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笔记 | 上运动神经元生理功能及病损表现

 tu8tu 2022-07-03 发布于河南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从大脑皮质至脊髓前角的纤维束)和皮质脑干束(从大脑皮层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

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经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皮质脊髓束经中脑大脑脚中3/5及脑桥基底部,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直接下行,陆续止于同侧前角。

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需注意的是: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锥体束主要支配对侧躯体,只有一小部分锥体束纤维始终不交叉,支配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图片

上运动神经元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的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病变时瘫痪的特点为:

1.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单瘫。可见于肿瘤压迫、动脉皮质支梗死等。

2.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多见于脑干肿瘤和(或)脑干血管闭塞。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多见于脊髓炎、外伤或肿瘤产生的脊髓压迫症等。

图片

来源 | ANDs
排版 | 乔婷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