封于董,董父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又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帝喾高辛氏上妃有骀氏,曰姜嫄,清净专一,好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灭之。鬷,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按《史记·夏本记》: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灭之。鬷,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按《史记·夏本纪》: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

卷一百三十八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注〉飂,古国也。

按《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取胜奔氏,曰娽。生伯称,卷章 ……后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 帝尧陶唐氏,取富宜氏,曰皇,生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注〉飂古国也。

按《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取胜奔氏,曰娽。生伯称,卷章,季禺三 ……后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帝尧陶唐氏,取富宜氏,曰皇。生朱,庶弟九。其

卷一百四十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灭之。鬷,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按《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取胜奔氏,曰娽。生伯称,卷 ……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豢龙
鬷之别封为豢龙。
按《史记·夏本纪》: ……后裔。自臧而无噂,与桀同灭。顾温苏扈廖董诸斟祝产,皆己分也。飂有叔安,异封于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防风氏
汪芒氏之君,在虞夏为防风氏。
按《家

卷一百四十一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复兴而灭之。鬷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按《史记·夏本纪》: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

卷一百四十二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卷二百六十六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七百七十四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十一

苏伯见伐于纣,以妲己免,后灭于周,有苏氏。司寇苏之支子封郤,又为郤氏,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

卷三百七十五

董父
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能扰畜龙以事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董狐
按《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

卷六百五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一百二十七

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

卷一百二十八

尽由尧道。十有二牧,贡亡不时君子,人来效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曰: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蟠龙奋迅于其藏。
舜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乃设坛于河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经部 易类

卷七

 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
 之姓曰董(扰顺/也)氏曰豢龙(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 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
 夏孔甲扰于有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 (第 7-20a 页)
经部 诗类

卷五

 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
 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
 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
 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第 5-18a 页)
经部 春秋类

1 〈昭公元年〉经

封诸鬷川
鬷夷氏其后也。
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及有夏孔甲,
扰于有帝,
帝赐之乘龙,
河、汉各二,
各有雌 (第 10-693a 页)

卷二十六

时志切饮于鸩切食/音嗣下不能食饮食食夏同优而小切)氏曰豢龙(豢龙/官名)
(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鬷子工切)故帝舜氏
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优于有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 (第 26-8b 页)

卷五十三

 疏(正义曰扰顺也顺龙/之所欲而畜养之)氏曰豢龙注豢龙官名官有

 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注鬷水上
 夷皆董姓音义(鬷子/工反)(注正义曰郑语云黎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其后八 (第 53-5b 页)

卷七

 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

十八年鄅
 琅琊开阳县
二十七年钟吾
 阙
二十九年飂
 阙鬷川鬷夷氏
 二名阙 (第 7-17b 页)

卷三十二

 释例姞姓安定阴密县今泾州灵台县
阙巩(十五/年)
甲父(十六/年)
 释例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今济州金乡县
(二十九年下/同古国名)鬷川 舜帝封飂之后于 (第 32-7a 页)
鬷川穷桑(少皞之号/地在鲁北) (第 32-7a 页)

卷三十四

  廧咎如(成三年梁公羊作将/咎如谷 作墙咎如)
古国地
  有穷(穷石/)
  过(有过/)
  奄(商奄/)
  鬷川(鬷夷/)
  有仍(仍/) (第 34-11b 页)

卷五十八

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
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少康后/九世君)
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 (第 58-7a 页)

卷三十三

 (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
 (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
 (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 (第 33-24a 页)

卷十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
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
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
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
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 (第 10-30a 页)

卷四十三

报反耆时志反饮/于鸩反食音嗣下同)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
曰豢龙(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
(皆董姓○/鬷子工反)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 (第 43-3a 页)

卷五十六

 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
 之乃扰畜龙(扰顺/也)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
 豢龙(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第 56-3b 页)
鬷川杜注)
 (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德能 (第 56-3b 页)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三十三

 (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
 (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 (第 35-25a 页)
  (飂杜注古国也汉地理志南阳郡湖阳县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其音同耳湖)
  (阳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府唐县南阳
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 鲁县杜注今鲁 也今河南汝)
  (宁府鲁山县西北有鲁阳故城也穷/桑杜注地在 (第 35-26a 页)

卷十二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
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
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
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
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 (第 12-33b 页)

卷十三

 蓼(见上杜注蓼国今义阳县东南湖阳城安臣谨按/即古飂国昭二十九年蔡墨曰昔飂叔 裔子董)
  (父事舜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郑语董姓鬷夷则夏灭之矣商)
  (书遂伐三鬷俘厥宝玉盖即所谓水上鬷夷
 (第 13-15b 页)
附注:《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卷三十三》:“飂,杜注:古国也;《汉地理志》南阳郡湖阳县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其音同耳,湖阳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府唐县南阳”。义阳县①三国魏文帝置,为义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后废。西晋初复置,属义阳郡。后废。南朝宋孝建三年(456)复置。南齐属北义阳郡。北魏正始元年(504)属义阳郡。隋开皇初废。⑥隋开皇初改平阳县置,为申州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市。大业初为义阳郡治。唐武德四年(621)为申州治。北宋开宝九年(976)为义阳军治。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信阳县。摘自:词典网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diming/6/11846ca.htm

卷十四

  (守韦敬欣以司吾城来降是也今邳州宿迁县西/北有司吾乡又县北七十里有峒峿山山下有峒)
  (峿/镇)
 飂(见蓼/国)
 鬷川(见蓼/国) (第 14-36b 页)

卷三

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其音同耳湖阳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府唐县南今按)
(又见桓蓼/十一年)鬷川(传封诸 (第 3-25b 页)
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
鲁县(传惧而迁于鲁县/杜注今鲁阳也汇) (第 3-25b 页)
经部 五经总义类

卷二十

(时/志)
(反/)以饮(于鸩反/下同)食之(音嗣下不能食能/饮食之食夏后同)乃扰(而小反/顺也)
(子工/反)有夏(户雅反/下皆同)少康(诗照反下/少皞同)乘龙(绳證/反)河汉各
(杜云合为四也服 (第 20-4b 页)
经部 小学类

卷三十四

 汉郡国志济阴郡定陶有三鬷亭注汤伐三鬷(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以服事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又广韵作孔切集韵正韵祖动切𡘋音总草名尔雅释草素华轨鬷)
(又集韵作弄切音粽汉侯国名○ (第 35-64b 页)
史部 编年类

卷三

  甲申后扃元岁戊子五岁二十有一岁王崩子廑践位
辛巳后廑元岁二十有一岁土崩不降之子孔甲立
壬寅后孔甲元岁三岁(陶氏古今录曰夏孔甲八年九月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以铸剑据经世
纪年甲辰孔甲即位之三岁也今陶弘景曰八年岂考于古铭字书难辨误以为八年与 蔡史曰昔有飂叔
安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玄孙之后为裔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
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
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 (第 3-24b 页)
史部 纪事本末类

卷四

  龙见于绛郊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
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
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何谓也
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
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
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
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
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 (第 4-105a 页)

卷九十九

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
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
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 (第 99-29b 页)

卷三十一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
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
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
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 (第 31-67a 页)
史部 别史类

通志 卷一百八十一

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
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
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龙及
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皆有雄雌
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 (第 205-34b 页)

卷十七

董董甫以豢龙事虞封于鬷川别为鬷夷更为关龙(音/豢)
(龙同关龙逢/作平声非)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后有廖
氏飗氏飂氏飂叔 (第 17-11b 页)

卷二十一

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曰豢龙封于
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少昊氏有裔子曰孟亏能驯鸟
兽而致凤凰爰封之萧故孔子曰舜其大智也与起布
衣积德函和而终 (第 21-30a 页)

卷二十六

    (宗镇董亭/者皆非)
郗   己姓说文云周邑野王西北(详后/周国)
(昭二/十九) 董姓鬷夷也今济阴东北四十九有龙池鬷
    亭(即三鬷亭在定陶东北二十蔡墨云舜封/豢龙子于鬷川鬷夷氏其后九州要记云)
    
(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集韵去声非 (第 26-4b 页)

卷二十三

  董父
董父飂君飂颛顼之裔昆吾已氏之别受氏为国者叔
安之裔也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其后为鬷夷氏(左/传)
至夏孔甲前灭(韦昭国/语注) (第 23-31a 页)

卷二十六

莒其后也)
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董姓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
(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
则商灭之矣(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秃姓舟人 (第 26-11b 页)

卷四十六

其君名)有裔子曰董
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
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
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言孔甲之德/能顺于天)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第 46-12a 页)
史部 杂史类

卷十六

龙则夏灭之矣(董姓已姓/之别受氏)
(为国者有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 (第 16-4a 页)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406-0145b.png
未常不章(章显/也)虞夏商周是也(是成天地/之功者)虞幕能听协
风以成物乐生者也(虞幕舜后虞思也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
(之乐生者也周语曰瞽告有/协风至王乃耕藉之类是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
庶类者也(单尽也庶众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和
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保养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鲁语曰契为司)
(徒而/民辑)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弃后稷也/播布也殖)
(长也百谷黍稷稻粱麻麦荏菽/雕胡之属蔬草菜之属可食者)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禹/身)
(王稷契在子孙公侯伯谓/其后杞宋及幕后陈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406-0145c.png
以生柔嘉材者也(柔润也嘉善也善/材五谷材木也)其后八姓于周未
有侯伯(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已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佐制物于前代
(佐助也物事也/前代夏殷也)昆吾为夏伯矣(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二子名樊为己姓)
(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大彭豕
韦为商伯矣(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
(豕韦者殷衰二/相继为商伯)当周未有(未有/侯伯)已姓昆吾苏顾温董(五/国)
(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董姓
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董姓已姓/之别受氏)
(为国者有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406-0145d.png
(甲前而灭矣傅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彭姓彭祖豕韦诸
稽则商灭之矣(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
姓舟人则周灭之矣(秃姓彭祖之/别舟人国名)妘姓邬郐路偪阳(陆/终)
(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鄡路偪阳其后别封也)曹姓邹莒(陆终第五/子曰安为)
(曹姓封/于邹)皆为采卫(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卫卫服去王城三千里)或在
王室或在夷翟莫之数也(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翟莒偪阳也)
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斟姓曹姓之别也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
(斟灌斟寻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406-0146a.png
越不足命也(夔越芉姓之别国也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
(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蛮芈蛮矣(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也)唯荆实有昭
德若周衰其必兴矣(昭明/也)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
(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代更也/干犯也言其代强更相犯间也)姜伯夷之后也(伯夷/尧秩)
(宗炎帝之后/四岳之族也)嬴伯翳之后也(伯翳舜虞官少/皞之后伯益也)伯夷能礼
于神以佐尧者也(秩宗之官于周为宗伯汉为太常掌/国祭祀书曰典朕三礼谓天神人鬼)
(地祇/之礼)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百物草木鸟兽也/议使各得其宜)
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兴谓为/侯伯也)周衰其将至矣(至于/伯也)
史部 传记类

卷二十四

   晋蔡墨
蔡墨名黯晋史大夫也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
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
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
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
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

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
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
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
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
 (第 24-2b 页)
史部 地理类

山东通志 卷九

 (在县西南十里九州要记云董父好龙帝遣豢龙/于陶邱左传蔡墨曰董父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
 (食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尚书序云汤与桀战于)
 
(鸣条桀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是也汉书曹国有三鬷亭)贯城(在 (第 11-87b 页)

卷六十二

 预注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又晋

 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饮
 食之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
 川
杜预注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
实沈左传高辛氏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帝尧迁实
 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 (第 62-2a 页)

卷一百六十一

 在长子县西五十里方山之巅
金道华路史帝尧时有金道华种兰

古董父黄帝裔孙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

 子曰父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
 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鬷川 (第 161-2a 页)
鬷川 氏其后也
所居地有陂泽多生蒲苇因名其里曰董
 泽
明成化壬辰冬池水裂血鳞如鉴盖龙蜕也今泽
 旁尚多董姓泽在闻喜县东四十里 (第 161-2a 页)
史部 史评类

卷三

   三岁
陶氏古今录曰夏孔甲八年九月岁次甲辰采牛首山
铁以铸剑(据经世纪年甲辰孔甲即位之三岁也今陶/弘景曰八年岂考于古铭字书难辨误以为)

(八年/与)○蔡史曰昔有飂叔安(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
(玄孙之/后为裔)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
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
食而未获豢龙氏有 (第 3-32b 页)
子部 杂家类

卷六

昔有飂叔安有裔子
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
扰畜龙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 (第 6-16a 页)
子部 类书类

卷七百九十七

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
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 (第 797-6a 页)

古今姓氏书辩證 卷二

 先亦侯家也今从邓颜二注

鬷夷
 左传飂叔安裔子董父能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氏
 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预注曰鬷水上
 夷皆董姓
   二冬

 姓苑曰前燕慕容皝有左司马冬寿晋史作佟寿未 (第 6-20b 页)

卷五十六

飂叔
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
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
龙封诸鬷川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
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 (第 56-5b 页)

卷四十九

飂叔安
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
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
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 (第 49-5a 页)

卷六十四

    (畜龙以服事帝舜帝/丨之姓曰董丨曰豢) 飞光(黄滔周以龙兴赋驾木/德于震宫苍然被彩应)
    (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   (阳精于乾象/赫矣丨丨)
    (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 (第 64-22a 页)

卷四之三

(师次于鄫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丨丨及陈)鬷夷(左传董父实甚好龙帝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丨)
(丨氏其/后也)蒐夷(左传晋/丨于丨)裔夷(左传公会齐侯于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 (第 19-33a 页)

卷十六之九

汾川(左传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
(丨丨张正见诗高秋/藐姑射睿想属丨丨)鬷川(左传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
(龙封诸/丨丨)涑川(左传伐我丨 (第 145-5b 页)
集部 别集类-宋

卷四十四

   神物
神物登天扰可骑(韩非说难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如何孔甲但能
羁当时若更无刘累龙意茫然岂得知(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绛郊魏)
(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昔有飂叔安有)
(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
(诸鬷川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
(于豢龙氏以事孔 (第 44-13b 页)

卷七十四

骨氏为胡今所为
河南胡氏者是也同列董公将戏曰董亦有两祖耶曰
昔飂叔安之裔子董父善扰龙帝舜赐姓曰董封诸
鬷夷氏其后也
又辛有之二子董督晋典晋于是有
董史因为董氏
董狐其后也二公叹服善琴奕好古能 (第 74-17b 页)

卷十

僧为游费水帘怀玉之僧皆刻像岩石间一
时高人胜士咸作诗高之胸中所存可知矣董出黄帝
后董父以扰龙事舜封之鬷川赐之姓命之氏代有显
人至君九世祖始家德兴之海口族日大以儒学仕朝
者相望曾大父旻大父湜考樗赠宣教郎妣张 (第 10-4b 页)
定陶

维基 类书类

卷五十五

东,循济阴界于齐鲁右泗水。达于吕梁,乃东南抵淮,西南接太昊之墟。尽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
济阴县之定陶、冤句、乘氏,今在东郡。大抵曹、宋、徐、亳,及郓州西界,皆属大火分。

自商亳以负北河,阳气之所升也

卷十

半,晡时复,晡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复。武五子昌邑王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东方朔传,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下是也。纪夜则用星。诗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春秋

卷三十

,诏曰:山川鬼神应典礼者,尚未咸秩。其议增脩群祀以祈丰年。丙辰东巡狩。己未,凤皇集肥城。乙丑,帝耕于定陶,诏曰:三老,尊年也。孝弟,淑行也。力田,勤劳也。国家甚休之,其赐帛人一匹,勉率农功。辛未,幸泰山,

卷三十一

  直隶志书〈遵化州 新安县 肃宁县 景州 吴桥县 定州 武邑县 鸡泽县 清河县 大名县〉
  山东志书〈长山县 曹州 定陶县〉
  山西志书〈阳曲县 蒲县 垣曲县 潞安府 长子县 壸关县 陵川县 榆社县 宁武关〉
  河南 ……呜焉。
《山东志书》长山县
社日,祀先农,调社饭。
曹州
春社日,集镇村塾,凡有祠宇,皆作戏赛祷。定陶
春社,集场村疃,会众祈报。
《山西志书》阳曲县
仲春社日昧爽,妇女作綵线,人佩之,曰社线。食社面

卷一百十五

过半晡时复。晡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复。《武五子昌邑王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东方朔传》: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下是也。纪夜,则用星诗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

卷十五

一等,徙敦煌郡。
《孔光传》:光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哀帝初即位,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恐傅太后与政事,即议以为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傅太后果从复

卷七十八

,雨水害稼。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馀,损稼。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
至元二十三年,大雨。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三年九月乙丑

卷八十四

无麦禾。八月,大宁县雨雹害稼,毙畜牧。
至大二年,雨雹。
按《元史·武宗本纪》:二年三月己酉,济阴、定陶雹。六月,金城、崞州、源州雨雹。延安之神木碾谷盘西神川等处大雨雹。 按《五行志》云:延安神木县大雹一

卷一百十

、河间、河南、东平、濮州等处饥。峡州属县饥。六月,奉元、延安二路饥。
按《山东通志》:致和元年三月,定陶饥。五月,沂州饥。
文宗天历二年春正月,明宗即位,饥。秋八月,文宗复位,饥。
按《元史·明宗本纪》: ……济阴等县饥。 按《五行志》:天历三年〈五月改元至顺〉二月,河南大饥。三月,堂邑县饥。临海五州,临清、定陶、光山等县饥。四月,清平县饥。
至顺二年,饥。
按《元史·文宗本纪》:二年春正月,宁海州饥。二月,胶 ……德平饥。
景泰二年夏,大饥。
按《贵州通志》云云。
景泰三年,饥。
按《山东通志》:景泰三年,曹县、定陶大饥。
景泰七年,饥。
按《浙江通志》:景泰七年,会稽淫雨害稼,饥。奉化天台大饥,饿莩载道。

卷一百二十八

十二月乙亥,冠州及永年县水,免今年田租。 按《五行志》: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馀,损稼。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县水。
至元十五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纪

卷一百八十四

枝两穗,三本三枝两穗。仙源县禾异陇合穗。耀州粟二茎隔两陇合为一穗。梁山军禾一茎九穗。固始县麦有双穗。定陶县、丹阳县麦秀两岐。
绍圣元年,瑞麦、嘉禾生。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绍圣元年,

卷四十五

侯国。莽曰足亭。
曲乡 侯国。
西阳 侯国。

济阴郡 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三年更名定陶。禹贡荷泽在定陶东。属兖州。师古曰:荷音柯。户二十九万二千五,口百三十八万六千二百七十八。县九:定陶 故曹国,周武王弟叔振铎所封。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
冤句 莽改定陶曰济平,冤句县曰济平亭。师古曰:句音劬。
吕都 莽曰祈都。
葭密 师古曰:葭音家。
成阳 有尧冢灵台

卷四十八

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虚也。济阴定陶,诗风曹国也。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馀世为宋所灭。昔尧作游成阳,
如淳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今有尧冢灵台。师古曰:作游者,言为宫室游止之处也。

舜渔雷泽,
师古曰:渔,捕鱼也。雷,古雷字。

卷五十

济阴郡 十一城,户十三万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四。故梁,景帝分置。雒阳东八百里。定陶 本曹国,古陶,尧所居。有三鬷亭。郭璞曰:城中有陶丘。《皇览》曰:伯乐冢,县东南一里,所高四五丈。《帝王世纪》曰:舜陶河滨县西南陶丘亭,是汤伐三鬷。孔安国曰今定陶
冤句 有煮枣城。《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淮颍煮枣。
成阳 有尧冢、灵台有雷泽。《

卷五十二

廪丘 公国相。有羊角城。
白马 有瓠子堤。
鄄城 公国相。

济阳郡 汉置。统县九,户七千六百。定陶 汉高帝封彭越为梁王,都此。
乘氏 故侯国。
句阳
离狐
宛句
己氏
成武 有楚丘亭
单父 故侯国。

卷五十五

县,属此。

南济阴太守 二汉、晋属兖州,前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平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后还曰济阴。《永初郡国》又有句阳、定陶二县今领县四,户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
冤句令 汉旧名。
单父令 前汉属山阳。 ……境。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 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定陶令 汉旧名。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顿丘令 属顿丘,流寓割配。

北济阴太守 孝武建元元年升立。领县三 ……晋宁令。
宿预令。
甬城令。

北济阴太守 宋失淮北侨立。
广平令 前汉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无。定陶令。
阳平令。
上党令。
冤句令。
馆陶令。

北下邳太守 宋失淮北侨立。
僮县令。
下邳令。
宁城

卷五十九



马头郡
巳吾 永明元年,罢谯郡属。二年,刺史戴僧静又以济县并之。

济阴郡
顿丘 永明元年,罢定陶并。
睢陵
乐平 永明元年,割钟离属。
济安 永明元年,割钟离属。

新昌郡
顿丘
谷熟
尉氏

卷六十二

十四。
安阳 孝昌二年置,治麻城。
砀 二汉属梁国,晋罢,后复属。治鲁城。

西兖州 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领郡二,县七,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口一十万三千八百九十四。
沛郡 兴和二年置,治孝昌城。 ……有新中城、安阳城。
新安 兴和中置。

济阴郡 领县四,户二万九千八百三十六,口八万三千五百八十。定陶 二汉、晋属。有定陶城。
离孤 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有离孤城、桃城。冤句 二汉、晋属。治冤句城。有南阳城。
乘氏 二

卷六十三

扶离城。新丰 武定六年置。

南济阴郡 治竹邑城。孝昌中陷,萧衍为睢州,武定五年复。领县二。
顿丘定陶 有诸阳山。

临潼郡 治临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置。领县四。
晋陵 郡治。武定六年置。
取虑 州

卷六十六

城县,大业初废入焉。
济阳
成武 后齐置永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戴州。大业初州废。
冤句
乘氏定陶单父 后魏曰离狐,置北济阴郡。后齐郡县并废。开皇六年更置,名单父。
金乡 开皇十六年分置昌邑县,大

卷六十七

有抱犊山。
符离,后齐置睢南郡,开皇初郡废,有竹邑县,梁置睢州,开皇三年州废,又废竹邑入焉。有女山、定陶山。
方与,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
〈国〉

鲁郡,旧兖州,大业二年改为鲁郡。统县十,户十二万四千一

卷七十

葶苈。户十万三百五十二,口七十一万六千八百四十八。县六:
济阴 紧。武德四年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及定陶省入焉。
考城 上。武德四年以县置东梁州,五年州废,来属。元和十四年权隶宋州,寻复故。
宛句 上。武

卷七十九

十。
曹州 昔唐尧所居,在周为曹国之地。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改为梁国,景帝分梁为济阴国,宣帝更名定陶,后为济阴郡。后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后魏置沛郡及西兖州。后周改西兖为曹州。隋为济阴郡。大唐复为曹州, ……亭在县东北。有曹南山,有泛水即汉高帝即位之地。泛音泛,取泛受之义。汉济阴郡城,今县是也。亦汉定陶县地。荷泽在今县城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
成武 汉旧县。有置戴州。
冤句 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汉济阳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后汉光武生

卷九十

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四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县以隶焉。熙宁四年废军,以定陶县隶曹州。元祐元年,复为军。县一,定陶。上。

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奎、娄之分,西抵大梁 ……,有盐铁丝石之饶。其俗重礼义,勤耕纴,浚郊处四达之会,故建为都。政教所出,五方杂居。睢阳当漕舟之路,定陶乃东运之冲,其后河截清水,颇涉艰阻。兖、济山泽险迥,盗或隐聚。营丘东道之雄,号称富衍,物产尤盛。登、

卷九十六

百七十七。县三、镇一:
济阴 倚。有曹南山、定濮冈、左山、祝丘、荷水、汎水、飨城、鄸城。镇一濮水。定陶 本宋广济军,熙宁间废为定陶县。城中有梁王台。有髣山、独孤山。
东明 初隶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后以故县为兰阳、仪封,

卷九十七

元二年,直隶省部。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 上。
成武 中。定陶 中。
禹城 中。
楚丘 中。

濮州 上。唐初为濮州,后改濮阳郡,又仍为濮州。宋升防禦郡。金为刺史

卷一百三


宁阳县
邹县
泗水县
滕县
峄县
金乡县
鱼台县
单县
城武县

曹州 正统十一年添设。
曹县定陶县 二县旧俱隶济宁州,今改隶。

济宁州

嘉祥县
钜野县
郓城县

东平州

汶上县
东阿县
平阴

卷一百九

平阳,则又以平阳为唐。平阳,今晋州也。

按《路史》:帝尧生于丹陵,受封于陶。
〈注〉陶,今广济,治定陶。故范晔谓定陶为陶尧所居。今寿光有尧水。伏琛、晏谟皆以为尧顿驾处。

改国于唐,都于平阳安邑。
今晋之临汾,汉平阳 ……州临汾县,本平阳。隋改为晋。阳河水一名晋水。韦昭云:陶、唐皆国名。或曰:尧先居陶后居唐。陶,今广济军定陶县。唐,今中山府唐县犹有唐城存焉。或曰:唐城在绛州翼城西二里。《括地志》:定州唐县,尧后所封。汉书音

卷一百三十

谥昭宣光烈孝皇帝,陵曰温陵。
按《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为全忠所害,葬于济阴县之定陶乡。明宗时就故陵置园邑。
按《兖州府志》:昭宣帝陵在曹州境内,帝为朱温所篡,封济阴王既而酖杀之,瘗于

卷一百三十四

泰县东北十五里南师镇。
左丘明墓 在肥城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在峄县。范蠡墓 在肥城县西北陶山之阳,一在定陶县。段千木墓 在滨州西北十里。
邹衍墓 在章丘县东十里。
陈仲子墓 在长山县北二里,即古于陵地。
郦 ……阳谷县。曾晰墓 在曹县西南八十里南成山。原思墓 在费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俗呼为原宪屯。
陶朱公墓 在定陶县治东北,一在肥城县。
孟母墓 在邹县北二十里马鞍山。明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方远宜增筑墙垣,以防樵牧

卷一

、二十六县。兖州府领曹沂、济宁、东平、四州、滋阳、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金乡、鱼台、单城、武曹、定陶、嘉祥、钜野、郓城、汶上、平阴、东阿、阳谷、寿张、郯城费二十三县,东昌府领高唐、临清、濮三州,聊城、

卷一百十一

哀王高。数月,薨,子共王充嗣。五十六年,薨,子隐嗣。十九年,王莽时绝。
信都王景 中山孝王孙,先封为定陶王,奉恭王后。哀帝建平六年,徙信都,王莽时绝。
南䜌侯佗 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今顺德府平

卷一百三十三

长垣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河南兰阳县界,六十里。
北至开州界,二十五里。
按《东明县志》:东南至山东定陶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兰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山东濮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滑县,一百二十里

卷一百四十八

州枣阳县东,本赵邑,后属魏。〉安釐王欲亲秦伐韩,信陵君曰:秦长驱梁,北至陶卫之郊,〈正义曰:陶,曹州定陶也。〉北至乎监,〈战国策作阙,在东平须昌县。〉祸必由此矣。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东郡。二年,

卷一百八十三

徐州之域,兖州府,为金乡,为鱼台,为城武,为单,为济宁,为嘉祥,为钜野,为郓城,为曹州,为曹县,为定陶
按《文献通考》:曹州为宋分,在豫州之域。今据清类分野书,为徐州之域,按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大正阏伯之墟,武王封弟叔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馀世,为宋所灭。则曹州定陶之地,皆入于宋矣。又按禹贡钜野,在徐定陶曹郜与钜野相连,则清类分野之说,岂无所据哉。
山东总部河防考       《通志》序
山东临黄河地方

卷一百八十四

乃启第五子,所封在今观城。三朡 董姓鬷彝也。汤伐夏,夏师败绩,桀走,保三朡,汤从而伐之,灭其国。在今定陶县。
昆吾氏 颛顼之裔,有名樊者封于昆吾时代,为诸侯,后党乱,为汤所灭。地在濮阳。
顾 高阳氏后己姓 ……也,齐宋盟处,即古贯国有贯氏。今在济阴蒙泽城。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贯城,《水经注》俗曰:薄城定陶有贯城。
泸 卢庸国也,古文作纑之长清。南五十里有卢城,今襄之中卢。
昔 周大夫所封。风俗通作夕,故 ……也,在今济宁州。
遂 春秋庄公十三年,齐人灭,遂注遂国,在济北蛇丘县东北。《汉书》曰:蛇丘有遂乡,今定陶钜野二县,交界有蛇丘。
铸 尧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铸。臧贾、臧为出在铸。《汉书》曰:济 ……姓,出自太公,冒其号以自称,不能修道底于灭亡。春秋时笔以讥之。而非其爵欤。颜师古注:《汉书》淳于曰:定陶不知淳于公如曹,而曹乃定陶,其以所知之地,释之误矣。
郜 姬姓,子爵,文王子也,为宋所灭。春秋隐公六年,败宋师于管,取郜桓公。 ……复以琅邪归齐泽王琅邪。凡二年。
梁王 彭越为梁相国定梁也。汉高帝五年,以睢阳以北至谷城封越为梁王,都定陶。十一年,人告越反,废为庶人,杀之,国除,乃以其地立子恢为梁王,都睢阳。凡山阳、济川、济阴、济东等地 ……凡立九年。卒,无子,国除。时当武帝建元五年,地入于汉,为山阳郡。济阴哀王 孝王子,名不识,景帝分梁地定陶等九县,立为济阴王,凡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
清河刚王 文帝诸姬子,代王参之孙, ……也。食高密等五县,哀王立。卒,子顷王章立。卒,子怀王宽立。卒,子慎立,王莽时绝,高密四传凡八十二年。定陶王 宣帝子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即故济阴国也。都定陶,食九县。三年,徙王楚,复为济阴郡。嚣在楚传子文而绝。
东平思王 宣帝子宇,甘露二年封为东平王,即大 ……,立开明兄信子匡为东平王。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义举兵立信为天子,兵败,为莽所灭东平,四传凡五十一年。定陶共王 元帝子,康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
三年,徙为山阳王。七年,当成帝河平二年,徙王定陶,凡四年卒。王少而爱,长多材艺,习知音声。帝奇器之,成帝即位,缘先帝意厚遇,异于他王。子欣立十五年,成帝无子,徵入为皇太子,仍立楚思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越一年,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哀帝。追尊共王为共皇,立庙。京师乃复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定陶国复为济阴郡。
合阳侯喜 高帝兄,初封为代王,北兵攻,代弃。国废,为侯合阳,属平原郡。
德侯广 喜之 ……。
城阳恭王祉 光武族兄弟,舂陵康侯敞之子,汉兵起祉兄弟,相率从军,更始立。以祉绍封,舂陵侯入关,封定陶王。建武二年,败,封城阳王。卒,
子平为蔡阳侯奉祉祀。
高乡侯坚 城阳恭王子,建武十三年封。高乡县属

卷一百八十七

县 马四匹,驴四头,马夫四名,白夫十二名,青夫六名,马牌子一名,以上连闰共银四百七十六两七钱二分。定陶县 马七匹,驴四头,马夫五名,白夫十四名,青夫七名,马牌子一名,以上连闰共银六百四十三两九钱八分六釐 ……州营。
康熙三年四月,奉旨曹州营兼辖梁山范县二营。
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分防定陶县曹县千总一员。
武城县把总一员。
濮州千总一员。
河汛倭城等闸五汛,把总一员。
安东营驻劄东,卫沂

卷一百九十一

其北济故渎自温城西北东故阳武县故城北径延津县界,东过封丘县北及故宋地,济阳县北,或伏或见,东出于山东定陶县之陶丘北,东径曹县地,入钜野泽东,北径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东合汶水水东临东平州故无盐县界《郡志》

卷二百四

河赵亮釆墓 在凤凰山下。
肥城县
春秋左丘明墓 在县西南五十里,一云在峄县。
范蠡墓 在县西北,一云定陶
汉孝子郭巨墓 在县西北六十里。
青城县
元大中大夫焦文炳墓 在县东南二里。先儒宋益斋墓 在城南四

卷二百五

寿丘。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卫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

卷二百九

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二十三里。
曹州
夏禹贡导荷泽,被孟潴。今荷泽在曹州境内,定陶县东。周武王十三年,封弟振铎于其地,为曹国。春秋时,灭于宋。战国时,又为齐所灭。秦属砀郡汉,高帝六年,改为梁国。景帝中六年,分梁为济阴国。建元三年,为郡。宣帝甘露二年,封子嚣为定陶王,更为定陶国。明年徙楚,此复为济阴郡。成帝河平二年,徙山阳王康为定陶王,复为国。绥和元年,立楚思王景为定陶王。哀帝建平二年,景徙信都,复为济阴郡。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南北朝刘宋复为济阴郡。元魏于郡置西兖州,治定陶县。后徙于左城,后周改济阴郡为曹州。隋复为济阴郡,置济阴县为郡治。唐为曹州济阴郡。五代晋天福三年,为 ……复为曹州,省乘氏南华入济阴。大定末,河决,徙治于东北七十里旧乘氏城,仍置济阴县为倚郭,领县三,济阴,定陶,东明。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省宛亭入济阴,领县五,济阴、城武、定陶、禹城、楚丘。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镇。省济阴、定陶、楚丘、三县,入州。二年,徙州治盘石镇。四年,改为县,复割置定陶县,同属济宁府。正统十一年,大理寺丞张骥,奏以河北之民差赋不便,乃于古曹国故城,复置曹州,属兖州府,领县二曹定陶。皇清属兖州府,编户七十四里。
曹县
周曹国地,秦属砀郡,汉为济阴郡,定陶县西南境。南北朝元魏初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皆徙左城,即今治也。隋始置济阴县为济阴郡治,唐因之。武德四年,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及定陶省入焉。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省县入曹州,寻改州为曹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济宁为州,而曹县随州,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
置曹州,乃割曹县为属。皇清属兖州府曹州,编户四十八里。定陶
唐虞陶丘,尧尝居此,故为陶唐氏。今有尧陵。《帝王世纪》曰:舜陶于河滨。亦此,周曹国地,秦置定陶县,属砀郡。汉封彭越为梁王,都此。景帝六年,别为济阴国治。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为济阴郡治。东汉因之。晋济阳郡治。南北朝刘宋,属济阴郡。元魏徙济阴郡治左城,定陶为属。后周改济阴郡为曹州,定陶仍属。隋初因之。大业二年,属济阴郡。唐属曹州。贞观元年,省入济阴县。宋乾德元年,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定陶故地,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广济军。四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定陶县,属
菏泽

维基 类书类

卷四十四

春秋后不复截河,而入于荥矣。今虽有荥泽,而故渎湮塞不可考,又东至汴州,又东北至曹州,为陶丘,又东北至菏泽,在广济军之东北,自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济所经之地。今不复有济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泽虽不受济水,亦自有源,仍旧东流。世俗因其旧名,亦以济名之。然东南流至兖州金乡鱼台,入徐州沛县,与泗水合,而入淮又一派。《禹贡》:济水至菏泽,即东北会于汶。汶水出兖州乾符县,今袭庆府奉符县。凡北流至郓州须昌县,又东北流至齐州临邑县,又东北流

卷一百七

九河、九江,伊、洛、瀍、涧兮,泾、渭、汉、沔、灉、沮、汶、泗兮,沱、潜、衡、漳、大野、彭泽兮,雷夏、菏泽、滹沱、鸭绿兮,巫峡、沧浪、弱水、流沙兮,滇池、钱塘、黑水、混同兮,高邮吴淞,予独重夫四海四渎之水兮

卷二百十

注》济水东北径冤句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汉景帝因置济阴郡于定陶也。菏水 在县北二十里。禹贡导菏泽,被孟潴是也。蔡沈注云,在济阴定陶县东。《水经注》曰:南济东过冤句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又东北菏水出

卷二百十一

郁郎渊。一名温水湖,有泉名圣母池,流绕村居篱落,入河至阳城湖桥头闸入运。
菏河 在县治南七里。禹贡导菏泽,被孟潴是也。按《水经注》曰:济水至乘氏西,分为二。其一东流过昌邑县北,又东过金乡南,又东过东缗县北 ……可考。按春秋襄公二十年夏六月,公会晋侯齐侯等盟于澶渊。注云澶渊卫地在顿丘县南,或即此地,马字疑误。菏泽 县东北四十里定陶城武界上。禹贡导菏泽,被孟潴,即此其故道。今没。
堂沟 堂卫傍邑沟其地也。在县北四十里,诗云望楚与堂,即此。
傅家潭 在

卷二百十二

水南流,是为菏水;其一东北流入巨野泽,是为济渎。
菏水 又东与巨野黄水合,即济水别名也。《书》云:导菏泽,被孟潴,菏亦作荷。春秋作柯泽。今山东钜野县有大泽。《水经注》菏水又东径故邑城北。
瓠子河 汉孝武元

卷二百四十一

传》孔子南游过阿谷之隧,见处子佩瑱而浣,即此。亦曰重丘。《左传》: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即此。菏泽 禹导菏泽被孟潴,导沇水东流为济,又东至于菏。
曹国城 即三鬷国城。《汉书》曰:汤伐三鬷,改其国曰曹。《世纪》

卷一

《山海经》曰:娄涿之山,波水出,其阴北流注于谷。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孔氏以荥波为一水者,非也。

菏泽,被孟猪。
〈传〉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下,厥贡漆、枲、絺、纻,厥

卷一百九十七

睢阳县东北。〈疏〉《周礼·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睢阳。《禹贡·豫州》云:导菏泽被。孟猪《左传》亦作孟诸文,不同者声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梦。
〈注〉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

卷二百三十七

乎凡例,然后无失,此经史圣贤之分也。
菏水论二
经于导济曰: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于兖州曰:道菏泽,被孟潴陶丘之地。于汉之郡国,为济阴,为定陶,于唐为曹之济阴县,于本朝先为兴仁之定陶镇,后割置为广济军,菏泽东于济阴百里,而近已而下流,历昌邑金乡东缗数县,乃达唐单州之鱼台。鱼台者,以鲁观鱼于棠,名之。又东南 ……达菏为正,则从定陶分济之初言之,是为极其源,本于其水道,既径且尽,若如班固之言,河水既在湖陵,而所书菏泽,乃在定陶,则湖陵上复应愬河以行,经东缗金乡昌邑,乃至定陶,以达菏泽。比之许氏达菏之道,中间更隔数邑,水径未遽即彻,其于叙事稍为回曲,不若许氏达菏之径也。今臣于经姑无问 ……曹郓以通京东漕路也。若其迹道,则自禹时固已有之,然则是菏也,来自定陶之西,而合济于定陶之北,已而遂为菏泽,而经鱼台以合泗入淮,其源流明著如此,臣谓有菏而济过之,不其确与。许氏释泗曰:泗受泲水,东入淮。夫菏 ……不以为济,许氏犹本其所受言之,其知源委之真者也。若班固之谓菏水者,下虽可以通淮,而上源更须一转,乃及菏泽。若菏河不同字,则许之于地理,比班氏尤为详审也。
汴水部艺文一
汴河铭〈有序〉     唐皮日休

卷二百四十三

牟、祥符、陈留、杞县、睢州、归德,至山东兖州府定陶县复出,即《书》所谓东出于陶丘北也。又东至曹州,过菏泽,又东北至兖州府东平州寿长县,与汶水合流,又东北至青州府博兴县,入于海。


按《书经·夏书·禹贡 ……南,溢而为荥。荥即荥波之荥,见豫州。又东出于陶丘北,陶丘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广济军西,又东至于菏菏,即菏泽,谓之至者。济阴县自有菏泒,济流至其地尔。汶,北汶也。又东北至于东平府寿张县安民亭,合汶水至今青州博 ……秋后,不复截河,而入于荥矣。今虽有荥泽,而故渎堙塞不可考。又东至汴州,又东北至曹州,为陶丘。又东北至菏泽,在广济军之东北。自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济所经之地。今不复有济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泽虽不受济水,亦自有源仍旧东流,世俗因其旧名,亦以济名之。然东南流至兖州金乡鱼台,入徐州沛县,与泗水合而入淮。又一派禹贡济水,至菏泽,即东北会于汶。汶水出兖州乾符县,今袭庆府奉符县。凡北流至郓州须昌县,又东北流至齐州临邑县,又东北流 ……《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河济也。《尚书》有导河济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水无泗水之文。又曰:道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

卷二百四十四

也。既见而伏,历郑州中牟祥符陈留杞县,睢州归德至山东兖州府定陶县,出于陶丘北,又东至山东兖州府曹州过菏泽。又东北至本府东平州寿张县安民亭,合汶水,又东北至青州府博兴县入海。东北者由东而北也。北东者,由北而 ……也。然济之正渎,则枯竭已久,不可指寻矣。
按《曹州志》:州城东南三十里,有菏山,菏水出此。菏水,一名菏泽。济水会此入海,今涸。
按《定陶县志》:济水,《禹贡》云:东出于陶丘北。《水经注》云:又东北径定陶恭 ……得一泉,初见尚微,须臾流渐汹涌,众惧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迹在西北城角堡下。
菏水发源于菏山,即禹贡之菏泽也。济水会此入海,今涸。
陶丘在县城北十里,俗名髣山。《禹贡》导沇水,东出于陶丘北,即此。
按《寿张 ……前不谓之汶,而谓之济。杜佑曰:济水自王莽末,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济南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因旧名称济,非济水也。至汉以来,汶所由道则自冈城西南流,至汶上之北四汶口。又西北流过东阿县

卷八十二

鉴智禅师觉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四百载矣。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元旨。天宝乙酉岁,遇菏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

卷二十

b/1/1b/GJfont.pdf/page7189-18px-GJfont.pdf.jpg' />菏泽水,在山阳胡陵,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从水,苛声,古俄切。
维基 正史类

明史/卷

月以曹县之黄河北旧土城置。东有旧黄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永乐中,亦尝条浚。南有灉河。东南有菏泽,流为菏水。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曹州东南。元曹州,治济阴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济阴县

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

,谭廷襄为山东巡抚,邓尔恒为陕西巡抚,何冠英署贵州巡抚。丁未,僧格林沁奏捻匪窜入山东,派队追剿,及于菏泽,失利。得旨:「僧格林沁督带重兵,北地倚为屏障。乃以饥疲之卒,追方张之寇,旁无援应,宜其败也。勇往有

清史稿/卷

。晋骆秉章太子太保衔,擢总兵唐友耕提督。辛卯,平罗回众复叛。瓦亭回匪围隆德,击退之。河决开州、考城、菏泽。甲午,苗沛霖陷寿州,知州毛维翼死之。乙未,陕军复宁羌。己亥,以俄人强佔住牧,趣常清等定界,劝俄兵撤 ……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壬辰,以山东贼势蔓延,命曾国籓出省督师,会僧格林沁军南北合击。癸巳,僧格林沁剿贼于菏泽南吴家店,失利,与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等均死之。事闻,辍朝三日,特予配飨太庙。命曾国籓督师剿贼,

穆宗本纪二

整顿吏治,严缉盗贼。命恩锡往上海办奥国换约。丁未,乔松年等会堵侯家林决口。

  是秋,赈顺直各属及菏泽等州县灾,免濮州被水、晃州被扰逋赋。

  冬十月戊午朔,达尔济以撤营纵贼,褫职逮治。命曹克忠接统刘

卷四十

;武昌震雷;黄冈震雷;随州雷电;麻城震雷;枣阳大雨迅雷;陵县大雷电;日照大雷电;房县雷;曹县大雷电;菏泽大雷电。五年正月初八日,均州雷电,郧县大雷电,房县雷。十四日,孝义厅大雪雷电。十一年十一月,临榆大雨 ……蝗。定州、东平、南乐蝗。七月,黎城、芮城蝗,昌邑蝗飞蔽天,莘县、临清、解州、冠县、沂水、日照、定陶、菏泽蝗。十六年三月,来安蝗,三河、内丘蝗。十八年正月,苏州飞蝗蔽天。夏,全椒蝗。七月,宁津、抚宁、五河、 ……十年春,博兴、昌邑、诸城蝗;临榆蝻生。夏,滕县飞蝗蔽天,食草皆尽。秋,昌邑蝗,食稼;宁海蝗。十九年,菏泽、曹县、博兴蝗。

道光三年,莘县、抚宁蝗。四年,东平、清苑、望都、定州蝗。五年七月,清苑、定州飞蝗 ……东昌疫,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四十三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潍县大疫。四十五年 ……城。八月,桐乡、南昌、新建、丰城、进贤、清江、新淦、建昌、德化、高淳、鹤庆大水。十二月,曹县、单县、菏泽、兖州、东昌大水。五年,汉水溢,武昌、安陆、荆州三府堤决。五月,苍梧、安南、荆门州、黄冈、蕲州、广济 ……、蠡县、任丘、曲阳大水。七月,定远厅、应城大水。八月,沾化徒骇河溢;东昌卫河决,坏民田;长清、日照、菏泽、观城、钜野大水。三年三月,石首、江陵大水;郝穴堤淤;平乡、固安、武清、平谷、清苑、蠡县、任丘、青县

卷四十一

冬,咸阳燠,无雪。五十九年冬,浮山无雪。

乾隆四年冬,彭泽、元昌燠如夏,人有衣单衣者。四十九年冬,菏泽无雪。五十七年冬,苏州无冰雪。

嘉庆三年冬,桐乡燠。十三年冬,昌黎无雪。十八年冬,郧县无雪。二十年

卷四十二

,民舍尽漂没。十一年五月,永嘉大雨水,歉收;江夏霪雨弥月。六月,宜城、谷城霪雨二十馀日,伤稼。七月,菏泽、滕县霪雨百馀日,平地水深数尺;曹县大雨,水深二尺。十二年,光化霪雨,自六月至八月,禾苗尽伤;宜城大

卷四十三

十七年春,文登旱。五月,黄县旱。六月,罗田旱。秋,绥德州旱。四十八年二月,文登、荣成、绥德州旱。秋,菏泽旱。四十九年二月,宁阳、菏泽旱。三月,大名府属七州县旱。五月,应城旱。秋,宁陕厅大旱,长安河涸。

五十年二月,江夏、武昌旱,济南、菏泽自春徂夏不雨。夏,邹平、临邑、东阿、肥城、滕县、宁阳、日照、嘉善、桐乡、宣平、苏州、高淳、武进、甘泉

卷四十四

房县大风拔木。六月,嘉兴、桐乡大风拔木。四年正月,宜城大风,覆屋拔木。六年五月,高淳大风拔木。七月,菏泽、曹县大风拔木。九年三月,嘉兴府大风毁屋。四月,柏乡大风毁屋。十年三月,湖州狂风骤雨,拔木覆舟。十一 ……。

光绪元年六月,皋兰、均州大风拔木。七月,日照、临朐大风伤稼。二年六月,黄岩大风拔木。三年八月,菏泽大风拔木。四年四月,临江大风,覆舟无算。五年五月,蕲州大风拔木。六月十四日,宁海、文登、海阳、荣成大 ……邑大风霾昼晦。三十八年二月初八日,滕县大风霾五色,昼晦。三十九年春,南宫多风霾。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菏泽风霾昼晦。五十年二月二十五日,临清昼晦。四月十八日,南宫、枣强大风霾昼晦。

嘉庆元年三月二十六日, ……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六日,沾化风霾日曀。三月初三日,武强风霾昼晦。二年二月,崇阳大风昼晦。三年六月,菏泽大风昼晦。四年正月十四日,枣阳昼晦。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沾化大风霾。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沾化大风霾日曀。十一年七月,滦州大风霾。十三年四月,曹县大风昼晦。

光绪三年八月十五日,菏泽、曹县大风昼晦。十年五月十三日,兴山昼晦。二十年二月二十七日,甘州大风昼晦。二十八年四月初四日,曲阳

卷六十一

主 五百八十五里。广百九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二十分。京师偏西五十一分。领州一,县十。菏泽繁,疲,难。倚。黄河自直隶开州入,其南瓠子故道。水经注,东至济阴句阳为新沟。城南:灉河。又南:北渠、 ……单,而西北柳林沙及南堤、夏月湖、白花诸河并淤。安陵、盘石镇。县丞驻刘家口。定陶简。府东南四十里。东:菏泽,古南、北汇焉。菏水出西陶丘西南七里,南今南渠,中渠今泛故道,径仿山,北合北渠为潴水河,并入

卷一百二十六

决口而出,夺赵王河及旧引河,汎滥平原,田庐久被淹浸。张秋高家林旧堰残缺过多,工程最钜。如东明、长垣、菏泽、郓城,其培筑较张秋为易。宜乘此时顺水之性,听其由大清河入海,谕令绅民力筹措办,或应开减河,或应筑堤 ……省兰仪、仪睢、睢宁、商虞、曹考五厅。六月,漫上南各厅属,水由兰阳下注,直、东境内涸出村庄,复被淹没。菏泽、东明、濮、范、齐河、利津等州县,水皆逼城下。署河督谭廷襄上言:「河已北行,拦水惟恃民埝,从未议疏导 ……法疏浚,庶水有分泄,再堵各缺口,并筑坝以护近水各城垣,此大清河下游之当先料理者也。至开、濮金堤及毗连菏泽之史家堤,当先堵筑,并加培旧堰,择要接修,此大清河上游之当先经画者也。」复下直督刘长佑、东抚阎敬铭会 ……城张家支门筑堤堵塞。旋乞假展墓。十三年春,溜益南趋,溃漫不可收拾,江督累章告灾。九月,宝桢回任,改由菏泽贾庄建坝。十二月兴工。

光绪元年三月,东明决塞,并筑李连庄以下南堤二百五十里。时河督曾国荃请设南岸 ……二百馀里。今东河县长九百里,日淤日高,全恃堤防为保卫。本年臣驻工二百馀日,督率修防,日不暇给。请将自菏泽至运河口河道二百馀里,归河督辖,与原辖之河道里数相等。」部议以此段工程,向由巡抚督率地方官兼管,河督

卷一百二十九

坝堵合,即于南北岸普筑长堤。而北岸濮州之上游为开州,并饬直督合力筹办。

光绪元年,浚文安胜芳河,修菏泽贾庄南岸长堤及北岸金堤。二年,浚张家桥新旧泗河。三年,浚济宁夏镇迤南十字河。给事中夏献馨请修水利以裕

德意志

求六款:一,革巡抚李秉衡职,永不叙用;二,给天主堂建筑费六万六千两,赔偿盗窃物品银三千两;三,钜野、菏泽、郓城、单县、曹县、鱼台、武涉七处,各建教师住房,共给工费二万四千两;四,保以后永无此等事件;五,以

卷三百二十七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

刘藻杨应琚子重英苏尔相明瑞

刘藻,字素存,山东菏泽人。初名玉麟,以举人授观城教谕,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一等,授检讨,更名。累迁左佥都御史。圆明园

卷三百五十一

迁侍讲学士。十八年,复典山东乡试,留学政,擢内阁学士。是年,滑县教匪起,蔓延山东,劾罢失察武生习教之菏泽训导宋璇,请恤击匪阵殁之曹州学录孔毓俊、生员孔毓仲,奖励手擒贼渠之金乡生员李九标。十九年,召回京,仍

卷三百八十

。十六年,丁父忧去官,服阕,引疾不出。二十八年,卒,宣宗甚惜之,赠太子太保,谥简敬。

马济胜,山东菏泽人。以武生入伍,从剿川、陕教匪,积功累擢江苏抚标参将。嘉庆十八年,会剿山东教匪,擢河北镇总兵。道光初

清史稿卷四百零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

明集众数千戕官,令国瑞、西凌阿击剿解散。

十一年,捻匪五旗并出,僧格林沁率诸将由金乡迎剿。遇贼于菏泽李家庄,战失利,察哈尔总管伊什旺布阵亡,回师驻唐家口。二月,令西凌阿驰赴汶上,会都统伊兴额、总兵滕家

卷四百十六

愚围雉河集,盛波赴援,循涡河岸破贼。英翰军突围夹击,围始解。授甘肃凉州镇总兵,败捻匪于宁陵。五年,拔菏泽游庄寨、方埠贼巢,被珍赉。牛洛红窜亳州,截击于白龙王庙,大破之。是年冬,追贼云梦,连败之于两河口、沙 ……奇兵抄贼后,贼始却,会诸军夹击,贼溃​​走,以提督记名。移防归德。五年春,迭败贼于考城、钜野、城武、菏泽,诏嘉盛传兄弟苦战,同被珍赉。五月,偕盛波破牛洛红于亳州,​​洛红被创夜遁,道死。追贼扶沟、鄢陵、许 ……河沿岸长墙,开黑风口淤河,引泗水灌之。贼屡败于西华、太康,窜至油坊冈,鼎新夹击,殪其酋。又追贼郓城、菏泽、曹县、东明,窜入河南境,追击于杞县柿园、嘉祥卧龙山。六年,迁山东布政使。筑新河、潍河长墙,会诸军守

卷四百十七

,复之。八年,命驻防山海关。十年,授镶蓝旗蒙古都统,从僧格林沁赴山东剿捻匪,寻命帮办军务。十一年,战菏泽失利,下部严议。破贼于东昌,焚贼巢,克七级镇,进克张秋。又破曹州红川口匪圩,进败贼于刘家桥、大张寺。

卷四百二十六

,迁左都御史。再迁刑部尚书,兼署吏部。九年,卒,赠太子少保,谥端恪。

马新贻
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安徽即用知县,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称。咸丰三年,粤匪扰安徽,淮南北群盗并起,

卷四百八十三

阜东野氏周公后,济宁闵氏子骞后,浚县端木氏子贡后,常熟言氏子游后,钜野卜氏子夏后,萧县颛孙氏子张后,菏泽、肥城两冉氏伯牛、仲弓后,肥城有氏有子后,邹平伏氏伏生后,孟县韩氏文公后,郿县张氏明公后,各一人。而

卷四百八十五

当时试一等者,刘纶居首,次则南城潘安礼、金坛于振、钱塘杭世骏;二等自兆崙等三人外,为无锡杨度汪,菏泽刘玉麟,休宁汪士湟、程恂,钱塘陈士璠,天台齐召南,会稽周长登。其续取者,一等宜兴万松龄,二等桐乡朱荃
经部 书类

卷三

无既字导洛有又东北字)荥波既
(荥泽波水已成遏猪荥户扄反荥泽也/波如字马本作播荥播泽名遏乌曷反)菏泽被孟
猪( (第 3-5a 页)
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之导音道/下同菏音柯又士可反注同韦胡阿反被皮寄反徐扶义)
(反注同猪 …… (第 3-5a 页)
作十数)重言(入于河三前见冀州末/一后又见导渭末一)东出
于陶丘北(陶丘丘再/成陶音桃)又东至于菏(菏泽之水)又东北会
于汶(济与/汶合)又北东入于海(北折而东/折之设反)导淮自桐柏
(桐柏山在/南阳之 (第 3-9a 页)

卷六

播也郑玄谓卫狄战在
此地社预云此荥泽当在河北以卫败方始渡河战处必在河
北盖此泽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菏泽至被之
正义曰地理志山阳郡有胡陵县不言其县有 (第 6-19a 页)
菏泽也又云 (第 6-19a 页)

在济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以今地验之则
胡陵在睢阳之东定陶在睢阳之北其水皆不流溢东北被孟
 (第 6-19a 页)

卷五

玄)
(谓卫狄战在此地杜预云此荥泽当在河北以卫败方/始渡河战处必在河北盖此泽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菏泽被孟猪传 (第 5-25a 页)
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
流溢覆被之音义(导音道下同菏徐音柯又士可反注/同韦胡阿反被皮寄反徐扶义反注 (第 5-25a 页)
)
(同猪张鱼反又音诸左传/尔雅皆作孟诸宋薮泽也)(传正义曰地理志山阳郡/有胡陵县不言其县有菏)
(泽
也又云 (第 5-25a 页)
菏泽在济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以今地验之则胡陵在睢阳之东定陶在睢阳之)
(北其水皆不流溢东北被 …… (第 5-25a 页)
(西南有/陶邱亭)又东至于菏传菏泽之水又东北会于汶传济
与汶合又北东入于海传北折而东音义(折之/设反)
导淮自桐柏传桐柏山在南阳之东 …… (第 5-39b 页)
 并不言在何郡县间有系郡县名者如太原今以为
 郡名震泽吴南太湖名之类其他无注者尚多岂汉
 初图籍不如班固所见之备耶至若菏泽在定陶而 …… (第 5-50a 页)
 传写之讹颖达不知而曲为之说可笑也
浮于淮泗达于河音义河说文作菏○金履祥曰说文
 作菏今俗本误作河耳菏泽与济水相通而泗水上 …… (第 5-55a 页)
 犹作一水非两水以为二水自颜师古始而宋蔡氏
 本之非也(臣召南/)按史记作荥播郑康成诗谱亦作
 荥播但此泽亦可单名下文溢为荥是也
菏泽被孟猪传 (第 5-58b 页)
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 (第 5-58b 页)
 (臣召南/)按汉志济阴郡下曰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即
 此 (第 5-59a 页)
菏泽盖陶丘复出之济所汇也至山阳郡胡陵则
 曰禹贡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此河水即 (第 5-59a 页)
菏泽
 支流许氏说文作菏者也传不言 (第 5-59a 页)
菏泽在定陶而言
 在胡陵既失所重又言孟猪在菏东北即方位亦舛
 矣 (第 5-59a 页)
菏泽在北孟猪在南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疏地理志蜀郡有湔道○(臣召南/)
 按湔下脱氐字汉湔氐道今四川松潘卫也 (第 5-59a 页)

卷五

 沇水入河溢为荥泽尧时荥泽常波而今始猪也今
 荥阳在河南春秋卫狄战于荥泽当在河北孔颖达
 谓此泽跨河而南北也
菏泽被孟猪 (第 5-18b 页)
 沇水东出于陶丘北又东为菏泽在济阴定陶县东
 孟猪在梁国雎阳县东北水流溢覆被之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垆疏也或曰黑也
厥田惟中上厥 (第 5-19a 页)

卷九

 波自洛出皆有以蓄之此说又善

菏泽被孟猪
 孔氏曰 (第 9-4b 页)
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流溢覆
 被之阚骃曰不言入而言被者不常入也水盛乃覆
 被之此说皆是汉孔氏以在 (第 9-4b 页)
胡陵而唐孔氏则据汉
 地理志谓山阳郡有胡陵县不言其县有菏泽也案
 说文曰 (第 9-4b 页)
菏泽水在山阳胡陵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
 而汉志山阳胡陵云禹贡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
 虽其字作河然以说文之言 (第 9-4b 页)
考之当是指此泽与汉

 孔氏同然汉志于济阴又云菏泽在定陶县东又似
 指此泽而言此二说难以取信今且从孔氏作在山
 阳胡陵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案古文作菏字而 (第 9-5a 页)

氏族典第十一卷

氏族总部汇考十一

《王圻·续文献通考一》《氏族源流》

应城陈士元曰:姓氏所由来夐矣。粤稽古典如大騩氏之后有隗氏、大隗氏、大嵬氏。
出姓苑

鬼騩氏之后有嵬氏、饶氏、挠氏、刹氏、鬼騩氏。
出潜夫论

豗傀氏之后有豗氏、傀氏。
出元和姓纂

浑沌氏之后有浑氏、沌氏、屯氏。
出姓苑

吉夷氏之后有吉氏。
出姓谱

史仓氏之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出姓纂姓苑

柏皇氏之后有柏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
出路史

中黄氏之后有中央氏、中黄氏。
出姓苑及六韬

大庭氏之后有大氏、大庭氏。
出风俗通

栗陆氏之后有栗氏、陆氏、昆连氏之后有釐氏、骊氏。
并出路史

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
出风俗通

葛天氏之后有葛氏、权氏。
出姓苑

尊卢氏之后有尊氏、尊卢氏、樽氏。
出纂要文

祝融氏之后有祝氏、融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
出姓谱及白虎通

昊英氏之后有昊氏。
出风俗通

有巢氏之后有巢氏。
出路史巢父其后

朱襄氏之后有朱襄氏。
出邵氏姓解

阴康氏之后有阴氏、零氏、无怀氏之后有怀氏、无怀氏。
并出姓纂

然年代迥远,世泒难详,故惟昉自伏羲,总括传衍俾源。同流异流,同源异者,得以考辨。
太昊伏羲氏之系第一

伏羲生咸乌,咸乌生乘釐,是司水土乘釐生厚炤,厚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为巴人。
出华阳志

巴人五子为五姓,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世居武落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居赤穴,四姓居黑穴。未有君长共立巴氏子务相,是为廪君。徙居夷城,后有顾相氏、务相氏。
出蜀志

其迁汉中者为车巴,迁略阳者为巴氐。汉高帝发巴氐,定三秦复其渠,帅七姓有罗氏、朴氏、督氏、鄂氏、度氏、夕氏、龚氏。
出汉书注

西晋时,李特巴种也。据梁益称帝,号成。六世而亡。后有李氏。
伏羲风姓,后有风氏、偑氏、氏、风氏。
出纂文

风后为黄帝,臣国在沔之景陵。
黄帝封伏羲之后,于任为己姓。有任氏、己氏。
出路史

夏禹封伏羲之后,于庖为姒姓。有姒氏、庖氏。
出世族谱

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乃有密宿。须句颛臾,邑于沌上,以为东蒙主。后灭于鲁有臾氏、颛臾氏、东氏、东蒙氏、朐氏、须朐氏、宿氏、罔氏、密氏。
出路史

伏羲之后又有伏氏、虙氏、宓氏、服氏、牺氏、戏氏、希氏、包氏、氏、鲍氏。
出帝纪

伏羲之弟郝骨氏。
唐表作郝省

裔孙子期帝,乙封于太原。后有郝氏、郝骨氏。
出姓纂
炎帝神农氏之系第二

少典氏,娶有侨氏女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子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庸。
出山海经

钜为黄帝师受封土,谓之封钜。夏有封父、封文。侯至周失国,后有封氏、钜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
出世本

伯陵为黄帝臣,始封逢,改封齐。生子三人,曰:殳曰鼓曰延殳,之后有戕,为尧臣。鼓与延始作编钟,鼓生灵恝。灵恝生氐人,后有逢氏、蜂氏、殳氏、延氏、氐氏、齐氏。
后汉有氐人,齐钟魏书,孟观擒氐,人齐万年。

祝庸为黄帝司徒生术嚣,术嚣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条喜远游,死为祖道之神。
风俗通作共工之子修非是。

勾龙为后土后世祀于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 信生夸父,善走,为丹朱臣。有夸氏、勾氏、勾龙氏。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封于吕其别泒,封于申许。许由之后有由余氏、余氏。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氐,其别泒为青白。蚺之三氐有羌氏、羌戎氏、杨氏。
齐书曰:杨氏、符氏并略阳羌种。

蒲氏、蒲洪改为苻氏、苻健。据长安称帝,号秦。五世而亡。
周武王封太岳之后于申。申伯为周卿,而楚侵其壤,宣王封元舅申伯于谢,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射氏。
三辅录云后汉谢姓改姓射,

宇文氏。
周赐申徽为宇文氏。

大野氏。
魏赐谢懿为大野氏。

许之文叔兴,于许其后。许灵公徙叶,悼公徙城父,曰:焦夷二十有四,世灭于郑。后有许氏、氏、叔氏、函氏、礼氏、容城氏、锡我氏、买氏、止氏、焦氏、谯氏、岳氏、文氏、苴氏、苴人氏。
出左传类解

吕侯为穆王,司寇训刑,宣王时,始称吕甫后有吕氏、旅氏、吕祖氏、甫氏、共氏、龚氏、药罗氏。
唐药罗真本,姓吕。为回纥养子,因从其姓,

商周之时,有吕涓字子,牙文王以为友,是为尚父太公。望武王封之营陵,曰齐十五世,小白伯。于诸侯又数世,而田和移其祚,盖立国七百馀年,后有丁氏、牙氏、丘氏、尚氏、左氏、汫氏、国氏、晏氏、宾氏、平氏、纪氏、癸氏、柴氏、苑氏、庆氏、掌氏、贺氏、厉氏、献氏、易氏、竖氏、年氏氏、氏是氏。
汉末北海氏,仪改姓是

栾氏、襄氏、牵氏、捷氏、青氏、营氏、柯氏、析氏、其氏、裔氏、壬氏、角氏、望氏、绍氏、荼氏、骆氏、弦氏、旗氏、明氏、灵氏、孝氏、彦氏、阊氏、门氏、桓氏、亘氏。
宋绍兴二年,桓氏避庙,讳改姓亘

威氏、齐氏、盖氏、铎氏、畅氏、李氏。
邴粲以唐讳改姓李。

其复姓者有子旗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囊氏、子郯氏、子工氏、子牵氏、子渊氏、子泉氏、子黔氏、子公氏、公齐氏、公旗氏、公晰氏、公羊氏、公牛氏、公牵氏、公翰氏、母知氏、祭公氏、仲长氏、诸儿氏、士疆氏、乐利氏、齐季氏、申鲜氏、将其氏、雍门氏、东门氏、东宫氏、西宫氏、南史氏、邴意氏、独孤氏。
后周赐高宾为独孤氏、

宇文氏。
西魏后,周赐崔宣猷士、谦忱皆为宇文氏、

东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左子氏、右子氏。其以采者有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剧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陆氏、大陆氏、并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佘氏、佘丘氏、蛇丘氏、闾丘氏、锄丘氏、籍丘氏、咸丘氏、梁丘氏、廪丘氏、蒲卢氏、卢蒲氏、其封于汲者为汲氏,
或作伋。

封于卢者为卢氏、徯氏、柴氏。其支于章者为章氏、彰氏、鄣氏、章仇氏。
汉章弇始加仇,

申章氏,赤章氏,赤张氏。
卢若虚录太公之后止。有四十八姓,而唐扶碑乃
有三闾氏、葵氏之类皆非是。

炎帝器数传而有炎帝参卢,是为榆罔。黄帝封之于潞,以主炎帝之祀。于陈潞子之裔灭于晋。后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
春秋宣公十五年,晋人灭赤狄潞氏。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注云潞氏、甲氏。留吁赤狄别种也。

潞之支派繁于河北河东。商周别为赤白之狄廧,咎如皋落,扬拒泉皋,伊雒之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注云廧咎如赤狄别种隗姓也。又闵公二年,晋伐东山皋落氏,注云皋落赤狄别种也。又僖公十一年,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注云扬拒泉皋皆戎邑。

后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
回纥氏、仆固氏、浑氏、拔曳固氏、即拔野古氏、同罗氏、思结氏、契苾氏、阿思布氏、骨崙氏。

高车十二族
乞伏利氏、叱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千氏、阿崙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表氏、布收沛氏。

皆其泒也,其戎子遁居朔野,有葛乌释者世统鲜卑。故又有俟斤氏、俟汾氏、渝汾氏、嗣汾氏、俟畿氏,而俟汾之派则又有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库莫奚氏、费也头氏。
唐表也作乜

阿会氏、莫贺弗氏、李氏。
唐元和三年,赐酋长索低为李氏。

炎帝姜姓姜之支国有十三曰、怡曰、伊曰、纪曰、淳曰、甘曰、州曰、舟曰、骀曰、戏曰、向曰、薄曰、列曰、赖。夏禹封怡,以祀烈山,是为默台。商汤分于离支,是为孤竹。商季伯夷叔齐,让国中子仲凭立。后有竹氏、竺氏。
后汉书谓夜郎。竹侯以剖竹得儿,姓纂谓竺出天竺俱妄。

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怡氏、台氏。伊耆之裔有伊挚,为汤。阿衡是为伊尹。后有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衡伯氏。
出风俗通

纪侯失国,以其弟奉酅。入齐后有纪氏、邢氏、裂氏、𡼕氏、鄣氏。淳之后有淳氏、淳于氏、于氏。甘灭于夏,州灭于杞。舟骀戏向薄至周,犹存列赖灭于楚。后有甘氏、州氏、舟氏、骀氏、戏氏、向氏、薄氏、列氏、赖氏、随氏。姜之派又有烈氏、烈山氏、列山氏。
出风俗通

厉氏、厉山氏、丽氏、丽山氏、巫氏、神氏。
后汉神曜传云出神农

农氏、灵氏、节氏、药氏、山氏、邹屠氏。
出姓原
轩辕氏黄帝之系第三

黄帝元妃西陵氏生子三人,曰昌意曰元嚣曰龙苗。次妃方累氏生子二人,曰休曰清。第三妃彤鱼氏生子二人,曰挥曰夷。彭第四妃嫫母生子二人,曰苍林曰禺阳。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共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阳。夷彭为二纪也,其十三人皆姬姓。
黄帝元妃西陵氏长子昌意之系

昌意姬姓生子三人,长曰乾荒次曰安季曰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颛顼元妃邹屠氏生骆明,又生八凯,曰苍舒曰伯益曰梼演曰大临曰庞江曰庭坚曰仲容曰叔达。
苍舒之后有苍氏、苍舒氏、渊氏。
伯益字隤敱。
出益庙碑

佐舜泽虞是为百虫将军,
嵩山有庙出水经注。

佐禹治水封于梁,
出左传。

禹让以位辞焉年逾二百岁,
出路史。

支庶分封大敖。后有伯氏、圣氏、梁氏、敖氏、虫氏。梼演之后有梼氏。大临之后有临氏。庞江之后有庞氏。庭坚封安后裔分封蓼安蓼并灭于楚后有安氏、蓼氏。
安即六也,六乃皋陶,之后而蓼,则庭坚之后。

仲容之后有容氏。叔达之后有达氏、叔达氏。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娶涂山氏。生子二人,曰启曰均。启继夏后者也,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其裔居兜牟山,号突厥。宝历魏晋十代,而属蠕。蠕其后灭蠕蠕,是为阿史那氏,又分为史氏。
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辛甲,事纣七十五谏。不从文王以为史封之长子昭王,南征辛由靡,为御,拯王而俱溺封。其子于西翟,后有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
周赐辛弁

普屯氏
魏赐辛威

崇侯灭于文王后有崇氏。
鲧封于崇为崇伯。

启继夏后生太康,太康之弟五人分封,于卫是为五观。其支于莘者为莘氏、辛氏、甡氏、观氏、卜氏。
出世本

仲康生相奡,弑之。仲康之支封,于邓者为邓氏。
出寰宇志

相生少康,少康生子九人。长帝杼,杼封其弟曲,列于缯。后为莒,所灭有缯氏、鄫氏、曾氏。又封捍,于埤中处会稽,以奉禹祀,是为无馀历。数十传而为编氓,至东周时,有曰无壬者百姓率而君之,是为瓯粤东、粤无。壬生皞,皞生元常,国始大元常生执菼,是为勾践。灭吴而伯焉,七世无颛,逃位。其弟无疆,又破于楚,族散江南海上。于越东野勾馀,姑于迭,为君长无疆之长子,居琅琊。次子蹄守瓯馀之阳,后有欧氏、讴氏、沤氏、馀氏、乌氏、乌馀氏、瓯氏、欧侯氏、欧阳氏、欧羊氏。无疆之庶子无诸及馀善,无诸保泉山,居闽中馀,善与孙摇分保海之东隅,谓之三越。而吴门姑越沤勾章馀复黄林,馀不瓯邓,皆其属也。后有骆氏、顾氏、闽氏、畴氏、灵姑氏、诸氏、摇氏、徭氏、稽氏、多氏、植氏、菼氏、舌氏、余氏、越氏。
初帝杼之母,有仍氏,方娠逃难,自窦。而出生子曰龙,留居有,仍为窦氏。六十有九,世鸣犊仕,晋后裔入鲜卑拓拔部,居代郡,为没鹿氏。纥豆陵氏魏武时归华复为窦氏,窦怀正以恶戮赐,为毒氏。
帝杼帝生槐,槐生帝芒,芒生帝泄,泄生帝不降,不降生帝廑,廑生引甲。
一作孔甲

引甲生帝皋,皋生帝敬发,敬发弟履癸,是为桀。汤放之南巢,乃封少康之后于杞以主。禹祀后分于曹东之楼,是为东楼西楼。公周兴复,封东楼之后于杞九世成公迁于缘陵。又十一世,而简公灭,于楚弟佗奔鲁,封于阳樊。后去鲁,徙沛。分沛立谯,有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雍丘氏、郁釐氏、孙氏、杷氏。
娄敬赐姓刘杞若避董卓难改姓杷

夏禹姒姓也,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其以封国,为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彤城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有南氏,有南之国,以二臣争权而分。宣王时有南仲者,其裔也。褒君以女亡周,彤伯事商沈子灭,于蔡姒敬叔。仕齐采于鲍,为鲍氏、包氏。成王封夏公有夏后氏、夏氏、差氏、禹氏。
桀之子淳维烝桀之众,妾遁于北野,徙荤育。又入于冒顿支派繁盛,其后感汉祖和亲乃为刘氏。扶罗助汉而死,生子豹,豹子渊居于离石。西晋时,称汉五世而灭,于石勒。其别支有勃,勃者兴于朔方为赫连氏。称大夏三世而灭,于后魏有铁伐氏、云氏。其始姓虚连题,是为挛鞮氏。其后又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雕氏、凋氏、卢氏、呼卢古氏、宕昌氏、宕氏、库氏、党氏、浑氏、房当氏、白狼氏。
颛顼次妃胜奔氏生子三人,伯称、卷章、季禺,
卷章或作老童。

季禺生叔斀,卷章娶根水氏,生二子,曰𥟖曰回。黎为祝融,生二子,曰长琴曰噎。噎处西极,长琴居摇山。乐风黎卒,帝喾以回代之,封于吴,是为吴回。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陆终娶鬼方氏,生子六人,曰樊曰惠连曰篯曰求言曰晏安曰季连。
路史云一乳,产六坼,左剖。右各生三人,甚谬。

樊为己姓封昆吾,后有昆氏、吾氏、昆吾氏。
战国策有楚将吾得

扈顾温苏廖董诸斟皆己姓也。扈灭于夏,启有扈氏、户氏。有扈氏,顾灭于商,温灭于狄。有顾氏、雇氏、温氏、宋氏。苏伯见伐于纣,以妲己免,后灭于周,有苏氏。司寇苏之支子封郤,又为郤氏,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李氏。〈唐李忠臣本姓董〉
诸斟则有灌浔戈介。灌浔灭于夏,戈介灭于商。后有斟氏、戈氏、斟戈氏、浔氏、寻氏、氏、鄩氏、斟灌氏、灌氏、介氏。其己姓之封于祝,产者为祝产氏。惠连妘姓封于参胡,而鄅子其裔也。后有鄅氏、偊氏、参氏。篯字铿封于彭,是为彭祖,以养性事尧历夏。商寿七百六十七年,夏封其元孙哲于韦,是为豕韦。而秃暨诸稽舟人,皆彭姓也,韦迁于夏。暨与诸稽灭于商,秃与舟人灭于周。钱镠称吴越王百年而入,于宋。后有篯氏、钱氏、彭祖氏、秃氏、舟氏、韦氏、豕韦氏、伯氏、霸氏、览氏、寿氏、名氏、诸氏、诸稽氏、暨氏、既氏、周氏。
后周赐暨佐时为周

求言郧姓封于侩,是为会人。其后灭于重国,有侩氏、郐氏、会氏。傿云路邬逼夷,皆郧姓也。傿侯灭于郑,后有鄢氏、焉氏、𨻳氏、傿氏。云子近楚,灭于若敖,有云氏、员氏、云氏、郧氏、郧氏。路邬逼夷灭于晋,后有路氏、邬氏、逼阳氏、夷氏、诡诸氏。
晏安封于曹,为曹氏而邾。娄驺绎倪莒小邾根牟,皆曹姓也。武王封曹挟于邾,是为邾娄。邾之传国二十九世,而邾支以父武公伯颜之功,封于倪。三世居驺,从齐尊周,是为小邾。子小邾传国十四世,后去邑,为朱氏。
姓书谓邾春秋后八世灭为朱氏

然哀公时已有齐大夫朱毛,而都昌侯朱轸亦其裔也。至唐末而温出,乃称。后梁至宋朝而熹出,为世大儒我。太祖高皇帝勋超隆古国,号大明。垂亿万载无疆之统岂,非颛顼之遗烈,哉朱之派,有侏氏、邾氏、娄氏、邾娄氏、儿氏、倪氏、郳氏、倪黎氏、邹氏、驺氏、蒥氏、翼氏、挟氏、无娄氏、庶其氏、貜且氏、锄从氏、茅成氏、茅夷氏、卑徐氏、茅地氏、夷氏、仪氏、夏父氏、捷氏、庚氏、蘧氏、绎氏、颜氏。仲尼之门颜有八人,莒灭于周,而根牟灭于鲁,后有根牟氏、牟氏、侔氏、牟孙氏。
季连𦬒姓其裔为季连氏,夏禹时居荆州。生子附叙,始封于熊,是为穴熊。夏时有楚,狐父周文王,时有鬻熊。子成王时熊氏叛乃征之,封其子绎于荆,居丹阳,是为楚。十七世通称王,通生赀迁于郢。又十八世,横迁于陈凡。三十五世,灭于秦,后有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沮氏。其公族则有成氏、启氏、𩰚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举氏、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徵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其复姓则有𩰚耆氏、𩰚乳氏、𩰚谷氏、𩰚强氏、𩰚缗氏、𩰚文氏、𩰚班氏、𩰚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
伯州馀奔吴为太宰

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乘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馀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纤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其以邑者则有冯氏、屈氏、阎氏、瓦氏、堂氏、棠氏、蔿氏、薳氏、蕲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养氏、包氏、椒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荡氏、麻氏、白氏、涡氏、淖氏、慎氏、匡氏、赀氏、訾氏、棘氏、枣氏、龙氏、俞氏、园氏、艾氏、铝氏、聂氏、蔓氏、万氏、万氏、利氏、鄀氏、主氏。
宋初避庙讳改匡姓为主姓

康氏
政和时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改姓康。

包申氏、邓陵氏、卜梁氏、鲁阳氏、栎阳氏、苞丘氏、吴丘氏、何丘氏。
一作荷丘

轩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贤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泾阳氏、叶阳氏,其居郴者为郴氏。
尧封重黎之后为羲和,后有重氏、童氏、和氏、累和氏。商封和之后于程,有程氏、司马氏。程之后有婴,死赵之难有颢,与颐为宋,大儒司马之后有迁。作史记有懿事魏,而取之,是为晋。四世弃洛南渡,又十一世,灭于刘。宋濮罗归越賨滇麇皆𦬒姓也。后皆入于楚,有夔氏、归氏、宗氏、賨氏、罗氏、罗侯氏。其百濮之裔有濮氏、高氏。百越之裔有骆氏,骆之分又有李氏。
李嗣兴本姓骆

颛顼始都若水,徙都商丘,后有顼氏、玉氏、若氏、商丘氏。其长子孺帝之后有孺氏,八凯之后又有凯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土,是为安息。其后有安氏、李氏
唐表云昌意次子安居西方,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后徙辽左,又徙武威。唐时赐抱玉,抱真为李姓,是为武威李。
昌意季子悃迁于北土,后统党项,为拓跋氏。至郁律
生二子,长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生子七人,曰寔君曰翰曰阏婆曰寿雄曰纥根曰力真曰窟咄。寔君生,后魏道武帝改为元氏。传十五世,而灭于北齐。
初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道武为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至孝文,以献帝之。长兄为纥骨氏,次兄普氏,为周氏。又次兄为达奚氏,又次兄为伊娄氏,改为娄氏。又次兄敦丘氏,改为丘氏。又次兄俟氏,为万俟氏。叔父之后乙旃氏,为叔孙氏。疏属车焜氏,为车氏。是为十姓。又有党氏、奚氏、乞伏氏、什氏、乾氏、乌氏、贺跋氏、秃发氏、郭氏、俟亥氏、细封氏。
通志作佃封

往利氏、费听氏、颇超氏、野辞氏。
通志作野律

房当氏、米禽氏、敦氏。
乞伏氏有国仁者称西秦,三世而亡。
秀发氏有乌孤者称南凉,二世而亡。
又道武改元览为元氏,太武赐秃发傉檀为源氏,节闵赐周瑶为车非氏,拓跋思敬以讨黄巢功唐赐姓李氏。
拓跋是黄帝之苗,裔北,俗谓土,为拓后。为跋以黄帝土德而言也。党项之种亦有拓跋氏,是为鲜卑,与此不同。按党项在西西戎也鲜卑则在中国之东注讹〉
黄帝元妃西陵氏、次子元嚣之系,

元嚣姬姓生帝喾高辛氏。
帝喾元妃有骀氏,收育其弃子名曰弃教。民稼穑舜,封于漦,号后稷。娶姞人氏,生漦茧。漦茧生叔,均世为后稷。及夏之衰,有不窋者,失其官,守窜,居尉。李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始国于豳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弗差,弗差生伪隃。
史记作毁隃

伪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侯牟,侯牟生亚圉。
史记无侯牟

亚圉之弟云都生祖叔绀,是为祖类。祖类生亶父,是为古公。
姓汇谓祖类生太公,太公生亶父,非也。

古公避獯鬻,居岐阳。亦娶有骀氏,生子三人,曰太伯仲雍季历。泰伯与仲雍知古公意,属于季历乃逃之荆蛮,居梅里。荆人义而君之,号为吴伯卒仲。雍继之,号虞仲。武王封其曾孙,仲于西吴,亦曰虞仲。十二世灭于晋,仲之支孙卿于周封,于樊,为樊氏、樊仲氏、卿氏、皮氏、虞氏、方组于氏。
赐裔姓

樊之分有氏、氏。自虞仲灭而吴始大,二十有四世灭于越,有烛庸氏、厥繇氏、常寿氏、夫馀氏、凫臾氏、胥门氏、庆忌氏、庆师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刘氏、太伯氏、漆雕氏、寿氏、馀氏、句氏、梦氏、延氏、番氏、夫氏、概氏、冶氏、阖氏、㧁氏、氏、常氏、开氏、周氏、古氏、蠹氏、禽氏、颇氏。其以邑者有偃州氏、州来氏、延陵氏、棠溪氏、堂溪氏、唐溪氏、郁闾氏、郁氏、隩氏、彧氏、柯氏、成氏、梁氏、公氏。越之灭吴流其长子鸿,于婺源而郧,与无锡皆吴派。
一作郧即海陵

季历居程,生文王为西伯。至武王,而兴周武王生成王诵。诵生康王钊,钊生昭王瑕,瑕生穆王满,满生共王翳,翳弟懿王艰,艰生孝王辟方,辟方生夷王燮,燮生厉王胡,胡生宣王静,静生幽王宫涅,是为西周。宫涅生平王宜臼,乃东迁。宜臼生桓王林,林生庄王佗,佗生釐王胡齐,胡齐生惠王阆,阆生襄王郑,郑生顷王壬臣,壬臣生匡王班,班弟定王瑜,瑜生简王夷,夷生灵王泄心,泄心生景王贵,贵生悼王猛,猛生敬王丐,丐生元王仁,仁生贞定王介,介生哀王去疾,去疾弟思王叔,叔弟考王嵬,嵬生威烈王午,午生安王骄,骄生烈王喜,喜生显王扁,扁生慎靓王定,定生赧王延东。周至赧王乃入,于秦而亡。
周之初兴大封同姓,文王之祚。十八长伯邑考早卒,次即武王,又次曰管、曰鲁、曰蔡、曰郕、曰霍、曰卫、曰毛、曰聃、曰郜、曰雍、曰曹、曰滕、曰毕、曰原、曰丰、曰郇。文公旦采于周,故称周公成王封其子伯禽于鲁公,爵也。三十四世灭于楚,后有臧会氏、臧文氏、臧孙氏、有蟜氏、公山氏、武仲氏、南宫氏、惠叔氏、叔仲氏、仲颜氏、仲叔氏、公孙氏、东门氏、子家氏、子叔氏、子服氏、子我氏、子言氏、子翚氏、子干氏、子成氏、子寤氏、子孟氏、子驹氏、子有氏、子士氏、子华氏、子阳氏、子扬氏、公施氏、公襄氏、公冉氏、公为氏、公思氏、公石氏、公之氏、公析氏、公巫氏、公父氏、公伯氏、公慎氏、公索氏、公肩氏、公良氏、公哀氏、公若氏、公冶氏、公输氏、公锄氏、公仪氏、少施氏、庆父氏、富父氏、宾牟氏、意如氏、仲梁氏、仲颜氏、孟孙氏、仲叔氏、叔孙氏、季孙氏、声氏、意氏、南氏、懿氏、陉氏、般氏、僖氏、荣氏、禽氏、于氏、赐氏、涽氏、闵氏、骞氏、哀氏、隐氏、悼氏、引氏、毗氏、弥氏、展氏、施氏、衡氏、为氏、穆氏、作氏、昨氏、婼氏、尾氏、鞠氏、曲氏、孟氏、仲氏、叔氏、季氏。孟之后有轲私淑,孔子为战国大贤,其以邑氏者又有臧氏、众氏、鄟氏、秦氏、运氏、郓氏、管氏、柳氏、厚氏、郈氏、颜氏、郎氏、费氏、蔑氏、鲁氏、柳下氏、瑕丘氏、厚丘氏、梁其氏、谷梁氏。其守秦符玺者为符氏。周公使管叔鲜监殷,管叔与蔡叔度间王室,周公诛管叔以中,旄父代之,后有禽氏、管氏。敬仲相齐其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后有阴氏。
蔡叔之子胡,改行率德。周公使为鲁,卿后封于蔡泽,是为蔡仲子。蔡伯生共侯,至平侯,迁新蔡凡。二十四世灭于楚,后有蔡氏、辰氏、盱氏、朝氏、归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
后周赐蔡裕姓大利稽氏

曹叔名振铎,封于曹甸伯也。二十六世灭于宋,后有曹氏、羁氏、僖氏、釐氏、子臧氏、射姑氏、夕姑氏、公疆氏。其分于汴者为卞氏、欣氏,分于牟者为曹牟氏、重丘氏。曹操谋汉,号魏。五世而劫于晋。
郕叔名武,封于郕,子爵也。后附于齐,又奔鲁而灭于楚,有郕氏、成氏、上成氏、邽氏、肃氏。
霍叔名处,封于霍,至永公。奔齐晋,复其旧,封旋。又灭于晋,有霍氏、冠军氏、氏。康叔名封为司寇,采于康成王,又以商故地,封之统。三监为卫伯,至八世,称侯十世。称公后又降称侯,称君凡三十七世,而君角灭于秦,有小王氏、成公氏、公上氏、赵阳氏、羌师氏、辟闾氏、析龟氏、北宫氏、强梁氏、会庌氏、羌宪氏、祝固氏、祝国氏、祝史氏、史晁氏、史朝氏、史桑氏、太叔氏、公南氏、世叔氏、仲叔氏、石骀氏、石伯氏、公叔氏、子叔氏、公明氏、公孟氏、公孙氏、子高氏、公析氏、公甫氏、公荆氏、公文氏、子文氏、子伯氏、子玉氏、子郢氏、子强氏、子季氏、子齐氏、夏戊氏、夏丁氏、将军氏、右宰氏、司马氏、司寇氏、左公氏、右公氏、左子氏、右子氏、石氏、聂氏、弥氏、承氏、礼氏、勉氏、免氏、左氏、右氏、伋氏、寿氏、南氏、晁氏、蒯氏、辄氏、顽氏、衎氏、林氏、凌氏、稷氏、牧氏、冷氏、嗣氏、眷氏、兼氏、孙氏、孟氏、弘氏、洪氏、辟氏、璧氏、宪氏、孺氏、黔氏、渠氏、朝氏、世氏、监氏、寇氏、针氏、文氏、齐氏、开氏、彪氏、孔氏。其以采者有悬氏、悬潘氏、求氏、仇氏、裘氏、康氏、卫氏、戚氏、傶氏、濮阳氏、元氏、元咺氏、常氏、商氏。
卫鞅封商

卫有陶叔为司徒,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
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毛叔名郑,从武王克商,成王以为三公,封于毛,有毛氏、毛伯氏。
聃叔名季,载武王少弟也采于沈。成王以为司空,封于冉,自此遂为冉季。后有沈氏、冉氏、聃氏、氏、𨚗氏氏。郜叔子爵也,后分为南北。南郜灭于晋,北郜灭于宋,有告氏、郜氏。
雍叔伯爵也,后入于周,有雍氏、邕氏。
滕叔名绣,采于错,周公封之滕侯爵也。三十一世灭于齐。
通考云宋灭滕

后有滕氏、縢氏、腾氏、卜氏、滕叔氏、公丘氏、错氏。毕公名高,采于毕。周公薨毕,公入职。子季孙邑于潘,又分于庞。裔孙毕万事晋献,公伐魏而灭之即,封于魏。十世为文侯,又二世徙大梁,又八世入于秦,有毕氏、魏氏、潘氏、番氏、庞氏、吕氏、献氏、豫氏、芮氏、垣氏、新氏、王氏、魏强氏、伯夏氏、曼多氏、令狐氏、不雨氏、新垣氏、叶氏、冯氏。
原叔伯爵也,亦从武王克商,封于原庄。公后亡,有原氏、佼氏、原仲氏、原伯氏、跪氏。
郇叔侯爵也,后灭于晋,有郇氏、荀氏、旬氏、孙氏、孙伯氏、夙氏、程氏、中行氏、伯宗氏、籍氏、席氏、投氏、投壶氏。荀息采于知,为知氏、智氏。智果谏瑶不,从乃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丰叔侯爵也,以酒亡国。故后世射仪肖形负罂以,为儆,后有丰氏、酆氏。
武王之祚七长,为成王。次曰唐曰晋曰应曰韩曰寒曰狄。先是唐人作乱,周公诛唐,灭之成王,以唐封叔虞,是为唐叔虞。虞之字曰于于,后有于氏、邘氏、盂氏、万纽于氏。
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徙代为万纽于氏。

子于之于燮父成王封之晋。十一世,文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五世而曲。沃灭晋,又五世而文公称伯,又十六世而分于三卿,有晋氏、进氏、戊氏、恭氏、整氏、舅氏、咎氏、羊氏、甲氏、献氏、射氏、席氏、籍氏、士贞氏、楼季氏、太戊氏、叔鱼氏、叔向氏、叔夙氏、季夙氏、季婴氏、扬食氏、食我氏、凡闾氏、伯宗氏、伯州氏、公仇氏、公师氏、弗忌氏、臼季氏、子羽氏。其以采者则有絺氏、郤氏、郤氏、步氏、涉氏、畜氏、氏、鄐氏、臼氏、苦氏、冀氏、解氏、张氏、杨氏、绛氏、阳氏、端氏、续氏、温氏、祁氏、邬氏、羊氏、介氏、翼氏、驹氏、盂氏、州氏、栾氏、杨干氏、铜鞮氏、羊舌氏、祁夜氏、长鱼氏、五鹿氏、东关氏、郤州氏。苦之派又有苦成氏、库成氏、古成氏、车成氏。栾之派又有栾书氏、下车氏、若栾氏、嘉氏。铜鞮之派又有氏、递氏、蹄氏、鞮氏、鲑氏。郤之派又有犨氏。絺之派又有郗氏。自步而分于温,为步温氏。自续而分于祈,为续祈氏。先轸封于原,徙于霍,有先氏、左行氏。康王以虞之幼子公明为贾伯,后灭于曲沃,有贾氏、右行氏、贾孙氏。出公生伯侨封于扬,有扬氏、扬孙氏、雄氏。温之后灭于狄,有大戎氏、小戎氏、狐氏。
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氏、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籍氏、韩婴氏、韩信氏。
见姓纂

信都氏韩厥氏之元孙康采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馀氏。应侯灭于晋有应氏、深氏。成王封孝伯于狄,后为狄子,有狄氏、翟氏。寒侯之后有寒氏,蹇氏。周公之祚七长禽封鲁公,次曰凡曰蒋曰邢曰茅曰胙曰祭。
凡伯封国于畿内,后有凡氏、氏、泛氏。龄封于蒋男爵也,后称侯。二十二世灭于楚有蒋氏、定氏。
靖渊封于邢侯爵也,后灭于卫有邢氏、陉氏。
祭伯为卿士亦封国于畿内,后有祭氏、谋氏、訾氏、祭公氏。
胙叔茅叔之,后皆入于南燕,有胙氏、作氏、茅氏、茆氏。成王封次子为翟侯,后有翟氏,封支子为彤伯,后有彤氏;又封幼子臻于单为甸侯,有单氏、靖氏、单伯氏、旗氏。
昭王之子成公男爵也,后有成公氏。
宣王封庶弟友于咸林,曰郑。伯爵也,为幽王司徒死犬戎之难郑人,立其子掘突为武公,有虢郐之十邑。二十二世灭于韩,有郑氏、蔺氏、语氏、京氏、将氏、良氏、孤氏、尉氏、具氏、司氏、髡氏、烛氏、裨氏、堵氏、泄氏、泄氏、羽氏、浑氏、然氏、游氏、游氏、驷氏、国氏、渝氏、俞氏、喻氏、谕氏、会氏、雅氏、邃氏、繻氏、罕氏、丰氏、誊氏、歂氏、侨氏、参氏、眅氏、畺氏、虿氏、印氏、颉氏、梧氏、倏氏、皇氏、蟜氏、佚氏、卫氏、田章氏、封具氏、羌宪氏、彊梁氏、赵阳氏、史龟氏、去疾氏、大季氏、公文氏、公德氏、共叔氏、世叔氏、大叔氏、子人氏、子强氏、子驷氏、子罕氏、子孔氏、子晰氏、子国氏、子游氏、子宽氏、子然氏、子羽氏、子轩氏、子革氏、子旗氏、伯有氏、马师氏、东里氏、行人氏、西门氏、西宫氏、京城氏、俟伏氏、贺吐氏。
侯植从魏帝西迁赐俟伏氏,又赐贺吐氏。

宣王封其子三人,一曰尚父封杨为杨侯,一封陆乡为陆侯,后有陆氏,一封谢丘为谢侯,后有谢丘氏。杨侯曾孙失国,后有杨氏。平王以杨邑赐晋,晋之叔采于杨,后亦有杨氏。杨坚弑周,称隋而三世灭于唐,有枭氏。
炀帝赐杨元感为枭氏

屋引氏越勒氏普六茹氏
周赐杨绍为屋引氏,杨粤为越勒氏,杨忠为普六茹氏。

四姓寻复为杨氏
平王封其子三人一曰精封于纵为纵氏精纵氏,一曰唐封于梁山为梁伯,一曰秀封于汝川谓之周。十有九世灭于秦,为周氏,宋大儒惇颐其裔也。
惠王之子带封于甘,曰昭公。子曰成公世官王所,后有甘氏、甘士氏、甘先氏、甘庄氏、染女氏、鉴氏。
顷王之孙武强,为武强氏、姬氏、周氏。
简王之子儋季为儋氏。
景王之孙封于阳樊,后徙,无终。为公阳氏、阳氏、阳樊氏、无终氏。
敬王之子封于鄄,为鄄氏。
灵王之太子超古,幼有成德,以谏废年,十八而逝,是为王子晋。
列仙传云王子乔

其子宗敬为司徒,后有王子氏、田氏、缑氏、王人氏、王氏、李氏、拓至氏。
北齐赐王兴为拓至氏

可频氏
西魏赐王雄为可频氏

乙速孤氏
后魏赐王显为乙速孤氏

考王封弟揭于河南,曰东桓公。至孙惠公,杰分其子班于巩。以奉王曰西惠公,号二周。赧王之立,二周分理,赧王入秦,而二周亡。东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先灭于魏,而居灵寿,以上皆王季。长子文王之裔,而文王兄弟之裔又有可稽者焉。
伯卤之孙仲奕武王封之阎,后灭于晋,有阎氏、奕氏、大野氏。
后周赐阎庆为大野氏,伯卤未详,所出姓汇称,为王季之祚,必有据矣。

虢仲虢叔,文王异母弟也。仲曰西虢,后迁上阳,为南虢。而留者为小虢,后灭于晋。叔曰东虢,平王夺其地,与郑而楚。庄责王乃求其裔孙序,封于阳曲,曰郭公。后亦灭于晋,有虢氏、郭氏、制氏、上阳氏、夏阳氏、西郭氏、南郭氏、南伯氏。
刘子国在畿内世,为卿士,后称公刘康公有功王室,后有留氏、刘氏、康氏、官师氏、帅氏。
晋师炳避讳改姓为帅

煇王季第四子,文王异母弟也,又名虔仁煇子渠。武王封之岑,为岑氏。亦有王氏、虔仁氏、钳耳氏、钳耳氏、皮仁氏、仁氏。
周之支派又有舆氏、啬氏、种氏、稷氏、宾氏、校氏、显氏、党氏、惠氏、偏氏、公氏、富氏、太氏、泰氏、亚氏、辟氏、蓺氏、副氏、组氏、骊氏、冶氏、棸氏、治氏、鞠氏、鞫氏、儋氏、技氏、支氏、宰氏、忌氏。
宰忌皆周公后

武氏、蝮氏。
唐武后改武惟良为蝮氏。

王孙氏王子氏
郑有王子氏,晋魏吴皆有王孙氏,俱出于周惟楚王孙出伍员。

贾孙氏王史氏
共王子圉后为王史

内史氏、公祖氏、叔服氏、太伯氏、黑肱氏、黑肩氏、西周氏。
武王世子称西周

司工氏陈留氏
其封国有召燕阳盛谷滑息巴项,随鳞宫纪,遂岐郭养顿,徐胡肥鼓魏,谯丽觚鲜虞,极隗丹暌载逄冀,冥主,亦姬姓也。
召伯名奭,采于召,年百有八十,其长子封于北燕,而支子袭召世为召伯,后有召氏、邵氏、召伯氏、东陵氏。其封于唐者为阳伯,灭于齐北燕。四十三世灭于秦,后有燕氏、喜氏、攸氏、缪氏、釐氏、哙氏、快氏、喻氏。盛伯之后入于齐有盛氏、成氏、痛氏。
榖灭于齐,
滑灭于秦,
息灭于楚,
巴灭于晋,
项灭于鲁,后有谷氏、小谷氏、滑氏、滑伯氏、息氏、息夫氏、巴氏、通氏、项氏、刘氏。
汉赐项伯姓刘

辛氏
周赐项亶姓辛

汉东之国随为大,后灭于楚,有随氏、少师氏。
鳞灭于宋,
宫灭于虞,
纪遂灭于齐,
岐郭废于周,
养顿徐胡入于楚,
肥鼓魏谯入于晋,
丽觚入于秦,
鲜虞入于狄,
极入于无骇,
隗丹暌载,逄冀冥主,各衰。除而不振,后有鳞氏、宫氏、纪氏、遂氏、岐氏、郭氏、养氏、顿氏、南顿氏、徐氏、胡氏。
胡在汝阴与胡公异

肥氏、肥如氏、鼓氏、魏氏、谯氏、焦氏、鲜虞氏、极氏、隗氏、丹氏、暌氏、载氏。
韵书作

逄氏、冀氏、冥氏、主氏。
其周室,世卿之家,则又有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长伯氏、贾伯氏、芮伯氏、桃叔氏、邛叔氏、尹公氏、奇氏、荣叔氏、南宫氏、荣伯氏、芳氏、康公氏、巩伯氏、甘氏、单公氏、暴公氏、詹伯氏、家父氏、巷伯氏、方叔氏。
帝喾次妃有娀氏生契,为尧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子昭明生相土,始居商丘,孙冥,为司空。又十二世,而汤兴传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至于纣而失天下。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叛周公征之,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为周之宾。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有微氏、几氏、衍氏、尾氏、沃氏、据氏、卿氏、穆氏、止氏、舍氏、近氏、宋氏、邶氏、邶氏、㔨氏、石氏、毋氏、戚氏、怀氏、既氏、椒氏、督氏、沙氏、猛氏、政氏、正氏、桓氏、完氏、牛氏、牢氏、辽氏、寮氏、虞氏、华氏、氏、还氏、狂氏、臼氏、朱氏、耦氏、酁氏、合氏、边氏、冀氏、仲氏、罔氏、灵氏、禄氏、虺氏、勃氏、圣氏、省氏、牵氏、伉氏、错氏、锐氏、兑氏、左氏、宗氏、正氏、所氏、王夫氏、皇甫氏、空相氏、事父氏、不更氏、干献氏、申屠氏、三伉氏、鱼孙氏、围龟氏、乐正氏、白马氏、墨夷氏、鸠夷氏、不夷氏、南宫氏、艾岁氏、西锄氏、中野氏、即利氏、子〈缺〉氏、子奢氏、子荡氏、子罕氏、右师氏、左师氏、司城氏、司寇氏、司马氏、司徒氏、右归氏、公朱氏、阳门氏、季老氏、微生氏、殷侯氏、老男氏、亓官氏、武信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目夷氏、不茅氏、西乡氏、木门氏、东乡氏、祝其氏、不其氏。其以采者鱼氏、鳞氏、向氏、乐氏、己氏、合氏、戎氏、御氏、木氏、坎氏、荡氏。其支于戴者灭于郑,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于褚,为褚氏、石氏、褚师氏。
初微仲之孙湣公,生弗父何四,世为孔父。嘉遭华督之难,子木金父,逃于鲁,为孔父氏、孔氏。生祈父为防大夫子,房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封于鄹,生孟皮袭鄹为鄹氏。又娶颜氏女,生仲尼,名丘,是为夫子。
洪武正韵注曰孔字。子从乙,乙者燕也。不忘元鸟之祖也。

初武丁封季父于曼,曰曼伯。后有曼氏、蔓氏、氏。曼分为优邓,皆灭于楚邓,之后有邓氏、登氏、邓侯氏。邓之孙有养氏、聃氏、骓氏。优之后有忧氏、优氏、鄾氏。祖庚封弟文于苑,有苑氏、宛氏、庚氏。又封子于权楚人,迁之处有氏、那氏、权氏。太丁封母弟于堂阳,有堂阳氏。
𥟖莱荡巢比梅条徐萧,索长尾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皆子姓也。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其裔灭于舒,有黎氏、犁氏。
莱侯与太公争营丘,后迁于郳,有莱氏、郲氏、浮莱氏、浮氏。
荡灭于秦,巢灭于吴,比干受剖,梅伯受醢,有荡氏、比氏、梅氏、枚伯氏、比干死,其子坚逃于长林,为王氏、林氏。
成王以商之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锡鲁公又以商之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锡康叔萧灭于楚,后有桐门氏、还氏、萧道成篡宋称齐,七世而亡。于萧衍,衍称梁,四世而亡。于陈,后有孛氏。
孛一作悖

蛸氏饕餮氏
梁武赐豫章王综为孛氏,齐武改其子巴东王响为蛸氏,梁武又赐武陵王为饕餮氏。

汤之支裔又有乙氏、汤氏、殷氏、商氏、祖氏、亳氏、氏、薄氏、北殷氏、殿氏、武氏、沛氏、铁氏、初氏、髦氏、郅氏、氏、稚氏、署氏、定氏、同氏、番氏、共氏、段氏、氏、桐氏、钟氏、华氏、鞍氏。
向魁邑鞍

防氏、时氏。
箕子周封朝鲜,有鲜氏、朝鲜氏、鲜于氏。
帝喾三妃陈丰氏生尧,尧初娶富宜氏,生朱不肖,封于丹舜,移封于房,为房侯,谓之虞。宾朱生陵,以父封为丹氏、房氏、防氏。陵之三十五世,钟事昭王,采于灵寿,生沈,为沈氏,又有屋引氏。
晋初房乾改姓

朱之兄考监明先死,朱之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刘氏。刘累豢龙事孔甲赐为御龙氏,以代飗董之业,后迁于鲁。商时居大夏者为唐氏、御氏、扰氏、扰龙氏。周时封尧,后于铸,分于祝,又分于随,有铸氏、祝氏、随氏。刘累之裔封于方城为唐公,后并于楚,其徙杜者为杜氏、唐杜氏、屠氏。
杜蒯史记作屠蒉

唐孙氏、李氏、祈氏。
杜伯之子隰叔奔晋,生士蔿世,为士师及司空之官。故有士氏、司空氏。蔿生士縠,为縠氏。縠生士会采干随,为随氏。佐文襄有功,又采于范,为范氏。子燮采于栒栎,为栒栎氏。士鲂采于彘,为彘氏。皋夷采于函与,为函与氏。又有鲂氏、阳氏、士丐氏、士季氏、士吉氏、士为氏、士思氏、司功氏、祈成氏、士弱氏、胥氏、张氏。
范睢改张禄

陶氏、朱氏、陶朱氏、䲭夷氏。
范蠡姓

初士会入秦,而归晋也有子留。于秦生明,为刘氏。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获为魏大,夫生清,徙居沛。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煓,是为汉太公。太公季子邦灭秦项而有天下。传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是为西汉。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献帝、昭烈帝。后主禅,是为后汉。凡四百五十一年,而灭于曹魏。刘裕起南朝,称宋,而八传灭于齐,知远起五代,称后汉而二传灭于后周。
知远沙陀人自云刘汉之后

有汉氏、厥氏。
汉赐衡山王姓

兀氏。
汉赐安乐王姓

红氏、横氏、吴氏、宗正氏、中垒氏、谷蠡氏、独孤氏。
唐表云独孤氏,出自汉。光武之后,刘进伯击匈奴败囚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因以为氏。

公族氏、陈氏。
刘矫改赐陈

徐氏。
徐耕乃杜悰后

员氏。
刘凝之慕伍员忠烈改姓员

留氏。
先是房之,后有狸氏。裔子大繇夏,后封之傅,为傅氏。傅说臣商,后有傅馀氏、馀氏。其分于冀者为冀氏。帝尧之后又有蔷氏、陶丘氏、周生氏、尧氏、上唐氏、高唐氏。
帝喾四妃有陬氏,生帝挚,及八元。
姓汇于帝挚之下有十日二字谓以天干记,号有十人焉。而以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为证。愚谓其非也。淮南子十日并出之言,固甚妄诞,而今又以十人明其十日之说,则所谓焦禾杀稼者又将何以释之。岂非以妄而正妄哉。

帝挚生元尧封之于中路,后有中路氏、路氏、辛氏、侨氏、嚣氏。
八元为虞舜布教,曰伯奋曰仲堪曰叔献曰季仲曰伯虎曰仲熊曰叔豹曰季狸。后有奋氏、堪氏、献氏、虎氏、豹氏、狸氏。
实沈阏伯续牙晏龙巫人叔戏厌越,皆帝喾庶子也。实沈阏伯居旷林兄弟不相能阏迁,于宋是为商沈。迁于大夏是为参,后有实参氏、阏氏、遏氏、捣氏、商丘氏。
续牙为舜友,后有续氏。
晏龙为纳言,生司幽,封司幽之国,后有龙氏。
巫人封巫为巫氏,主民,民盻姓也。其封于蜀者分于苴,后有蜀氏、苴氏、葭氏。音替〉叔戏生摇民,后有摇氏。
厌越居昌黎,后为东胡之祖。汉时居鲜卑山,是曰乌丸。后有慕容氏。晋时称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前燕二主灭于苻坚,后燕四主灭于冯跋,西燕七主灭于慕容垂,南燕二主灭于晋。又有豆卢氏、贺兰氏、慕舆氏、慕利氏、莫护氏、库狄氏、裕氏、慕氏、暮氏。而柔仆氏、羸土氏、亦帝喾之末裔云。
黄帝元妃西陵氏第三子龙苗之裔
龙苗生吾融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于卞为卞氏,卞明弃其国居南裔生白犬是为蛮人之祖
白犬卞明子名也,史传盘瓠之说甚谬,兹不复录。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