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疮痈肠痈浸淫疮

 谷山居士 2022-07-0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金匮悬解:卷十九

外科

疮痈肠痈浸淫七章

疮痈者,营卫壅阻之病也。营气得寒,血脉凝涩,壅阻卫气,蓄积结硬,卫郁热盛,肉腐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人死矣。浅者为痈,深者为疽。痈者,营卫之壅塞于外者也,疽者,气血之阻滞于内者也。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以泽,阴阳之分也。

仲景于疮痈之门,独列肿痈、肠痈二种,肿痈即痈之浅者,肠痈即疽之深者,证不多举,而义已概矣。《灵枢》痈疽之篇,条绪繁多,不过此两者之传变而已,无烦详引也。

1 疮痈者,营卫壅阻之病也。

营气得寒,血脉凝涩,壅阻卫气,蓄积结硬,卫郁热盛,热伤凝瘀,肉腐为脓。

2 瘀血理论,气先动而血后病,是气先虚陷而后成血瘀。本章之疮痈理论,正好相反,是血先动而卫后病,血先瘀而后卫热也。营血之瘀而阻卫气之行,卫阻生热,热蒸营瘀,而生脓腐,则发疮痈,此即是黄师营卫壅阻之义。而疽者,与疮痈一理,就是卫阻不热,不能化脓,虽有深浅,部位不同,但是以热与不热为区别,无阳不热,即师言阴阳之分。(就因有热或无热,故一般通俗称为,热痈与阴疽)

论;肺痈之论,也可从此解论之,外寒伤营,血脉凝涩,皮毛外闭,卫气不出,内陷生热,热伤血脉,而成肺痈。

3 厥阴之经,阴极阳复,厥热往复,厥盛寒伤则营结,热复阳回而卫阻,营血之瘀阻卫气之热,热瘀浮蒸,则生痈脓。如厥阴十理论,如呕吐七,痈脓导致呕吐。

4 《灵枢》“痈疽”之篇,条绪繁多,不过此两者(营卫)传变而已。仲景《伤寒金匮》未尝不是如此,尽是提炼《内经》之精髓也。

论;脓不泄则筋烂。鼠瘘即是筋烂。注意研究。

疮痈一: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

此段见《伤寒·脉法》。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此热郁于内,不得外发,阳遏不达。故见恶寒。若有疼痛之处,则内热郁蒸,肉腐脓化,当发疮痈也。

1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此是一定之理。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见脉浮,经热不泄,则见内数,经热外蒸,故当发热。脉浮数者,有病表实,有病喘燥,有病结胸,有病肺痈,皆是内热外蒸,故应当发热。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是卫气阻于内不能外出也;若有痛处者,痛处即是营卫壅阻之处,当发疮痈,此为一定之理;此是疮痈之病,营瘀而阻卫热之病理,热阻瘀蒸,必发疮痈。营瘀阻卫,不能外出,则外见恶寒,内见热数,营卫壅热,肉腐为脓,故发疮痈。

2 脉法五十九,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此内热蓄积,而有脓痈也。

疮痈二: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按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内热盛,则蒸腐血肉而为脓。以手掩肿上,热者,是内热已盛,脓化结消,而阳气外达也,故知有脓。不热者,血肉肿结,阳郁未达,故知无脓。

1 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是内热郁蒸也。不热者,血肉肿结,不能化热,故知无脓。

论;阳虚不足,不能化热,只是阴疽,或尚未化热生脓。

图片

疮痈三: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寸口脉浮微而涩,气虚则浮微,血虚则涩。法当亡血,若汗出,以汗者,气血郁蒸而外泄,汗去则血消,血消则气亡。寸口脉浮微而涩,气血俱虚如此,是非亡血即汗出也。设不汗出,必当亡血。若夫身有疮痈,或被刀斧所伤,营血外亡,故脉如此。

1 寸口脉浮微而涩,浮微为气虚,涩为血少,法当亡血。若有汗出者,以汗出而夺血中温气也,是此也亡血之义。浮微之脉,气泄而汗出,汗血互夺,夺血中之温,营血虚寒,故脉见涩,法当亡血。假设不汗出者,为何?此身有金疮,被刀斧所伤,就是失血。

  吐衄六,汗酿于血而酝于气,亡血家,血亡气泄。经所谓夺血者勿汗也。本条法当亡血,若汗出者,是亡血中之温气也,故脉也浮微而涩,汗出阳泄之浮微,营血虚寒之脉涩。若不汗出者,就是亡血,身有金疮,被刀斧所伤之伤口。

2 寸口脉浮微而涩者,是气血俱虚之义,汗出气泄,夺血之温也,此亡血中之温。设不汗出者,为何?若身有疮,此“疮”是指伤口的意思,古代金刃刀斧所伤称之为“金疮”,简写为疮。本卷开头,疮痈者,“疮”为金刃所伤之外伤,“痈”为营卫壅阻之内伤。刀斧所伤,就是身上有伤口,从伤口而亡血,区别于里虚之亡血,汗出之夺血。(医见此脉,则知有外伤,则为外科)

论;本条之金疮亡血,是脉浮微而涩,注意对比,虚劳之亡血,脉弦而大,吐衄下血失精之亡血。(余在解虚劳亡血时,加上了外伤之亡血,现在看来,外伤亡血之解不对,又删掉了)

图片

肿痈四: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开头言肿痈当是肠痈之义)

大黄四两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肿痈者,少腹肿痞,痈之外在肌肉者也。肌肉臃肿,内阻肠胃之气,结而不行,故痞硬不软。按之里气愈阻,膀胱经脉壅塞,木气郁迫,故其痛如淋。病不及腑,水道无阻,故小便自调。阳气郁蒸,皮毛不阖,故发热汗出。而阳郁不能透泄,故仍复恶寒。其脉迟紧,则血肉凝塞,隧路不通。脓尚未成,可以下之,当有血也。脉洪数者,热盛脓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芒硝、大黄,洗荡其郁蒸也。

1 肿痈者,当是肠痈之义,在少腹之位,外肿而内痈也;少腹肿痞,痈之外肿在肌肉也。肌肉臃肿,内阻肠胃之气,结而不行,故痞硬不软。按之即痛如淋,反小便自调者,病不在膀胱水腑也,虽痛如淋者,是肿痈之痛也;卫气内格而外泄,则发热汗出,卫气内阻而不出,则复洒淅恶寒。其脉迟紧,则血肉凝塞,隧路不通。脓尚未成,可以下之,当有血也。脉洪数者,热盛脓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芒硝,大黄洗荡其郁蒸也。

2 少腹即为疮痈之位,以手按之可以试其热与不热,可以验其有脓无脓。但按之即痛如淋,反小便调者,病不在膀胱之腑也,故知痛者为肿痈也。时时发热自汗出,又复恶寒者,是营卫壅阻之外证。营血之瘀阻卫气出入,卫气不入而外蒸,则时热自汗,卫气内阻而不出,则又见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者,是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者,此是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排脓散对应证。脉迟紧者,可下之,其脓始萌,有脓下脓,无脓下血。脉数有脓,当排痈脓,误下或至穿孔。

图片

肠痈五: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 排脓汤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肠痈者,痈之内及六腑者也。血气凝涩,外不华肤,故其身甲错。肠胃痞胀,故腹皮紧急。壅肿在内,故按之濡塌。形如肿状,其实肌肤未尝肿硬也。病因肠间痈肿,腹内原无积聚。瘀热在里,故身上无热,而脉却甚数。此为肠内有痈也。《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是痈成为热,而其先则寒也。寒非得湿则不凝,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去湿而消滞,败酱破血而宣壅,附子温寒而散结也。

1 肠痈者,痈之内及六腑者也。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者,营血内瘀,外不华肤也;肠胃痞胀,故腹皮紧急。壅肿在内,故按之濡塌,形如肿状,其实肌肤未偿肿硬也,病因肠间痈肿,而腹内原无积聚,身无热而脉数,此为瘀热在里,肠内有痈脓也。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去湿而消滞,败酱破血而宣壅,附子温寒而散结。

2 其身甲错与大黄丸证一理,此营血凝于里则身外甲错,对比上条卫气不出而恶寒,一血凝与一气阻,营卫互根之理也。其外之营,而失里血之根,则瘀于肌肤也。其身甲错者,皮肤有皮屑斑块又如鱼鳞片,片落之后有裂纹裂痕,肌肤嫩红皮薄欲破之状。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此是虚满,濡者,是无阴寒积聚之义,胃肠为腑,腑气不行而内郁壅满。气阻于里,不发于外,故身无热而脉数。疮痈一,脉数者当发热,反无热者,若有痛处,当发痈脓。其已身甲错腹肿,则知此病肠痈(时间不短)。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此即寒伤经脉,血瘀不通,而阻卫气,营阻卫壅,故为痈肿,热瘀淫蒸,则为痈脓也。此是肠痈理论。

论;对比积聚二十一,积聚理论。营卫俱虚,则饮结肠间,营卫俱盛,则病肠痈,俱卫俱寒,则病积聚。皆从肠胃起。

3 寒气化为热者,是营瘀阻卫也,热盛则腐肉者,是瘀阻之卫热伤阴也,肉腐为脓者,热瘀淫蒸也。痈成为热,而其先则寒也。寒则湿旺,湿寒凝滞,则为营瘀也,附子温寒凝,薏苡仁去湿滞,败酱破瘀脓。

按;湿寒滞于肠而血瘀,其瘀阻气行,虽是湿寒,但病在肠,肠为阳腑,气郁生热,热伤营瘀腐肉,则生痈脓。肠为阳腑,即使因寒生瘀,仍可气阻生热而为痈,此为重点,肠者为腑,传送之职,虽传送仍可营瘀,痈脓不去,因湿寒之本而性凝滞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除其湿寒,以治其本,败酱破瘀血之结,治痈脓之标。排脓汤散,破气行瘀排浓。肠为阳腑,郁则气壅,壅则脓蓄,泻路不畅,非破不可,枳实破之,桔梗排脓。

4 虽是肠痈为热,但因湿寒而病。

图片

图片

金疮六: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烧 甘草十分 厚朴二分 黄芩二分 芍药二分 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烧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烧 干姜二分 川椒三分,除目、闭口,去汗

上九味,桑皮、蒴瞿、王不留行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捣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则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南根勿取之。烧灰三物,皆阴干百日。

金疮失血,温气外亡,乙木寒湿,必生风燥。王不留行散,甘草补中,厚朴行滞,椒、姜,暖血而扶阳,芩、芍,清肝而息风,蒴瞿细叶行瘀而化凝,桑根、王不留行,通经而止血也。

1 金刃刀斧所伤之伤口,即是金疮也,此不属外感内伤,而属人为或意外的外伤。

2 小疮外粉,大疮内服,产后有瘀,也可服之,破瘀通经也。(武侠剧中或游戏中的金疮药即是外敷伤口药)《三国》中,打仗受伤时用金疮药。

浸淫疮七: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原方阙载,大概以黄连一味作粉,粉疮上,以泻毒热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气交变论”:岁火太过,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灵枢,痈疽》: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四淫者,疮之淫溢于四肢,即浸淫疮之谓也。热毒浸淫,从口流向四肢者,毒散于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毒结于内,故不可治。黄连粉,泻热而清火也。

1 《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气交变论”;岁火太过,身热骨疼,而为浸淫。《灵枢》痈疽;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四淫者,疮之淫溢于四肢,即浸淫疮之谓也。热毒浸淫,从口流向四肢者,毒散于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毒结于内,故不可治。黄连粉,泻热而清火也。《内经》36页,有浸淫疮病理。可以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