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匡这一生,最精彩的恰不可说

 cpu001 2022-07-04 发布于广东

星期天中午,刚哀悼罗启锐导演的离世,没想到,下午又传来倪匡的死讯。

图片

香港电台RTHK的消息。倪匡(1935-2022)

大概任何一位喜欢香港流行文化的,都避不过倪匡。

80、90年代,倪匡还是一位敏感人物,热爱阅读的朋友肯定在书摊上接触过女黑侠木兰花、卫斯理的盗版小说;

图片

热爱看电影,翻开60-80年代的港片,很难没有看过倪匡编剧的电影。让张彻成为百万大导的《独臂刀》、让李小龙杨威华人世界的《唐山大兄》《精武门》,都是他的手笔;

图片

热衷八卦的朋友,想必也津津乐道倪匡一家子的种种神奇事迹——妹妹亦舒,儿子倪震,儿媳是周慧敏。

图片

据说,倪匡是世界上手写汉字最多的人——每天同时连载几部小说,同时还能兼顾专栏,日产万字稀松平常事。

而且写完从不修改,丢给植字工人,便直奔各种夜场,与狐朋狗友们风花雪月去也。

因此倪匡也是香港少数几个真正靠一支笔杆致富的人——很少抛头露面,全凭笔耕揾食。

一是因为倪匡太勤力,他把写作看作与地盘工人打桩无异,都是体力劳动;

二是托赖于60-80年代香港传媒业发达,在电子传媒兴旺的80年代前,人们最大的娱乐还是阅读。

纸上江湖,从业员全是潇洒不羁又自命不凡的才子佳人,难免会产生种种风流逸事来,是以,才有香江四大才子的传说。

网上被一写再写的亚视神级综艺《今夜不设防》,始于1989年3月,现在看来,像是他们对即将过去的80年代的一种总结,一种回望。

大抵也是出于文人的自觉或不自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图片

回望80年代十年,美好得近乎不真实,这个小岛,从70年代经济起飞到80年代攀至高峰,也不过是短短20年。

文人天生敏感,也就难免会产生怀疑和焦虑。

多年后你再看《今夜不设防》,黄霑的狂、蔡澜的风度翩翩、倪匡时有惊人妙语,你也会产生一些怀疑,原来曾经有个时代,曾存在这样的人,脸上都是全无顾虑的快乐。

像极了那些魏晋风流名士。

如今香江四大才子中,仅余蔡澜一位。

黄霑最早于2003走,享年63岁;

15年后,金庸驾鹤西去,享年94。

金庸死后,倪匡在《明报》撰文:「虽然知道地球上一切众生皆会终结,骤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

可见,死亡、尤其是同时代同侪之死,对于这位游戏人间的老顽童来说,多少还有点手足无措。

倪匡是懂得感恩命运的人,自从在内陆润到香港,每一天都是赚回来的。

世界上最好吃的不是鲍参翅肚,而是刚上岸在街边吃到的第一碗叉烧配白饭,自此感念一生。

所以不奇怪他那个著名的配额说。一切皆有配额,用完就完了,不必懊恼。

图片

关于倪匡,最精彩的都是不可说的。

如果他的小说或者生平激发了你的兴趣,不妨可以在网上找找他那些访谈视频看看,当然,要费点力气才能找到。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太恋旧了。过去我们一一作别了那么多人。

其实也不是恋旧。恋旧交给年轻人,让大家知道世上还曾经存在那么多有趣的人。

怀念倪匡,学他游戏人间,学他知足而退,学他经历过人间悲惨永不回头——

「由他去吧。」

图片

倪匡退出微博十年,他果真再也不来了

图片

1935年,倪匡生于上海,是倪纯壮和王静娴生的第四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聪」,字亦明,乳名小咪——因为他出生就是咪咪眼。

这么嗲的小名和他从小就瘦弱矮小的身子,令他在弄堂里成为了最不起眼的孩子。

图片

五岁时的倪匡

1941年3月,倪匡快六岁时,在广州出生了个婴孩叫黄湛森,就是后来被大家称为霑叔的黄霑。时隔半年,新加坡有一个婴孩出生,名叫蔡澜

图片

少年黄霑

少年时的倪匡除了跟在大孩子后面玩打菱角、斗蟋蟀、打弹子外,还喜欢看书,闲书看得多,二三年级识得四五百字后就看《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等演义小说。

倪家兄妹共七人。1946年,倪匡的阿妹,倪亦舒出生,两人并未相处太久。五年后1951,父母带着两个哥哥和倪亦舒一起移居香港,留下大哥亦方和小弟亦明(即倪匡)在国内。

图片

小时候的亦舒和倪匡

1951年夏天,刚满16岁的倪匡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三个月的速成训练后,被派往江南一个土改队中进行公安工作,类似于狱警,那时的工作并不细分。

土改队里有个管理员,一脸大麻子,是一个捆绑专家,绑人技巧闻所未闻。由于倪匡常帮他写家书,他想收倪匡为徒,传授秘术绑人「五大法」。但十六岁的倪匡看到渗满人血的深赭色血绳后便双腿一软,自称愚笨,不敢学习。

倪匡胆子确实小,看到那些受枪决,头被打烂的犯人,也不敢再看下去,总闭上眼。

事后每每写死刑报告都会想起那些可怖的画面,时常在夜里噩梦连连。

羸弱的表现让他被下放到农村锻炼,去苏北很苦,不是被臭虫叮咬,就是被虱子吸血,还要和厕所里同小老鼠一样大的麻蝇蛆斗争,这样的日子让他过得心惊肉跳。

两年多过去,倪匡什么虫都算见识过了,可见识不等于不怕,被蝎子螫伤,蝗虫攻击总是防不胜防,后来他终于狠下心来,被蝎子蜇一次,便残忍地食其全家。

多年以后,倪匡对那些被他吞肚做食的有卵雌蝗虫,仍记忆犹美。

这些奇奇怪怪的昆虫让他联想到了不同的妖魔鬼怪,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灵感素材。

此时的倪匡并没有想到,几年后自己将如丧家之犬般投奔从燕大毕业,在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作的大哥倪亦方,并且奔逃大半个中国,RUN去香港。

图片

去苏北治理淮河时候,倪匡曾见抓到一条万年黄鳝,有犯人劝他生吞下去,定能大补,或能增加三十年功力。

当然,以他的胆量,还未敢生吞,一天以后,黄鳝就死了,也没觉得可惜。

期间倪匡还拾到二十斤的「亿年龙骨化石」,后来千辛万苦带回上海,想送给博物馆,哪知博物馆职员告知,这种东西,我们这里多的是。

看也未看就把他打发走了。

回家路上,他找了家药铺当卖,老板欢喜得不行,这可是中药里的稀奇货「龙骨」,便一元一斤同倪匡全部收购了。

苏北的日子,让他练就了酒量,驻地双沟时,那地方出烈酒,醉得多了,自然酒量就上来了。

也是在苏北的日子,倪匡遇过荒地毒蛇,见过黄海奇观,也曾碰上暗箭寒流差点冻死,经历大饥荒差点饿死。

1955年,苏北农场初具规模之后,上级要抽调人手到内蒙古办农场,二十岁的倪匡踊跃的报了名;他对于没去过的地方极其向往。

而同在那一年,大他9岁的金庸已经移居香港,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图片

1956-57年,金庸在写《书剑恩仇录》之余,与同事梁羽生在报纸上闲谈文艺,此时倪匡正在漠北策划逃亡

同年,小他三岁的古龙已从香港移居台湾,在晨光杂志发表小说《从北国到南国》,笔名古龙,开始了他的职业写作生涯。

远洋之外的新加坡,14岁男孩蔡澜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图片

年轻时蔡澜

这三位会是倪匡日后职业生涯和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人。

此时的倪匡被选中赴蒙,与大部队一起坐上火车,带着一群劳改人员一路向北而去,出关后骑上了马,欣赏着草原美丽风光,憧憬着塞外情缘。

可情缘没等上,塞外冰封倒和野狼倒是见了。

到内蒙时,已是隆冬,昼短夜长,无所事事,学会了捕猎红狐。

在内蒙这样过了两个冬天。

倪匡在回忆录里说,因为养的狼狗咬伤大队书记,从而得罪了书记,再加上后以「破坏交通」的罪名关了小黑屋,从而走上了「流亡」之路。

那是1955-1956年冬,天气严酷异常,大雪封锁,原本运送煤炭的车无法抵达,小屋如冰窟,根本无法抵挡严寒。

倪匡想起附近一条小河上的简易木桥,由于河水早已冻到底了,想也用不到,等春来又伐木来补上,所以带着人就去搬回来烧煤取水,就这样被定了破坏交通罪。

他被勒令到十多里外小屋进行反省,长期的独居,让他不论对着什么都需要大声讲话来解寂寞。

到了1957年五月中,有一个组织科的朋友悄悄摸上门来告知倪匡,书记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此地不宜久留。

图片

当年劝倪匡离开的人(翻拍自江迅《倪匡传》)

倪匡受够了隔离,拍炕而起,说要逃走。朋友帮他开了户口转移书和两张盖了公章的空白信,晚上偷了一匹老马,让他连夜逃跑。

他策着老马在茫茫草原奔命奔驰,几经周折换乘火车,投靠鞍山的大哥倪亦方。但那时亦方也正卷入政治旋涡中,不敢久留,遂又千里迢迢奔回上海投靠亲戚。

上海的亲戚之前已接受过调查,看他狼狈的样子,怎么敢收留他。不过,应该有亲戚给他了一些钱,让他能坐火车到广东甲子港,他的下一站是去香港找家人。

倪匡坐上运输蔬菜的船到澳门,然后神秘的蛇头安排他偷渡到了香港。

直至五十多年后,在梦中,他时常还会被那些惊险时刻所惊醒。

图片

1957年,16岁的黄霑有幸跟随口琴队参与了李香兰最后一部国语片《一夜风流》的伴奏。

图片

33岁的金庸开启了武侠名篇,长期霸占武侠小说排行榜首的《射雕英雄传》创作。

图片

1957年1月1日,《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连载的第一天。谁也没预料到,这部作品是日后奠定金庸江湖地位的重量级作品

1957年夏天,倪匡从那艘澳门到香港的运菜船RUN到九龙,立即去市区办理了身份证,正式成为一名新香港人。

身无长物、口袋空空的他,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一整天都在维多利亚公园「躺平」。

不过战后的香港,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亟需劳动力。20出头的倪匡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劳力散工。

包工头没分配到工作的时候,他就看废报纸,看多了,他就发现上面的东西,他也会写呀,两个月后,《工商日报》征集短篇小说,倪匡兴起,用一中午的时间就写完投稿。

两周后小说《活埋》发表,倪匡收到九十元稿费——当时他打一天工也只有2块9毛,只能吃两碗他念念不忘的叉烧饭,现在,凭写稿他终于可以实现叉烧饭自由了。

他开始四处投稿,而且十分顺利,从此走上了职业作家之路,一写就是几十年。

图片

1957年夏天,22岁、刚RUN到香港的倪匡

与此同时,远在新加坡的蔡澜还是十多岁的学生哥,家境优渥的他平日喜画地图,毕生理想就是开一间怡红院,此时的他为了更了解成人的世界,不惜做十小时的大巴车穿越国界,从国风严谨的新加坡跑到开放的马来西亚看动作片,学习最新的画地图方式。

图片

而「街头苦力」倪匡也在不用体力劳动了,凭一支笔,便足以养家。他用「岳川」为笔名,陆续写下了《无情剑》、《南明潜龙传》、《龙腾飞剑录》等作品,大受欢迎,一颗新星横空而出。

图片

《南明潜龙传》后来结集出书,还是金庸题写的书名

那一年,35岁的金庸与中学同窗沈宝新重逢,决定一起办报创业,取名《明报》;蔡澜飞往向往已久的日本求学,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而黄霑则在电影《青春乐》跑龙套,第一次在电影登场。

很快几人便会交集在辉煌的香港时代。

图片

进入六十年代,倪匡的《女黑侠木兰花》销路越来越好,又创作了数十本武侠作品,包括《六指琴魔》、《江湖浪子》、《玲珑双剑》等经典武侠作品。

高峰期,他一小时能写四千字,一天两万字打底,十二份报纸刊登其作品。

图片

倪匡作品多到自己都收集不全

倪匡写作都给自己限定时间,每天写多少字,有计划地去进行,就算今天写的不要了、明天全部改过,也在不停地写。只要许下稿约,就不存在人间蒸发的可能。

他有速度又有质量,稿费很快飙升到千字一百,堪称全港第一。

1959年的一天,倪匡和太太在茶餐厅吃完叉烧饭路过报摊,看到一份新创刊的小报,拿起一看,赞口不绝,因为副刊有连载新番《神雕侠侣》,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很喜欢的作家金庸的新作嘛!

「这报纸有前途!」倪匡赞叹道。

那份报纸就是《明报》,倪匡也绝对想不到,自己会跟这份报纸以及它的主人将会展开一段大半世纪的缘分。

图片

1959年5月12日,《明报》创刊号

当时金庸不但亲自操刀撰写社论,文艺青年出身的他对副刊要求尤为严格,他认为一份报纸的副刊是那份报纸的「西装」——代表品位和志趣。

金庸亲自严选副刊读者,以他的学识和眼界,能落入他法眼的自然不是一般写手。

有人介绍当时正在香港报刊崭露头角的倪匡给金庸认识,金庸在看过他的作品之后,亲自出面邀约倪匡加盟《明报》,两人的友情自此奠下。

同年,蔡澜来到香港,在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制片厂任职;黄霑以荣誉文学士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到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教授语文、英文及圣经,也编写电视剧本和写旋律。

倪匡曾有名言:「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倪匡进入电影圈,与武侠电影宗师张彻有直接关系。

图片

倪匡与「百万导演」张彻

那时,倪匡在《真报》写影评,即便没看过的电影他也能凭故事梗概胡写一通。而当时张彻也以「何观」为笔名在另一报纸写影评,他不是评论电影,而是对时下的影评进行评论。

张彻见倪匡不看电影乱写影评,看不过眼,就在报纸上揭穿。

倪匡迎战,你来我回。

同为专栏作家的董千里看到他们骂战,站出来牵线调和,约喝咖啡,怎知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张彻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做导演,便邀请倪匡写剧本。

1967年,两人合作的第一部武打片《独臂刀》就成了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

图片

此后,「倪匡编剧,张彻导演」成为邵氏公司的金字招牌,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图片

1989年,黄霑、蔡澜、倪匡哥仨决定开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的原因很简单。

黄霑说,过去我们哥几个纵横香港各大夜场,夜夜笙歌,总觉得欠点意思。

要么就是酒不够喝,要么就是夜场嘈杂聊得不够尽兴。

和蔡澜、倪匡一聊起来,大家都惊呼正有此感,正好这时电视台又找到他们,于是一拍即合。

后来再看,这未必不是这三人一次心照不宣的告别。

经过了红红火火、灯火璀璨的80年代,是时候,由三人做东,邀请他们的好朋友们,谈谈即将过去的80年代,也谈谈未来。

是以,《今夜不设防》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八卦明星节目。

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演艺圈光怪陆离,当然,男人们聚会在一起,也免不了谈政治。

节目在1990年结束,共拍了两季。

拍完,倪匡于1992年就决定移民到美国了。

在旧金山,倪匡有着大house,他一直喜欢收藏贝壳,有一整层屋子可以供他摆放;

当然,他喜欢收集成人录影带的习惯,大house也彻底满足了他,他有一整个屋子塞满了各种动作片。

图片

在旧金山的日子,写作、养鱼、收集贝壳、看成人录影带,倒也乐得清闲(翻拍自江迅《倪匡传》)

但清汤寡水、清心寡欲的生活终究让他烦闷,「连一条新鲜的鱼也吃不到!」

最终,在2005年,他和太太又回流到香港。

图片

当年,倪匡回流可算是大新闻

返港后倪匡第一个见到的老友便是蔡澜,第二便是去探望金庸。

2004年黄霑因癌症去世,去世前因化疗光着头,却还去搞笑综艺,只为挣钱给小妻子陈惠敏买房,不让她以后过居无定所。

图片

2006年参加金像奖颁奖,倪匡在台上被蔡澜调侃,你写五百多部剧本,吉尼斯纪录,可知道大会为什么不给你颁奖吗?

倪匡幽默的回应,因为我写得烂啊。

2007年,倪匡的大哥倪亦方老先生逝世,一段两人的故事被封埋。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导演徐克为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以表示对他电影剧本创作成就的尊重和赞扬。

图片

一生创作剧本超过400部,倪匡是名副其实的「编剧数量世界第一」,对香港电影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力。

倪匡在长达几十秒的掌声后,打趣地说:「有点晕,不是很站得稳!大家不用担心,我不会说很久。」

随后笑着从兜里拿出一张纸,「有稿子。」

台下一阵笑。

倪匡看着手里的纸缓缓念道:「多谢大会,多谢大家,多谢。」

然后收纸入兜,结束。

现场笑声一片。

结束后,蔡澜开心得连夜组织饭局,将88岁高龄的金庸老先生约到香港太平港吃饭庆祝。

图片

三人多年来常会如此相聚,不定期,随时约。半个月、一个月就会见面一次。

「网友有人把我和金庸的小说改写成黄色小说,」说完,倪匡忍不住大笑,「我看了哈哈一笑,金庸看了生气得不得了,我跟他说有什么好生气的。」

倪匡称有的写手甚至乱改写,让「杨过」暗恋「黄蓉」,让他匪夷所思。「其中有一段我看了读给金庸听,我觉得那一段描写得好,韦小宝在通吃岛上……

年迈的倪匡也没什么大行动了,每天主要就是上网,还发明了「惆怅体」,典型的宅爷。

2014年,有位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上问倪匡:「你这辈子,如果觉得对一个人有亏欠会是谁?」

倪匡脱口而出:「我老婆!但我还债已经还了20多年,还没有还完,这辈子是还不完了,但愿有来生能接着还……」

耄耋之龄的倪匡对太太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冷不冷,鱼有没有刺,时不时摸摸太太的头,恍若时光荏苒来不及抓住的珍物,再扮一回少年郎妾,只叫旁人凝噎。

图片

倪匡说,年纪大了的太太越来越像听话的小女孩,握着老夫人的手,有「初恋的感觉」。

「每天要哄,幸好她现在记忆不大好,不记得很多话昨天我已说过,哈哈哈哈。」

一天陪太太多长时间?

「24小时呀,别人照顾不放心。」

2015年后,金庸搬去了澳洲墨尔本,金庸想倪匡,给他电话说你还没来过我家。

倪匡开口就是让金庸在家里的花园中,烤全羊给他吃。

羊不知有没有吃到,但倪匡伙同蔡澜坐上了飞机。

图片

2018年,金庸去世,享年94岁,倪匡并未表示悲伤,都这个年纪了,早晚的事,金庸早已活在了人们心中,活在了历史长河上。 

2019年5月20日蔡澜在社交平台上贴出85岁倪匡和倪太李果珍的合照,并留言道:「很巧,倪匡兄嫂在520结婚,那是六十年前的事了。」

对于外人眼里的传奇人生,倪匡总结说,我的人生很平凡,22岁之前在内陆,22岁之后来香港到现在,讲完了。

两句话可以概括——

七八十年皓皓粼粼无为日,

五六千万炎炎詹詹荒唐言。

言毕,依旧是「哈哈哈哈」四声,这是倪匡的招牌大笑。

倪匡曾说,他此生最得意的作品是写给古龙的400字讣文,朋友们看后,都纷纷向他预约。

他为此暗爽不已,也忍不住给自己写了一对墓志铭:

多想我生前好处,

少说我死后坏话。

一个游戏人间的老顽童,一个对自由的追求近乎偏执的人,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羡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